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父母們集體的教養焦慮 - Wise Library 1985

二○一七年冬日,有位母親騎車載著身穿無袖洋裝的女兒,被網友拍照、錄影後傳上網爆料。轉載的媒體用「讓女兒穿吊嘎凍到發抖」的字眼大加撻伐,網路肉搜如風,社工隨即登門向家長表達這可能涉及「兒童虐待」的關切。這位參加親子共學團體的母親在網路上發文,堅定說明她其實是尊重孩子的「身體自主權」:「當天出門我有詢問孩子天冷,要不要多穿衣服,但小孩喜歡那件衣服,堅持只要穿這件,在我的立場下,我尊重孩子有身體自主權,她選擇不穿外套出門。但為什麼報社要憑一個網路新聞就告知全世界,用來評論一位媽媽?」[3]

 

曾擔任管理職,現在專心家務的芸芸媽,同樣試圖在教養上尊重孩子的自主與自治。她總是蹲下來用孩子的高度跟她說話,給孩子選擇、而非指令….忙於工作的先生認為她對小孩「太寵」、「有點超過」;公婆批評她教養不力:「妳這樣教不行啦!不會對小孩兇,他們不聽大人的話、講話沒禮貌。」更令她擔心的是不確定的未來:採行西方理念引導下的教養方式,與孩子將來要面對的本地現實環境是否相容?….

 

小布媽是來自中國大陸的婚姻移民,她面對的教養困境則相當不同。經濟不安全是家庭生活中最大的陰影:做鐵工的先生處於半失業狀態,只能靠她在社區工廠打雜提供家庭主要收入。她去學校時總覺得其他家長對她冷淡、漠視,不確定是由於她的新移民身分,或是因為小布在學校闖過幾次禍。擔心孩子的管教不足,她在公寓牆上掛了手寫的「家規」,也不時使用體罰,即便先生覺得她太過嚴厲。她的教養挫折感主要來自外界的否定與質疑….

 

讓孩子作主,究竟是尊重孩子的自主性?還是父母責任的撤退?

 

這些有關教養的爭議,以及照顧者的焦慮…..以及家庭處境與教養腳本的分化….將個別家庭的教養實作放在放大鏡下檢視,化了公共領域與私人生活之間的拉扯…..人們經常以為教養只是個別父母的煩惱。本書呈現看不見的結構力量與社會界線,如何造成父母們的教養困境與情緒焦慮。親職也像是個經驗透鏡.親職成為個人選擇的親密關係….

 

對當代的父母來說,教養過程及其不確定的後果,反而成為不安全與焦慮的來源。

 

註釋
[3] 何小姐,2017,〈【台中吊嘎記】憑一張照片,就說我是虐童媽!?〉。網址:http://parentparticipatingeducation.blogspot.tw/2017/02/blog-post_28.html(檢索日期:2018/10/30)。
[4] Prout and James 1997: 7。
[5] Ariès 1962。但也有其他學者認為阿里葉對史料過度詮釋、推論邏輯錯誤,對於中古時代是否真的沒有童年意識、童年「出現」的關鍵時期有許多論戰。持平來說,中世紀並非沒有童年的概念,只是跟現代大不相同(Heywood 2004:24-32)。
[6] 農工階級的兒童,自古就扮演家庭裡的重要勞動力,不論是參與農作或在工坊當學徒。十八世紀工業化的列車加速啟動後,童工更成為紡織工廠裡的勞動資源,貧窮的父母生更多的孩子以增加家庭收入。童工的勞動剝削與不人道待遇,成為社會改革的重要議題,督促國家進行法治改革。英國逐步擴大工廠法的規模,1844年後規定孩子必須在校學習半天。美國也在1930年代實施相關法令,不僅僱用童工變得違法,隨著義務教育的推廣,學生變成了不分階級的孩子的主要職業(Heywood2004:206)。
[7] Viviana Zelizer(1994)認為1800年至1930年間是美國社會建構「現代兒童」的關鍵時期。她精闢地論證,這樣的觀點演變雖然受到近代經濟、職業和家庭結構眾多變動的影響,但童年被「神聖化」的文化過程有著獨立的影響力,並透過各類社會制度重新定義兒童的社會價值。

※ 本文摘自《拚教養》導論,原篇名〈當代父母為何如此焦慮?〉

作者:藍佩嘉
教育現場 | 春山出版 | 2019/6/4出版



熱門推薦

本文由 beeigood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