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口吃 - 健康日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至: 導航、 搜索
本條目的引用需要進行清理,使其符合格式(2016年11月20日)
參考文獻應符合正確的引用、腳註及外部鏈接格式。
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詳見醫學聲明。如需專業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口吃
分類和外部資源
醫學專科 phoniatrics
ICD-10 F98.5
ICD-9-CM 307.0
OMIM 184450 609261
MeSH D013342
[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
Confusion grey.svg

提示:本條目的主題不是Tic抽搐癲癇癲癇發作驚厥

口吃(俗稱“結巴”、“磕巴”、“口吃”,在臺灣,中華民國標準國語唸作「ㄎㄡˇ ㄐㄧˊ;Kǒu jí」;中國大陸普通話與新加坡標準華語則唸作「ㄎㄡˇ ㄔ;Kǒu chī」;古漢語中叫。),是一種言語障礙,表現爲言語頻繁地與正常流利的人在頻率和強度上不同、且非自願的重複(語音,音節,單詞或短語)、停頓、拖長打斷。術語“口吃”通常是與非本意的語音重複相聯繫的,但是它也包括言語前的反常猶豫或停頓(被口吃者稱爲“語塞”)和某些語音的拖長(通常爲元音)。口吃的許多表現不能被他人觀察到;這包括對特定音素(通常爲輔音)、字和詞的恐懼,對特定情景的恐懼,焦慮,緊張,害羞和言語中“失控”的感覺。

術語“口吃”可以涵蓋從最輕微而難以察覺的障礙程度一直到最嚴重、足以阻礙大多數語言交流的障礙程度。

與發音障礙不同,口吃患者通常在發出語聲方面沒有障礙。且與失語症(Aphasia)等其它一些言語障礙不同,口吃者通常能夠正常地組織詞序、語法和語句。與人們通常想象地不同,口吃這一疾病和智力高低沒有直接關係。大多數口吃患者除了言語有障礙,身心其他各方面都可以相當健康。而且,焦慮、自信缺乏以及緊張等心理因素通常不是口吃這一疾病的導致因素,而更大程度上是這一疾病的結果。這些心理因素是口吃在一些情況下成爲嚴重殘疾的主要因素。口吃者對自身口吃反應出的情緒狀態經常形成失常中最難校正的方面。

口吃患者的言語流利程度可能隨情境而變化。這和情境所造成的焦慮程度有關。比如在打電話時,一些口吃患者的病狀可能會加重。在一些特定的活動,例如唱歌、自言自語或朗讀時,一些口吃患者的病狀會顯著減輕。(有學者認爲在這些特定活動中,言語發生的神經機制和其它情境中的不同。)

對於許多中度或重度口吃患者來說,該疾病是生活和事業上的一個巨大障礙。

口吃這一疾病的病理機制尚未完全探明,目前認爲和遺傳,神經生理,家庭和社會多方面都有關係。

雖然現在有許多針對口吃的治療和校正方法(參見言語治療),但是尚未找到治癒口吃的有效手段。

目錄

  • 1 發育性口吃與其它言語障礙
  • 2 流行病學統計
  • 3 口吃的病因和病理機制
    • 3.1 口吃的遺傳因素
    • 3.2 與口吃相關的神經生理異常
  • 4 發育性口吃的發生與發展
  • 5 口吃的症狀和表現
    • 5.1 口吃的核心行爲、附加行爲和口吃心理
    • 5.2 流利程度
  • 6 成人口吃的治療
    • 6.1 流利塑造療法
    • 6.2 口吃改變療法
    • 6.3 抗口吃藥物
    • 6.4 輔助儀器治療
    • 6.5 自我治療
  • 7 文化
  • 8 患有口吃的名人
  • 9 參考資料
    • 9.1 註釋
    • 9.2 參考資料
    • 9.3 外部鏈接

