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圈外編輯》:身為編輯的我們是否設定了自己讀者群的喜好或偏好? - Wise Library 1985

《圈外編輯》作者都築響一,身為獨立文字工作者的他從來沒有成為一名「正職編輯」。擔任過兩本知名雜誌《POPEYE》、《BRUTUS》的特約採訪編輯的他不願被體制框住。他也在書中直指出日本編輯體制內慣有或常見的弊病。

圈外,可以解讀為體制以外或群體主流之外。都築大學沒畢業因故進入雜誌社跑,表現不俗,畢業後,社方主動希望升他為正職,他卻一口回絕,偏好自由接案的工作模式。他選擇站在主流圈外…..都築陸續出版過「這本書要賣100萬本」、「如何打造暢銷書」、「編輯道」、「編輯力」等書籍。他偏好自由行,很少參與讀團隊工作….. 自己發行自己賣。


黑豆玄米小姐書中最有感的片段是:都築一度想出一個「結婚特輯」企劃,他擔心和其他人做法不同進而擔憂市場反應。但總編輯得知他得想法以外,反而告訴他:「不要看讀者臉色,全面做自己真心覺得有趣的主題,賣不好低頭謝罪是我的工作!」

身為編輯的我們是否都設定了自己讀者群的喜好或偏好?是否設定了某個族群、年齡層,只會喜歡閱讀某一種類型的書或偏好某一類的文章?

譬如說,過去市場無糖豆漿的接受度不算太高,但昨日去全聯赫然發現,市面上最先完售一空的居然是無糖豆漿。很罕見的現象。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我們只喜歡A,是因為我們根本沒有聽過B.C.D,我們不知道A以外的世界…..

這兩年最大的體會是:原來年少時對很多事物的理解都是道聽塗說一知半解。你沒有親身經歷或見證的時候,你知道的都是聽來的,可是別人的感受不等於你的感受,別人的經驗也不會和你相同。

換句話說,我們都不應該因為別人的經驗或說法而決定自己的憧憬或恐懼….只是多數時候,我們都這樣做,直到親身經驗了才會知道假設錯誤……

他說「編輯沒有『術』可言」…

因為提案一再被拒絕,他自掏腰包買器材,從頭學攝影,花三年自寫自拍出版《日常東京TOKYO STYLE》。這本書據說當時日本出版社不敢出,被書店當笑話,出版時卻透過口碑,成了長銷書….會不會很多在出版圈待久的總編只讀自己個人喜歡的稿或類別,但他們卻握有權力,主宰市場的讀者們可以看到什麼……最後,市場上同類型的書多,重疊性偏高……

他談述自己對於網路媒體和電子書世代的看法。由哪個觀點決定哪些事物有報導的必要性和價值?沒有商業價值的人事物就不需要花力氣撰寫報導?庶民的日常和巷弄小店才是最讓容易帶給人驚喜的。小酒館可以聽到的故事往往比你在高級飯店聽到的商業客套用語更有趣更精彩。


