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硬科技:光華電腦DIY回憶錄之最吵的硬碟 在SSD征服系統碟前那稍縱即逝的萬轉迅猛龍 #WDC (140893) - 癮科技 Cool3c

Hard Drives, Western Digital VelociRaptor HDD, Western Digital, , Serial ATA, WD Blue Desktop HDD, Apgriezieni minūtē, Cache, Velociraptor, Terabyte, western digital velociraptor wd1000chtz hard drive, Electronics, Product, Technology, Electronic device, Hard disk drive, Computer component, Brand

身為SCSI規格創始者的Seagate在這塊象徵高階應用的市場,長期享有壓倒性的優勢地位,Western Digital為了進攻企業市場,嘗試以頂級ATA硬碟去挑戰SCSI,在2003年發表的Raptor (暴龍) 是首款10000rpm的ATA硬碟系列,堪稱ATA硬碟機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效能指標,也是在SSD狂潮來襲之前,傳統高效能硬碟機的最後餘暉。

筆者非常幸運的能夠有幸躬逢其盛,曾經擁有過第四代暴龍 (第一代迅猛龍) 300GB (型號WD3000HLFS),作為對效能斤斤計較的系統碟,也是筆者電腦全面SATA化的第一步。

Line, Point, Angle, Music, Font, MusicM Inc., number, Text, Font, Number, Parallel

也許各位科科會好奇,大概距今10年前,不是已經開始有越來越多的SSD廠商進入市場嗎?為何不直奔SSD呢?除了價格依舊不翡、難以購入足夠容量的機種,筆者當時被友人贈與某顆來路不明的40GB SSD,用來當公司測試平台的系統碟,結果只要過沒多久,每隔一段時間,開機後Windows就會藍底白字死給你看,再起不能,只能被迫重灌,心裡幹的要死。

另外,筆者也曾因工作之便,將1顆Intel某型號160GB SSD工程樣品裝在Thinkpad x230,某天晚上就表演「瞬死」特技,不僅霎那間資料全毀,而且根本沒有挽救的可能性,讓筆者對當時的SSD毫無信心,看起來比較可靠的迅猛龍,就成為怕死的筆者,心中不二的選擇。

Hard Drives, Western Digital, , Serial ATA, Disk storage, Revolutions per minute, Western Digital VelociRaptor HDD, Solid-state drive, Western Digital WD Caviar WD800BB Internal hard drive ATA-100 2 MB 3.5

接著在2008年,行銷訴求從「ATA下剋上SCSI」逐漸轉向「跟崛起中的SSD拼性價比」的迅猛龍 (VelociRaptor) 家族就誕生了。

眼尖的科科一定會注意到迅猛龍的外型「非常特別」。WDC暴龍家族從迅猛龍開始,搖身一變成2.5吋規格加上3.5吋的IcePack散熱底座,這樣設計的目的不外乎減少振動與利於散熱,縮小碟片尺寸亦有助於縮短磁頭巡軌的延遲。

此外,既然產品定位已身處ATA硬碟世界的頂峰,WDC也不得不毫不吝嗇的「下放」眾多企業級產品的技術,以提高產品可靠度:

  • 多顆硬碟環境時,如NAS和RAID應用,降低旋轉振動干擾的「旋轉振動回應功能 (RAFF,Rotary Acceleration Feed Forward)」。
  • 同樣為了RAID環境,避免RAID控制器將出現讀寫錯誤的硬碟,因自我嘗試恢復過程太久而被誤判為故障的「限時錯誤校正功能 (TLER,Time-Limited Error Recovery)」。但初代迅猛龍曾發生連續操作49.71天就會TLER超時的臭蟲,雖然對一般用戶沒啥影響,但對RAID組態來說事情就很大條了 (等於宣佈50天後RAID就會掉一堆硬碟),還好筆者沒那個閒錢閒工夫用好幾顆迅猛龍架設RAID。
  • 為了防止電源關閉時,因碟片轉速不足和不當外力等影響,讓磁頭刮傷碟片,將磁頭懸臂停靠在專用位置的 “NoTouch ramp load”,或稱為「SecurePark」,總之磁頭就有專屬的安全停車位就是了。