發育性口吃與其它言語障礙

本條目主要是關於發育性口吃(Developmental stuttering)的。發育性口吃是指開始於兒童期,並且在成長過程中逐步發展而成的口吃。其它一些相關或相似的言語障礙包括

  • 言語急促(Cluttering)
  • 帕金森氏病的言語障礙
  • 原發性震顫的言語障礙
  • 痙攣性失聲症(Spasmodic dysphonia)
  • 社交恐懼症

頭部外傷或者中風也可導致言語流中的重複、停頓或拖長。一些特定類型藥物(例如抗抑鬱藥物、抗組胺藥物和鎮靜劑)造成口吃的報告也存在,但是比較罕見。但是這些因外源獲得的口吃(稱爲“神經源性口吃”(Neurogenic stuttering))和發育性口吃有根本性區別,主要在於患者沒有發育性口吃患者所具有的焦慮和恐懼。發育性口吃患者可以流利地說出一些事先記憶好的語句或在一些特定情景下流利地說話,而神經源性口吃患者基本上說什麼都口吃、在任何情境下都口吃。

所謂“心源性口吃”(Psychogenic stuttering)是指一種在第一個語聲快速重複,沒有掙扎症狀的口吃。

流行病學統計

本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關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2015年12月14日)
請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條目。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見討論頁。

口吃的發病率因年齡組、語言以及地域而不同。在美國和歐洲,學齡前兒童中的發病率大約爲2.5%。大約5%的人口在兒童期的某一階段患有口吃。3

在同一地區,口吃在成年人的發病率約爲1%。口吃患者80%爲男性,20%爲女性。4

過去曾有學者認爲存在一些沒有口吃者或口吃發病率很低的文化或地區,但是現在這種觀點基本已經被忽略。不過確實有可能在言語治療欠發達、欠普及的地區,口吃發病率比較高。

口吃的病因和病理機制

本章節可能包含原創研究或未查證內容。
請協助添加參考資料以改善這篇條目。詳細情況請參見討論頁。

尚未找到造成口吃的單一因素。目前一般認爲口吃的形成和遺傳、神經生理等諸多因素有關。

口吃的遺傳因素

已有學者提出某些基因和口吃有關5。但是基因導致口吃這一假說仍有待進一步驗證。口吃是一些家族的家族病,但是目前還沒有探明這類家族發病到底是源自遺傳因素還是源自社會因素。不過可以好肯定一件事,或許遺傳本身是不存在,只是上一代有這種口吃的習慣,與下一代長年累月的相處而有所影響的,這也是無法避免的。

與口吃相關的神經生理異常

通過腦功能成像等現代技術手段,學者已經發現了以下這些和成年人口吃相關的神經生理異常。這些發現大多數是近20年內做出的。雖然其中絕大部分都還是“唯像”的比對,但卻是走向認識口吃的神經病源的開始。

  • 大腦皮層的語言側化異常。絕大多數正常成年人在說話時,大腦左半球是最活躍的半球,這是因爲(大多數人的)左半球主司語言功能。而一些成年口吃者在說話時,右半球較左半球更爲活躍。不過這方面的研究目前僅停留在表象,學者不清楚這種異常的語言側化是否由於左半球語言區域(例如Wernicke和Broca區)的異常導致,也不清楚這是否和成年口吃者的焦慮、恐懼等情感問題有關(已知正常人的右半球主司情感)。9,10,11更加有趣的是,當口吃者在服用氟哌啶醇後而變得流利時,左半球的活躍程度高於右半球。8
  • 前扣帶回活動異常。有學者發現,口吃的嚴重程度和前扣帶回的(Anterior cingulate gyri)的活躍程度正相關。9
  • 前島葉活動異常。在中風導致口吃的病人中,前島葉(Insula)都存在損傷。12同時又有學者發現,成年口吃者在發生口吃或者想象口吃發生時,雙側島頁都存在異常活動,且激活範圍與中風口吃者受損的範圍相吻合。13
  • 中樞高級聽覺區的異常。一些成年口吃者在說話時,聽覺皮層的一些區域欠活躍。有學者提出,這可能阻礙了聽覺和體感信息的整合,進而導致了口吃。當然這也只是一個有待驗證的假說。6
  • 顳平面(Planum temporale)異常。通過解剖學方法,有學者發現口吃成人的右側顳平面面積比左側的大。而正常成人左側顳平面的面積比右側大。7(參見顳葉)
  • 基底核活動異常。有學者發現成年口吃者在口吃時,左側尾狀核的活動比正常成年人正常說話時高。這一發現似乎和口吃的過度緊張特徵(呼吸道、聲門、舌和顎等)一致。
  • 小腦活動異常。有學者發現,成年口吃者在發生口吃或想象口吃發生時,小腦都存在高於對照組兩倍以上的異常活動。14
  • 邊緣系統活動異常有學者發現,口吃者的邊緣系統的一些特定部分在口吃者試圖流利說話時發生過度激活,但在口吃發生時卻沒有異常活動。15這可能與口吃者的焦慮只在口吃發生前存在,一旦發生則退去的特徵有關。

