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新生兒黃疸勿輕忽 嚴重恐引發腦性麻痺 | NOW健康|健康數位內容第一品牌!

台北慈濟醫院兒科部蘇一宇醫師
▲台北慈濟醫院兒科部蘇一宇醫師為新生兒檢查,向家屬說明寶寶情況。(圖/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黃疸」是每個新生兒都會經歷的過程,但卻是最常讓新生兒住院治療的原因之一,到底寶寶皮膚黃黃的要不要緊?吳媽媽在懷孕38週5天時,在台北慈濟醫院剖腹生下3590公克的小平。雖然是足月寶寶,兒科部醫師蘇一宇考量吳媽媽在產前做羊膜穿刺時曾經破水,擔心小平有感染風險,因此將他收入新生兒中重度病房住院觀察。前2天,小平血液檢查正常、活力、食慾良好,但在第3天測腳跟血時,膽紅素卻上升到18.4mg/dl。 

經過照光治療,小平的膽紅素仍未降低,醫療團隊進一步抽血檢驗,發現膽紅素數值高達27.73mg/dl。蘇一宇決定為小平換血,並在換血後持續照光,順利降低膽紅素。同時,檢查結果也出爐,確定小平無溶血性疾病,此外,血液檢查與核磁共振檢查結果皆正常,且沒有黃疸腦病變症狀,因此在14天大時,小平順利出院,持續於健兒門診追蹤。

膽紅素是紅血球的代謝產物,一旦在體內累積過高,就會發生「黃疸」。蘇一宇說明,膽紅素產生後,會經由肝臟代謝,成為糞便、尿液排出體外。但新生兒紅血球壽命短、代謝快、肝臟機能尚未成熟,無法及時代謝膽紅素,加上腸肝循環好,腸道會將部分膽紅素再度吸收到血液中,因此容易使膽紅素濃度增加,進而發生黃疸。

正常的黃疸會在孩子出生3天左右升高,5天到達高峰、7天左右開始降低,對新生兒危害不大。但有些孩子會在某些病理性因素(如溶血性疾病-蠶豆症、先天性球型血球症、與母親血型不合;出血;先天性肝臟酵素缺失或異常;奶量攝取不夠;感染)的影響下導致黃疸異常升高,需進一步治療。蘇一宇表示,亞裔民族的足月新生兒膽紅素超過15mg/dl就是高黃疸血症,超過25mg/dl就有可能造成永久性腦部病變「核黃疸」,引起腦性麻痺,因此必須即時檢測、治療。

檢測膽紅素的方式包括經皮檢測、腳跟血檢測、抽血檢測三種,若數值過高,可藉由照光、換血二種方式治療。蘇一宇醫師說明,照光治療是在嬰幼兒皮膚照射特定波長的藍光,讓膽紅素變成可溶於水的物質由尿液排出,是相當安全的方式;換血治療則是在將新生兒高膽紅素血液抽出的同時,輸入紅血球與血漿,以快速降低血液中膽紅素濃度。

蘇一宇表示,換血治療的血量約是新生兒總血量的2倍(約每公斤170-200c.c.),風險較高,適用於膽紅素濃度高,有核黃疸風險的新生兒,必須在加護病房進行。以小平為例,醫療團隊在1.5小時內,以每次人工抽出5至10c.c.、機器輸入5至10c.c.的方式慢慢進行,過程中密切注意小平體內的電解質變化、血壓變化並補充鈣離子,在換血後持續強力照光治療,將膽紅素降至16.71md/dl。

蘇一宇提醒家長,黃疸是新生兒必經的正常過程,無需過度擔心。在家中可藉由簡易目測方式判斷孩子的黃疸程度,寶寶的黃疸變化通常是從頭往腳黃、從腳往頭退,黃疸範圍在胸部以上尚屬可接受範圍,但若黃到胸部以下就要多加留意。此外,孩子若超過7天看起來仍黃黃的,或在出生1天內變黃很多,也要盡快就醫檢驗,以免延遲治療。

 



熱門推薦

本文由 healthmediacomtw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