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日本「8050」 問題:「不是每一個房間都是幸福的。」 - Wise Library 1985

「8050」指的是「80歲的高齡父母養著50歲的中年子女」,據悉,這樣社會現象從2010年後就成了日本社會問題之一。

 

1990年代泡沫經濟化後,日本進入所謂的「就業冰河期」,新人求職困難或遭遇裁員危機或二度就業困難等等,接著,繭居族出現了。繭居族拒絕社交,幾乎完全與社會脫節,抗拒工作及求職,沉迷遊戲或網路。基本上屬於長年自暴自棄自我放棄的狀態,等於他們在心理上已經謀殺了自己的未來,也完全否定自己的存在。

 

蟄居族,俗稱繭居族、隱蔽人士、關門族、家裡蹲,通常指整日關在房間內、不出門、不上學、不上班的隱居日常,把自己藏在小空間內拒絕與外界有任何接觸或溝通,是一種絕對封閉高度防衛的心理狀態,算是一種重度創傷症候群的結果,推測通常和職場霸凌有高度關聯性!

 

延伸閱讀:Workplace Bullying|醫生呼籲「退縮沉默」只會換來更多職場霸凌….

▲日劇《獣になれない私たち》中,男主角的前女友就是這樣的情況,只是她依賴的是原本同居的前男友。

 

小編司馬儀:推測和social phobia症狀相似,繭居族之所以可以存在,肯定是因為想把自己藏在安全的庇護空間當中養傷。但最後日子一長,沒有生活壓力的前提下,或者拒絕再進入危險區域(社會或職場)的前提下,就這樣進入一種窩居的狀態。有點類似在學校被霸凌便不想上學的狀態,不想二度面對殘酷的環境。

 

找到自己的專長,獨立下來,才可以肯定自己

繭居族的心理狀態,很像是一種隱形的慢性自殘,他們正在無聲無息的殘害自己的人生。他們很可能是因為被重度否定後,學會否定自己,而放棄自己。這是個很難的題目,我也思考不出方法,但我知道,人都該為自己在乎的人堅強,才可能強大。

 

備註:很多人,特別是introverts 因為偏好避開辦公室鬥爭文化或複雜的人際關係或希望就近陪伴父母,而選擇居家工作,居家工作要有一定的本事和自律能力才可能成立,卻往往也容易被一知半解的人們誤解為繭居族或啃老族或失業族。


日本高官熊澤家弒子案的親子悲劇

 

事件:現年76歲日本前農林水產省事務官熊澤英昭,持刀殺死同居的44歲長子熊澤英一郎。被殺的英一郎是網路遊戲小有名氣的玩家,「高官殺人」、「中年繭居族」等標籤中引發日本當地社會的輿論議。

 

父親熊澤英昭畢業於東京大學法學部,曾任農林水產省事務次官和日本駐捷克大使。 弒子事後他選擇自首投案!根據英昭的說法,長子長年變成只打電動的繭居族(ひきこもり)多次惡言相向、動手毆打父母,最後害怕英一郎狠心殺害家人和周遭路人,才在恐懼之下殺死兒子。

 

據媒體報導,熊澤的妻子罹患憂鬱症、女兒在案發數年前因為英一郎的各種壓力也選擇自殺身亡。英一郎一度被診斷出亞斯伯格症,幾度因壓力過大而送醫,2019年5月25日英昭把英一郎帶回老家,父母與兒子三人一起生活。

 

「爸爸真好啊,東大畢業呢,做什麼都能隨心所欲。比起來我的人生又算什麼呢?」 據報導,同住後翌日,兒子英一郎就有過這樣的埋怨。兒子因為父親隨口「要自己清理垃圾」,父子之間從小事激化成口角,兒子憤兒脫口說出要殺了父親的憤怒台詞,6月1日便發生憾事。

 

英一郎1993年就讀大學後就開始獨居生活,父母偶爾探望和照應、也試圖幫忙兒子找工作,但聽說各方面都不順遂;2005年其父親出任駐捷克大使,三年後父親回國,而兒子英一郎已是繭居族的狀態。

 

法官考量到其父親有定期向主治醫師回報英一郎的狀況,也拿藥給英一郎、順便幫忙清理環境,「有嘗試保持適度距離、建立安定的關係」,將這個狀況因素納入裁判考量而不予以重刑。官最後裁定6年,據報導,宣判刑罰的當下,熊澤英昭沒有任何表情。

 

 

英一郎自豪的父親

媒體估算熊澤退休時領有高達8,700萬日幣(約新台幣2,552萬)退休金、有可觀的住宅不動產,但熊澤英昭2001年就任農林水產省的事務次官後,因為日本狂牛症問題(BSE)的處置失當、引起社會輿論,隔年以人事變動的理由退任。

 