發育性口吃的發生與發展

顧名思義,發育性口吃是一種發育性的疾病。嬰兒和兒童的發育遵循一定的規律。導致語齡兒童產生最初口吃的原因尚不清楚。這種最初的口吃在一部分兒童當中保持下來,並且通過青春期,逐步發展成爲成年階段的口吃。兒童發生最初口吃的平均年齡是30個月,兒童口吃一般都在六歲之前產生。16 65%的口吃兒童在口吃產生後的一到兩年內自動康復。17但是,口吃如果是在5歲以後初始的話,就只有18%的機率能夠自動康復。18康復的平均年齡是3.5歲。六歲以後,兒童口吃一般必須接受言語治療纔可能康復。

在學齡前兒童當中,男童口吃的比例是女童的2倍。19且女童口吃康復的比例高於男童。20在五年級(大約11-12週歲)以後,男女口吃比例增大到4:1。21

家長在發現兒童有口吃症狀後,應當立即帶孩子找言語治療醫師就診,不應拖延,更不應坐視不管、祈望口吃自動康復。

所有兒童在學講話時都會有一些不流利的表現。至於發育性口吃是源於這種自然的言語不流利,還是源於另一種截然不同的非自然言語不流利,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家長爲區分正常的言語不流利和初始的發育性口吃,應當諮詢專業兒童言語治療醫師。

在兒童期,口吃兒童對自身的口吃並沒有意識,也沒有焦慮、緊張或恐懼之類的心理表現。兒童口吃經常表現爲陣發性,就是說有時說話特別不流利,而有時說話相對流利一些。這種陣發性是發育性口吃的所有階段都具有的特性。但是在口吃者長大成人以後,口吃中的重複和拖長逐漸增加,並且有時會一起發生,例如“吾。。。我們走走走走吧”。

16歲以後,口吃者開始對自己的口吃問題產生意識,同時病狀會在激動、慌張或者有心理壓力時加重。從這時開始,口吃者的言語包含阻塞、拖長和重複。而且口吃不流利階段的時程開始加長。附屬的運動症狀,例如不自然的眨眼、嘴脣和面部肌肉顫動等,會在言語掙扎或者沮喪時出現。另外,恐懼心理、故意躲避一些語音、字詞或者說話場合的行爲也在這個年齡段產生,隨之而來的是窘迫、羞愧的心理感受。14歲以後,口吃通常被歸類爲“成型口吃”(Advanced stutter),表現爲頻繁的、明顯的言語異常,說話時不願與對方發生目光接觸,以及使用一些“技巧”來掩飾自己的口吃(比如字詞替換、手掩口部等)。成年口吃者的特點是對說話的恐懼心理和頻繁地逃避不喜愛的說話場合。在這個階段,口吃者對自己的病狀有充分的意識,並且開始在心理上承認自己是“口吃者”,並且可能產生更加深層次的沮喪、窘迫和羞愧等心理問題。