都築響一《圈外編輯》內容摘錄

有好幾個日本饒舌歌手讓我驚嘆:「竟然有這種角色!」其中一人就是DARTHREIDER,他當時剛創立廠牌「Da.Me.RECORDS」(ダメレコーズ),每個月都發行一張年輕饒舌歌手(包含他自己)的作品,設定均一價一千日元。我受他態度感動而邀他受訪 […..] 他其實是歸國子弟,十歲前住在英國,後來上了東大,但活動忙到他無法去上課(因為大多在半夜舉辦),最後還是中輟了。為了饒舌捨棄東大,真是稀有的案例[…..] 日語歌詞當然比英語好懂,但首先叫我吃驚的是,沒附歌詞本的CD相當多 […..] 但大多數情況都是想節省經費。我不死心地聽下去,發現許多棒透了的歌詞。有些饒舌歌手非常有人氣,每次表演渋谷的大場地就會塞滿人,陷入缺氧狀態。半夜十二點出頭進場,想看的饒舌歌手過三點才會上場,人潮洶湧到連手都舉不起來,有幾次我差點昏倒。明明是那麼受歡迎的音樂,電台完全不播,音樂雜誌也不報導。心中最先冒出的是純粹的疑問: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大家都不好好報導呢?雖然有跟新發行介紹綁在一起的大型唱片行的網路訪談,但感覺都像小圈圈內的談話,不怎麼了解嘻哈的圈外人是看不懂的。更重要的是,除了新發行介紹之外根本沒有資料可以讓人更加了解創作者的為人。明明是這麼多人聽的音樂,既有媒體卻忽略到這種程度,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的採訪慾被激發了。饒舌歌手們沒像《夜露死苦現代詩》當中的人那麼邊緣,但其中大半都和主流唱片公司以及高規格製作扯不上關係,有的連經紀人都沒有,光是要跟本人取得聯繫就很辛苦了。有許多類似這樣的狀況都是開始採訪了才明白的。找出CD上寫的廠牌的網站,寫信過去都沒人回,只好上推特找本人帳號,試著聯絡對方。這樣還不行的話,跑到表演會場在出口堵人就對了 [….] 我會拜託他們:「告訴我你最常待的地方,我要去那裡。」答覆有時是家庭餐廳、朋友的咖啡店、家附近的居酒屋,有時則是國道旁的卡拉OK […..] 我接著不會問:「這次新作的概念是什麼?」而是問:「令尊、令堂是什麼樣的人?你小學時是什麼樣的小孩?」我在嘻哈圈採訪過形形色色的人,從超知名歌手到沒什麼知名度的新人都有,結果大家都說:「第一次有人問我私事。」[……] 我不是為了好玩硬問他們,而是想探究他們的語言從何而生。


適用者:日誌控、blogger、self-media、文字工作者、出版業者、自由工作者、接案者或喜歡日本文化的讀者。這本書說的不是編輯的技術,而是體制內與外的思維。

《ROADSIDE JAPAN 珍奇日本紀行》、STREET DESIGN FILE、《夜露死苦現代詩》、《妄想藝術劇場:從頭體操》、《東京右半邊》你可以說,作者寫的題材偏好報導許多地下文化的產物或街頭產物或是龐大主流價值不屑報導的日常…..

在體制以外,圈外旁觀者清,反而可以看到盲點?

「專家」「素人」和「業餘的界線,「主流」和「非主流」之間的界線和判斷標準是什麼?你有沒有待在體制外的韌性?暢銷等於「專家」,知名度等於「達人」?嗆辣用字是換取點閱率不失敗的手法?學不會獨立思考的話,就等著被主流媒體奴役?誰又被動地被餵食不營養的垃圾資訊?我們是否偏好速食資訊?十年後的出版,字媒體當道?

都築響一「如果你還在為媒體集團工作,而認為那是美好工作方式。那這本書不是要給你看的。這本書是要給每個時代獨立接案的編輯人看,與改革派的編輯看的。」

都築曾這樣說過「二流實踐者比一流理論家了不起。」司馬儀的提問:人們如何界定一流和二流?待在體制內等於一流???對於傳統出版產業,這可能是最壞的時代,但對於體制外不願意被框限的人們,這卻可能是最好的年代。過去電視業主導主流媒體,而今YouTuber出產的影片品質提升的時候,逐漸取代主流媒體的地位。這是圈外的反擊。也是人們對於主流媒體提出的最佳質疑。


相關文章:【傅月庵書評】二流實踐者比一流理論家了不起──《圈外編輯》

相關文章:都築響一《圈外編輯》:因為「專家的怠慢」,我這個圈外人才要跳進圈內

相關文章:都築響一:當一位相信自己眼光的編輯

♥網站目錄分類:  影集推薦日劇推薦閱讀推薦書| 音樂 韓劇控旅遊美食理財買房愛情兩性專欄 |CEO專欄養生醫療時事大事件時尚回到首頁

 


熱門推薦

本文由 beeigood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