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讀書心得-《Makers and Takers》大掠奪 – 美股狙擊手

本文作者:JC趨勢財經觀點

這本書的主要是在探討「金融業的崛起如何導致美國企業的衰敗」。更貼切地說,是「金融化」如何造成美國企業的衰敗,甚至更嚴重的是,影響整個經濟環境。金融化是指:不論是金融業,或是製造業等其他產業,重視短期又高風險的想法,將公司的資金投入投機的交易行為,而不是生產行為。在這樣的環境中,作者把所有參與者分成兩類來進行討論,一類是創造實體經濟成長的生產者(Maker);另一類則是侵蝕經濟成長和社會穩定的掠奪者(Taker)。

我們常會聽到企業主的指導原則是「將資金配置在最有效率的地方」,這個論點是對或是錯,其實要看從什麼角度切入,但是我不會認為一味的尋找最有效率的地方,就是資金最合適的去處,對個人而言,投機行為是指可能對資產造成危害的金融活動,但對企業而言,單純的金融活動有可能遏止生產與創新的資源,而最後影響到整體經濟,創新是經濟成長的原動力,沒有成長的經濟體,會衍生出更多「副作用」而造成嚴重的後果。

而要避免這樣的結果,就必須在還沒發生之前,認清弊病發生的原因,並致力於做出改變。這也是這本書好看之處,他提供了診斷,而讀者可以藉此去尋找處方。也可以說這本書是一本入門磚,而事實是什麼?端看我們從別處再蒐集、獲取多少資料來佐證(或反證)。

華爾街的「權利」遊戲

我們可以先從金融化的源頭「金融業」說起,以現況來說,金融業掌握的「權力和利益」大到不成比率。它代表7%的經濟產值,但拿走了25%的企業獲利,並且只創造了4%的工作。就像《21世紀資本論》這本書中所提,金融家所掌握的「資本」就像是舊時代的地主所擁有的「土地」。

土地可以不斷的重複產出,金融資本如是。擁有大量資本的人的確可以在市場中掌握優勢,賺取更高額的資本,甚至讓金融家有左右國家發展與政策的能力。當金融業逐漸崛起,各式各樣衍生性商品交易所創造的鉅額獲利使之更為壯大,低利率的環境下推升民眾與企業信用消費,使資產價格攀升,有可能演變成下一次泡沫來臨的危機。除此之外,看看前陣子公布的五大行CEO的薪酬數字,雄厚資本下開出的優渥條件建構出金融業的光環,也吸引各個領域的高知識分子加入,擠壓其他產業的求才能力。如果這些人事物的聚集,可以為社會有所助益,創造出更好的經濟成長環境是一件值得鼓勵的事,但是事實上這些現象反而導致了階層分化日益嚴重與資源分配更為不均的問題。

企業的金錢遊戲

企業的金融化可以從很多方面來評估,我認為這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一家企業是可以擁有很多種價值觀的,而經理人與管理階層的工作,則是去排列這些價值觀的先後順序並做出決策。

我們可以先自問我們是如何去評估一家企業的優劣成敗?是以它對整個世界的影響,還是它賺了多少錢,或是它的股東權益報酬率?當然這些因素都很重要,但是當無法全部兼顧的時候,個別的選擇變凝聚成一股群體的力量,導引這個社會整體的價值觀。當管理階層專心於企業內部的成長時,照理說應該根據企業本身的發展而做出的理性決策,但是,由於代理人問題、外界的觀感與評價、股票市場的波動等原因,我們往往會發現公司的目標已經由長期發展,轉變成財務導向。

舉例來說,如果企業進行一項投資,具有長期的價值規劃,但有可能危害到短期的獲利,這項投資到底是該做,還是不該做?我們當然會說該做,理論上來說,不做的是蠢蛋!(現實社會好像做了才是蠢蛋?) 當你身為公司管理層,面臨到董事會、市場、報章媒體的挑戰,每天頭條播送上沖下洗的股價數字,很難說有誰不會對巨大的壓力妥協。當企業轉向為提升獲利、控制預算、降低成本,甚至是提升股東報酬等財務目標時,有可能忽略了真正的價值創造。當然這並不是指那些財務指標不重要,而是以「什麼方式」來到達這些目標,是否是真的藉由創新的方法,提升生產或配送效率來提升獲利與降低成本,而不是一味的縮減開支。應該去思考:「價值最大化」中的「價值」從何而來?