重要的是,口吃這種疾病並不直接影響智力。但是,口吃者的語言能力確實會受到口吃的負面影響。

口吃的症狀和表現

口吃的核心行爲、附加行爲和口吃心理

口吃,不光是指患者說話時結巴的這種現象。事實上,它包含了三大緊密相聯的層面:

  • 口吃核心行爲(Core Behaviors):也叫做口吃的核心症狀(Core Features)。指的就是患者這種結巴的、不正常的語言表達方式。也就是患者原本應當是流暢的,富有節奏的語言表達過程,被過多的、無法自控的語音重複、拖長和卡殼所中斷的這種現象。
  • 口吃附加行爲(Accessory Behaviors):也叫口吃的第二行爲(Secondary Behaviors),或口吃的第二症狀(Secondary Symptoms)。它指的是患者爲了逃避和擺脫口吃的核心行爲,所表現出的各種不正常動作和行爲。像是眨眼、跺腳,清喉嚨、面部和腦袋抽搐,咬手指以及說話故意停頓,或逃避某些容易使自己感到壓力、說話結巴的場合等等。
  • 口吃心理(Affective Reactions):口吃最爲神祕而巨大的部分,包含了情感和認知兩個方面。它既包括了口吃給患者所帶來的恐懼、焦慮、壓力、羞恥、內疚、挫折等負面感覺和情緒,也包括了由此導致的患者對口吃、對自己、對整個人生和世界的看法和認知。

這三大層面的關係如下:

  • 口吃不是單純的語言問題,也不是單純的心理問題,它是一個複雜的多面體。它是由口吃核心行爲、口吃附加行爲和口吃心理這三大層面所構成的、非常複雜的語言失調症。這三大層面緊緊糾纏,成爲了一個整體,不可分割。
  • 口吃語言行爲,是口吃的核心,是一切的基礎。口吃的核心行爲,即口吃語言行爲,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口吃的附加行爲和口吃心理,都是圍繞着它而產生的。
  • 口吃,不是靜態的,是一個動態的惡性循環。口吃的核心行爲、口吃的附加行爲和口吃心理,這三者構成了動態的惡性循環:
    • 口吃語言行爲,導致了口吃心理的產生;
    • 口吃心理,其所帶來的焦慮、緊張和壓力,不但會讓患者結巴得更厲害;還會導致附加行爲的產生;
    • 口吃的附加行爲,原本是口吃者因恐懼和羞恥,爲逃避和擺脫口吃而發生的行爲。但它卻讓口吃者的語言行爲更加“偏離常態”,最終成爲了這種“不正常語言行爲”的一部分,並與口吃核心行爲一起,反過來進一步加重口吃心理的惡化。

流利程度

言語的流利包含三個要素:連貫性語速言語的輕鬆程度。所謂連貫性,是指話語沒有中斷或猶豫。語速是指單位時間內講出的字詞的個數。對於中文普通話來說,正常的語速在每分鐘240個字左右。在英文中,平均正常語速是每分鐘170個詞,這比口吃者的平均語速每分鐘120個詞顯著要高。所謂講話的輕鬆程度,是指講話投入的力氣的多少。正常人在講話時通常只用較少的肌肉力量,但是口吃者說話時耗費相對較多的肌肉力量。除了身體輕鬆程度,口吃者的心理輕鬆程度比正常人要低很多。

言語的不流利,對於所有人來說都有。但是口吃患者這種不流利的發生頻率和嚴重程度很高。正常人與口吃者的言語不流利的性質也有不同,正常人言語不流利時,通常重複整個詞語,或者插入“嗯”、“呃”之類的語音;而口吃者的不流利通常是音節的重複,話語的阻塞。口吃當中造成言語流打斷的因素有三:

  • 重複。重複可以發生在一個音素、一個字(音節)、一個詞或一個短語。(比如字的重複“現現現現在幾點了?”,或者音素的重複,比如“吾吾吾吾我要出去一下”)。雖然正常人和口吃者說話時都會發生重複,但是正常人不太可能重複一個音素,通常只重複字、詞或短語,而且正常人一般只重複1到2次,而口吃者經常會重複6次以上。
  • 拖長。拖長的現象在口吃當中也很常見。摩擦音類型的輔音是比較容易產生拖長的音素,例如“絲”當中的/s/,“書”當中的/sh/,“風”當中的/f/等。
  • 停頓。口吃中的停頓分爲非填充停頓填充停頓兩類。
    • 非填充停頓是話語當中長得異常的靜默。這種停頓與正常話語當中的停頓的不同在於時間長、發生在通常不應停頓的地方(例如一個詞的兩個字之間)。這些停頓可以發生在輔音,也可以發生在元音。在停頓發生時,口吃者的聲門時常會關閉,造成聲帶無法發生振動。
    • 填充停頓是利用一些“插入語”(比如“嗯”、“呃”等)來替代本應該發出的語音。正常人的話語也會有這類插入語。口吃者在不流利時經常使用這些填充來緩解壓力或掩飾症狀。

成人口吃的治療

目前有相當多的口吃療法。但沒有任何一種療法對所有類型的口吃有效。這一事實表明口吃的病源並不單一,而是許多相互作用的因素的結果。如果是這樣的話,組合多種療法可能可以取得更好的療效。所以許多語言治療師傾向於使用“組合式”療法,並且依據不同病人的特點來選擇不同的組合。

流利塑造療法

流利塑造療法(Fluency shaping therapy)試圖通過讓口吃者的呼吸道、聲帶和發音器官(脣,舌,顎)等放鬆,來實現流利的話語。

在這種療法中,醫師要教會病人用橫膈膜呼吸(腹式呼吸)、在開始話語之間輕微地增加聲帶的緊張度、通過拖長元音來降低語速、降低發音時的壓力等。這一般可以實現語速較低,感覺單調,但卻是流利的語言。這種非正常的說話方式只在診所中使用,口吃病人不必在診所外的日場生活中保持這種說話方式。當口吃者充分掌握了這種非正常說話方式後,可以逐漸提高語速,並且加上抑揚頓挫,使得話語聽上去漸漸變得正常。最後病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這種正常化了的說話方式。

Boberg和同事進行的一項研究中,有42名口吃者接受了這種流利塑造療法的治療。對這些病人同時還使用了降低恐懼和逃避行爲的心理療法、關於口吃的公開談話、以及改變生活方式來增加說話機會等行爲療法。該研究發現,總體口吃音節數從治療前的15%-20%降低到1%-2%。接受治療12到24月後,70%的病人獲得了滿意的療效。其餘5%療效中等,另外25%療效不佳。22

口吃改變療法

口吃改變療法(Stuttering modification therapy)的目標不是消除口吃,而是通過對口吃發生時心理和行爲的改變,使得口吃變得較爲溫和,緩解對口吃的恐懼感,以及消除與這種恐懼相關的逃避行爲。口吃改變療法與上述流利塑造療法不同,它的基本假設是成年口吃患者無法最終流利得說話,所以就以帶有口吃、但是卻不影響正常交流的話語爲目標。

口吃改變改變有以下四個階段:

  • 第一階段爲檢查階段。醫師對口吃者進行檢查,確定其所具有的口吃核心行爲和附屬行爲,以及口吃造成的心理感受和態度
  • 第二階段爲脫敏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口吃者告訴別人他/她有口吃,凍結口吃核心行爲,並且自主地口吃(“自願口吃”)
  • 第三階段爲改變階段。通過“抵消”(cancellation)、“逃脫”(pull-outs)、“準備”(preparatory sets)等方法,口吃者可學會如何“輕鬆地口吃”。所謂“抵消”方法,就是在發生口吃時停頓一會,再重新說出想說的字詞;所謂“逃脫“方法,就是逃出口吃的狀態,進入流利的話語;“準備”方法是指預先想好可能發生口吃的字詞,並將“輕鬆口吃”方法用於這些字詞。
  • 第四階段爲鞏固階段。口吃者在這個階段中學會自動地“逃脫”、完成“準備”、完成一些練習。最終,口吃者將對自身的認識由一位口吃者變爲一位大多數說話流利只是偶爾口吃的人。