根據英一郎朋友的證詞,英一郎曾向友人這樣描述「爸爸雖然受到許多批判,但他是引領解決BSE問題的厲害人物。」也就是兒子對自己的父親帶有尊敬與自豪。

 

英一郎的與友人的訊息裡寫道。「希望我所尊敬的父親,能夠多理解我一點…」也就是兒子其實很需要雙親的認同。面對求學和工作似乎功成名就的父親,父親曾抱怨求職失敗的兒子「要是更有才能就好了」

 

據報導,長期無法被世界肯定,又被父親否定的兒子一度在回老家與父母同居翌日趴在桌前情緒崩潰痛哭:「我的人生到底算什麼?」

 

參與熊澤案審理的裁判員之一向《朝日新聞》表示「這個世界上有類似問題的家庭還有很多。但願能夠建立起能夠彼此能夠輕鬆坦誠諮詢的社會。」

 

檢調搜查時,在父親英昭的寢室找到一封案件發生前他寫給妻子的信「感謝妳迄今為止的盡心盡力」「真的很感謝。我想除此之外別無他法了,我想找個葬身之地,找到的話就把我的骨灰灑了吧。英一郎的骨灰也是。」

 

審判之後,英昭坦承罪行表示「為自己的兒子能在死後世界過得安穩而祈禱」「祈禱、贖罪是我的職責。」

 

司馬儀:心裡有疙瘩的時候,小小的負面都會被放大,心裡沒有疙瘩的時候,彼此才可能互相擁抱互相體諒!讀起來,並不是沒有愛的家庭,但情感濃厚傷害很深,因為外在的世界而自我否定的人們太多了…..也看見太多人因為受傷後而成為下一個霸凌他人的人,或許這便是什麼聖經說天堂是一條宰路,聽說只有愛可以化解罪過


「繭居族」一詞據說最早由英文cocooning翻譯過來,是由一位美國趨勢預言家Faith Popcorn在她的1992年著作《爆米花報告》(The Popcorn Report)提出。

 

「繭居族」日本稱為「ひきこもり」或者「引き籠もり」(羅馬字:Hikikomori),由「引き」(Hiki)和「籠もる」(Komoru),按字面解釋分別是「退隱、抽離」和「隱蔽、社會退縮」。

 

據日本內閣府今年3月公布的調查顯示,40到64歲的年齡層當中,高達61萬人口是繭居族,即「8050問題」比外界預想中更嚴重。

 


What is cocooning?
It is a habitual long-term act of hiding oneself from any possible social environment by limited his living space in his own room without going out and exclude any connection with the outside world out of self-protection. It can be the result of emotion wound, which results in mental disorder.

The term was popularized in the 1990s by marketing consultant Faith Popcorn in her book The Popcorn Report: The Future of Your Company, Your World, Your Life. She suggested that cocooning refers to the act that one retreats to the privacy of one’s home by means of establishing a barrier to protect oneself from external threats. 

After the bubble economy in the 1990s, Japan entered the so-called “employment ice age”, newcomers have the difficulty of finding dreamed jobs or proper jobs. And many people are dismissed by the company or encounter second-time unemployment, etc.

 

They are unwilling to socialize and they lose the motivation to seek new jobs. They indulge in online games or search the Internet all day. Essentially, they indulging in the state of self-destruction, which means that they psychologically murder their own future and completely deny their existence on earth. They are emotionally dead.


蔡曉林《微物誌》

每一個家戶中的每一個房間,可能都藏有一個故事,甚至是秘密。然而,不是每一個房間都是幸福的。

 

位於東京某住宅區的一幢獨棟別墅裡,有一名男子已經超過二十年沒有步出他的房間了。他與父母同住,但因為足不出戶,父母也很久沒見過他,不知道兒子長成什麼模樣。男子曾經在大企業工作,看似前途美滿,卻因為事業上的挫折而閉門不出,每天仰賴父母供應三餐,徹底拒絕與人及社會有任何接觸,只透過網路世界與外界產生微弱的聯繫….

 

蔡曉林《微物誌》

這些都是日本社會真實的現狀。在戰後經濟成長期間,作為一個「超安定」的國家,人民生活富足,日本相當自豪;但1990年代泡沫經濟破滅後,種種問題浮上檯面,逼得社會不得不正視,不過這一切其實在先前的幻影中已存在前兆。大前研一的「M 型社會」率先警惕世人:在不遠的將來,資源分配即將大轉型,身為社會中流砥柱的中產階級即將消失,人們不是變得更有錢晉升為上層階級,就是越來越窮,淪為下層階級。

蔡曉林《微物誌》
據社會評論家三浦展的觀察,撇開金錢收入不論,日本社會整體而言有「喪失鬥志與意志」的傾向,其中又以年輕人最為顯著….但是缺乏積極性與溝通能力,且學習能力低…同時也喪失了「向上流動」的動力。