這些技術就成為支撐高達「140萬小時MTBF」的基石。不過初代迅猛龍最早版本那個「不相容熱插拔SATA連接器」的問題,就只讓人覺得極度科科了,很納悶WDC竟然會犯下如此低級的設計失誤,更何況又是如此這麼高階的產品。

但1顆300GB的超高效能硬碟不足以滿足需求,筆者就仿照軍武世界裡面常見的「高低檔搭配 (如美國空軍F-15配F16,F-22配F-35),用1顆WDC綠標1.5TB (型號WD15EADS) 補足必要的資料存放容量,整台電腦只剩下2顆SATA硬碟,乾淨俐落的兼顧效能和容量。

在這裡替各位科科稍微複習一下WDC的消費級硬碟,那五顏六色的產品區隔,大致如下:

  • 綠標 (Green):儲存型硬碟,儲存空間大但價格偏低,磁碟轉速低但配以較大的快取,主要訴求是簡單的大容量儲存環境。Green已合併入Blue品牌中。
  • 藍標 (Blue):主流型硬碟,儲存空間略低於Green,但磁碟轉速多在7200rpm與5400rpm,級別處於Green與Black之間,多見於OEM組裝主機。
  • 黑標 (Black):效能級硬碟,PCB與企業級相同,擁有較高的磁碟轉速和使用壽命,面向高階的儲存需求。
  • 紅標 (Red) :NAS專用,支援TLER,適合24x7全天不停的運作。
  • 紫標 (Purple) :監控錄影專用,支援TLER,犧牲資料容錯以換取滴水不漏的錄影,適合24x7全天不停的運作。
  • 金標 (Gold) :專為資料中心的應用而設計,採用多項企業級硬碟技術,以提供更高的可靠性、容量、效能、和低功耗,也有比較長的保固期。

那麼,筆者從此就跟著2顆WDC硬碟一起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才怪,2011年初某個夜黑風高的晚上,某場大跳電,配上1顆爛Power,就讓主機板、顯示卡、這2顆倒楣的WDC硬碟,一起手牽手上天堂了。這場意外,也提前替傳統機械結構的硬碟,劃下了做為筆者電腦系統碟的句點。

2010年底,Micron旗下品牌Crucial,推出全球首款SATA 6Gb/s介面固態硬碟RealSSD C300,具備355MB/s讀取速度與215MB/s最高寫入速度,不但刷新效能記錄排名,更讓其他SATA 3Gb/s介面的SSD,彷彿在深夜的秋名山,連藤原豆腐店那台AE86的車尾燈都看不到般的被遠遠甩在後頭—當然也包含世界上所有的硬碟,以及迅猛龍和某些15000rpm的SAS神獸。

剛好筆者碰到C300 64GB的促銷活動,索性硬著頭皮購入做為系統碟,再搭配用來放資料的HGST Deskstar 7K2000 2TB  (型號HDS722020ALA330),後來再歷經Sandisk Ultra Plus 128GB和今日使用的原生PCIe NVMe的Plextor M8Pe(G) 256GB, 只要是系統碟就一定非SSD不可,再也沒有回頭。

最後,回到這個農曆新年連載至今的短期集連載緣由:硬碟機和「水球」這個電子郵件和長期筆名,究竟有何千絲萬縷的糾葛?

其實也沒啥值得說嘴的豐功偉業,就當年中興大學計算機中心的BBS要求「實名認證」,筆者跑去計中註冊時,發現Fireball這個ID已經被搶先用掉了,為了避免後面排隊的人施以白眼,就當機立斷選擇了和Fireball相反的Waterball。某年Intel舉辦活動,邀請眾多合作廠商在故宮京華參加晚宴,不小心抽中iPad的筆者還被迫在台上面對幾百個人,現場用英文解釋Waterball的由來,這還真是人生恥力開到最大限度的一刻,幾乎把這輩子的額度都一次透支耗光了。

各位親愛的科科們,預祝各位將有繼續科科的一年。科科科科科。

×
上一張 下一張



熱門推薦

本文由 cool3c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