至今已知只有一項經同行評審的對口吃改變療法的研究項目。該研究的結論是:“看似無法產生對口吃者的持久改善”。23

抗口吃藥物

  • 更詳細的信息請參見抗口吃藥物條目。

目前有一些抗多巴胺類藥物(多巴胺拮抗劑)能夠抑制口吃,包括氟哌啶醇(Haloperidol,Haldol)、利培酮(Risperidone, Risperdal)和奧氮平(Olanzapine,Zyprexa)。這些藥物減輕口吃的療效已經通過雙盲、安慰劑效應受控的臨牀研究的檢驗24, 25。這些藥物一般可以減少口吃程度33-55%。不過氟哌啶醇由於有很強的副作用,很少用於口吃患者。利培酮和奧氮平的副作用相對較小。不過目前美國食品藥品監督局尚未批准這三種藥物的任何一種用於口吃治療。目前一些臨牀試驗正在進行中,如果結果順利的話,不久FDA可能會批准第一種用於口吃的藥物。另一種對減輕口吃有效的藥物帕戈隆(Pagoclone)是一種特異性氨基丁酸γ-氨基丁酸(GABA)受體調節藥物。

其它一些藥物能夠加重口吃,甚至引起不口吃的人口吃。這些藥物包括一些多巴胺激動劑,例如利他能(Ritalin);以及一些特異性抗血清素重吸收類藥物(SSRI),例如氟西汀(Prozac)和復甦樂(Zoloft)。

本條目類似廣告或包含宣傳性內容。(2015年11月17日)
請協助使用中立的觀點重寫這篇條目。明顯的廣告請加入{{delete|G11}}來提請刪除。

輔助儀器治療

目前,用來治療口吃的輔助電子儀器有:易比暢口吃矯正器(easytalk)、思比易口吃矯正器(speecheasy)、卡薩富利口吃矯正器(Casafuturatech)等,都是延遲聽覺反饋原理(DAF)治療儀,對口吃患者口吃程度有較大的緩解作用。

自我治療

需然口吃到現時為止未能根治,不過很多時都可以靠後天補救,自我訓練去改善,例如閱讀書籍或赧紙、對著鏡子自我練習、積極參與社交活動、甚至乎學琴藝或 投身演藝事業培養自信,都可以在語言障礙上大為改善。

文化

中國成語「期期艾艾」是指口吃的意思,期期是指西漢時周昌說話不流利,艾艾是曹魏名將鄧艾,說話結舌的樣子。

患有口吃的名人

本章節可能包含原創研究或未查證內容。
請協助添加參考資料以改善這篇條目。詳細情況請參見討論頁。
  • 韓非,戰國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 司馬相如,西漢文學家,漢賦大家
  • 揚雄,西漢文學家,漢賦大家
  • 鄧艾,曹魏名將,督軍滅蜀
  • 左思,晉朝文人,辭賦大家
  • 陸羽[1]
  • 德摩斯梯尼,古希臘演說家
  • 伊索,古希臘寓言家
  • 維吉爾,古羅馬作家、詩人
  • 牛頓,英國著名物理學家,牛頓力學和物理光學的奠基人,微積分的發明人之一
  • 路易斯·卡羅,英國作家,《愛麗絲夢遊仙境》的作者
  • 喬治六世,英國國王
  • 丘吉爾,英國政治家、演說家及作家
  • 查爾斯·達爾文,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
  • 瑪麗蓮·夢露,美國著名演員
  • 傑克·韋爾奇,美國通用電氣公司主席
  • 羅溫·艾金森,英國喜劇演員
  • 快嘴約翰,美國快嘴歌手
  • 劉曉波,中國作家,人權活動家
  • 周迅,中國演員、歌手
  • 區宗傑,澳門銀行家、政治家
  • 葛瑞·蓋斯,英國歌手
  • 胡楓,香港演員
  • 餘傑,中國作家,人權活動家