 

蔡曉林《微物誌》

在泡沫經濟中出生的孩子們也因此跟他們的父母輩有著全然不同的生活經驗。他們生活在一個日本已經緩緩走向衰落,科技技術卻不斷進步的時代,世代之間的差異與嫌隙已逐漸浮出。

 

二○○二年日本開始實行「寬鬆教育」,為了減輕學生的負擔,刪減了原本中學課綱的三分之一,並且實行週休二日,這也讓1987年以後出生的人們被稱為「寬鬆世代」(ゆとり世代)…不過,現今日本年輕世代的問題,不僅僅是抗壓性低或者在職場上用錯敬語,而是有一部分年輕人將自己的世界上了鎖

 

蔡曉林《微物誌》

「尼特族」(ニート)一詞最早來自英國….日本最早在2004年左右已浮現,為數可觀的年輕人因各種原因不工作….不過,也有許多人為尼特族說話:玄田有史在東京大學的同事本田由紀就認為他對於尼特族的定義有誤,很多情況下,不是年輕人太消極不願工作,而是大環境根本無法提供合適的工作崗位給年輕人….

 

因此也有團體呼籲不應該用「尼特族」這種歧視性的字眼,改稱「大器晚成」(レイブル)或許更為合適。不論如何,日本政府正試圖積極改變這種現狀,厚生勞動省協助各地的非營利組織舉辦各種青年學園,以提供職業訓練與心靈成長課程。

 

蔡曉林《微物誌》

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定義與統計,繭居族是長達半年以上足不出戶的人….最新的調查指出,日本將近五十萬人屬於繭居族….不少專家指出,繭居族很可能源自日本過於正經的社會規則以及對於「成功」的單一想像

 

繭居族的成員以男性居多,而且大多來自中產階級家庭、受過良好的教育。在自我封閉之前,他們可能都在學校、職場表現良好,卻也因此承受極大的壓力,導致遭遇挫折或者無法回應父母的期待時,便選擇拒絕再與社會接觸。尤其日本社會講求「面子」(世間体),一旦成為繭居族,就越來越難脫離這個狀態,即使有人成功重新回到社會,也時時擔憂別人發現過往的經歷。

 

蔡曉林《微物誌》

長期關注繭居族問題的齋藤環醫師透露,繭居族大多「心理受到了折磨。他們想要走出去,也想交朋友或者談戀愛,但就是做不到。」繭居族的症狀也因人而異,有人沉默,也有人與家庭產生嚴重衝突,甚至使用暴力發洩內心的創傷….

 

齋藤環醫師認為,繭居族並不是精神疾病,而是所謂「社會退縮」的結果。日本社會的種種特色,例如刻板的成功印象、不打擾別人或是強調忍耐等文化都是繭居族的肇因,除了繭居族本人,負擔繭居族的家庭也會跟著孤立於主流社會…尤其日本的母親與兒子之間原本就有很高的依存度….再加上日本崇尚「牽絆」與「相互扶持」的價值….

 

蔡曉林《微物誌》
二○一○年NHK推出一部紀錄片《無緣社會》,片中將「無緣社會」定義為失去了血緣、社緣以及地緣的紐帶,在經濟高度線性發展的過程中,人與人之間日益疏離。日本不但自殺率高,結婚率也越來越低….終身雇用制與年功序列制的崩毀,讓越來越多人只能屈居契約社員或打工族….

 

日本也曾經是人與人之間具有高度聯結性的社會,然而為了追求進步的生活與自由,個人主義的興起是必然的結果….向來流行一人獨居(一人暮らし)的日本,在這種氛圍下,有人開始逆勢操作,鼓吹「合租公寓」(シェアハウス)….

 

一位名為大原扁理的男子沒有大學學歷,曾當過三年繭居族,後來從愛知縣搬到東京打拼,每天工作十二個小時,薪水卻大部分拿去繳房租。大原開始思考:這樣的人生是他要的嗎?於是他搬離東京市中心,在郊外租了一間便宜的房間,不花錢搭電車,改騎腳踏車,每週兩天擔任看護,其餘時間藉由寫作賺一點外快。雖然月收入不到十萬日圓,但因極簡的生活模式,尚可收支平衡。大原將自己獨特的經驗出版成書《才不是魯蛇》,在日本引起迴響….

 

大原最近找到了新的隱居地點:台灣。由於其書也在台灣出版,剛好又有打工度假制度,於是打算在台灣待上幾年…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大原一樣找到自己在這個社會生活的法則,更普遍存在的是孤獨、寂寞以及恐懼。如同小說家吉田修一在《惡人》中所說的:「現在這個社會,連珍惜的對象都沒有的人太多了。」

 

編輯:司馬儀

初稿:06/10/2019

新增內容: 04/09/2020



熱門推薦

本文由 beeigood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