MIT經濟學教授羅聞全曾說過:「真正創新的東西反而得不到資金。」大筆的資金在企業內部流向財務而非與創新有關的研發支出,例如研發需求最高的生技或科技產業。以目前的狀況來說,很多企業對於開發創新的定義,也可以建立在併購行動中,藉由合併或收購來拓展新產品,比如說走在創新前端的FAAMG企業,甚至中國的BATJ,近期都可以看到很多併購的相關新聞,這些巨獸吞噬了小企業或競爭者,強者愈強,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引發了市場壟斷的討論。若這些巨獸持續發展下去,是否會在未來的某一天,一切嘎然而止,泡沫破滅?當然這是負面思考,我們也不能否認這些企業為世界帶來的好處與便利性,只是不論是商業或是人性,以回歸均值的角度來說,鐘擺效應的發生應該是遲早之事。

遊戲怎麼玩?

我們可以在書裡面看到許多銀行家們操作金融遊戲的例子,讓我們可以瞭解這個遊戲怎麼玩,進而學習如何避開這個危險遊戲。例如企業藉由回購股票提高企業價值、企業成立財務部門,幫助客戶處理融資需求來擴大業務領域,提高獲利等,並不一定提高了企業的真實價值。

能源公司靠操作原油期貨來增加獲利,但卻增加了原油市場的波動,破壞了自己的商業模式。或是鋁材的價格被人為操控,差點讓大家喝不到可口可樂。當大宗商品的衍生性商品頻繁交易,價格就不僅僅是需求與供給的關係而已,還需要包括「預期」心理,這也是羅聞全在《Adaptive Markets》(適應市場假說)這本書中所提:「投資者和金融市場的行為更像生物學,市場價格並不總是反應所有可用的訊息,並常因為強烈的情緒反應(例如恐懼或貪婪)而脫離理性價格」,而恐懼與貪婪源自於未知,但是大家又很喜歡用預期去征服未知,以顯示人類的優越。

書中還有一個例子,是指出私募股權公司已經成為美國獨立房屋的購買者,並藉此獲取巨額利潤。有研究顯示,因為房產增值帶來的財富,比起因股票升值帶來的財富能創造更多消費支出。以長期來看,土地與房地產價格原本就是呈現上升趨勢,在《21世紀資本論》當中提到,人的財富可以分為兩類,一是以勞力賺取,二是以繼承方式獲得,而我認為,以現行貨幣體系衡量資產價值的情況下,房地產就是最好的繼承資產之一,可以累積世代的財富(很殘忍,但這就是現實)。

但是當經濟成長率低落時,資本累積造成貧富差距的力量會更大。當房地產的價格升高,而且房地產都把持在特定人手中的同時,就不是一個好現象。因為這代表持有房地產的人因租金或孳息收入導致資產大幅成長,但沒有資產的人只能不斷被高漲的房價與租金剝削,最後什麼都不剩。這概念有點像柏格所說,你不投資,最後就一無所有。但是要怎麼投資?投資什麼商品?應具備什麼樣的態度,來避開金融業設下的複雜陷阱,這也是我認為柏格《文化衝突》書中所提到最有價值的觀念。

政府的角色

政府的角色是建構機制,維持平衡的發展環境。我認為這個世界需要溫和的階級與競爭,才會帶來成長的動力,若演變極端的分化,則會使人喪失努力的動機。

老實說讓金融發展倒退,終結金融業權力地位與複雜的槓桿運作是痴人說夢。但是可以進步的是,如何讓整個金融體系變得更加透明,並透過教育來提高參與者的認知程度,辨識投資的真實價值。這時候才是回到亞當.斯密的核心信仰:「當所有參與者享有平等的立足點,以及價格全透明時,市場運作比政府計畫更好。」而不是自利和市場知道怎麼做最好的簡化觀點。也是因為參與者不可能享有所謂平等的立足點,所以政府才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肩負所有民眾的期待。

 


以上內容純屬個人經驗分享,任何投資都有其風險,本網站之文字、數據、資料與服務僅供參考,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讀者應獨立判斷,審慎自我評估並自負投資風險,特此聲明作者、本公司與所屬員工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各種美股課程 開課中】
主題:ETF資產配置、大數據決策、美股速成班、巴菲特準心投資技巧、股債雙息投資術
名額有限,馬上報名>>https://pse.is/BPM7R

【📌小資生活投資學,美股研究趣 線上開課中】
主題:小資族也能投資美股,新手也懂得美股投資課程
馬上開始上課>>https://pse.is/J3J3L

【📌美股獲利聯盟 全新專案上架】
快速掌握美股關鍵,全面征服美股市場
最精準的美股資訊>> https://pse.is/J8MMB

【🔥追蹤美股狙擊手FB粉絲團】
美股活動不斷電>>https://pse.is/JHLNE

【🎬 訂閱美股狙擊手的YOUTUBE頻道】
影片不怕漏接>> https://pse.is/D4BFZ



熱門推薦

本文由 blogusstockscomtw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