參考資料

  • ^ 宋代趙崇絢《雞肋編》“口吃人”條,舉韓非……宋顗,後周盧柔……餘所見古代才子而口吃者,尚有如下……陸羽以滑稽出名,亦口吃……”
  • Proctor A., Duff, M.. and Yairi, E. (2002). “Early childhood stuttering: African Americans and European Americans.” ASHA Leader, 4:15, p.102.
  • Yairi, E, & Ambrose, N. (2005). Early childhood stuttering. Austin, TX: Pro-Ed, Inc. Kloth, S., Janssen, P., Kraaimaat, F. & Brutten, G. (1995). “Speech-motor and linguistic skills of young stutterers prior to onset.” Journal of Fluency Disorders, 20, 157-170. Yairi, 2005;“On the Gender Factor in Stuttering,”Stuttering Foundation of America newsletter, Fall 2005, page 5.
  • Comings, D., et al., “Polygenic Inheritance of Tourette Syndrome, Stuttering,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Conduct, and 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 67:264-288 (1996).
  • Braun, A.R., Varga, M., Stager, S., Schulz, G., Selbie, S., Maisog, J.M., Carsom, R.E., Ludlow, C.L. “Atypical Lateralization of Hemispehral Activity in Developmental Stuttering: An H215O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Study,” in Speech Production: Motor Control, Brain Research and Fluency Disorders, edited by W. Hulstijn, H.F.M. Peters, and P.H.H.M. Van Lieshout, Amsterdam: Elsevier, 1997.
  • A. L. Foundas, MD, A. M. Bollich, PhD, J. Feldman, MD, D. M. Corey, PhD, M. Hurley, PhD, L. C. Lemen, PhD and K. M. Heilman, MD. “Aberrant auditory processing and atypical planum temporale in developmental stuttering,” Neurology, 2004;63:1640-1646.
  • Wood F.Stump D,Mckeehan A,et a1.Patterns of 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during attempted reading aloud by stutterers both on and off haloperidol medication:evidence for inadequate left frontal activation during stuttering[J].Brian and Language.1980.9(1):141-144.
  • Pool KD,Devous MD.Freeman FJ.et al.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in developmental slutterers[J].Arch Neurol.1991.48(5):509—512
  • Watson BC,Freeman FJ.Devous MD.et al. Linguistic performance and 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in persons who stutter[J].Journal of Speech and Hearing Research.1994.37(6):1221-1228.
  • Fox PT.Ingham RJ,Ingham HC.et al.A PET study of the neural systems of Stuttering[J].Nature.1996,382(6603):158-162.
  • Dronkers NF.A new brain region for coordinating speech articulation[J].Nature,1996,384(6605):159-161.
  • Ingham RJ,Fox PT.Ingham JC.et al.Is overt stuttered speech a prerequisite for the neural activations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developmental stuttering[J]? Brain and Language,2000,75(1):163-194.
  • Fox PT.Ingham RJ,Ingham HC.et al.A PET study of the neural systems of Stuttering[J].Nature.1996,382(6603):158-162.
  • Wu JC,Maguire G,Riley G,et al. A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18F] deoxyglucose study of developmental stuttering[J].Neurorepot.1995,6(5):501- 505.
  • Yairi, E., Ambrose, N. “Onset of stuttering in preschool children: Selected factors,” Journal of Speech and Hearing Research, 35, 1992, 782-788
  • Yairi, E. (1993) “Epidemiologic and other considerations in treatment efficacy research with preschool-age children who stutter,” Journal of Fluency Disorders, 18, 197-220. Yairi, E., Ambrose, N. “Onset of stuttering in preschool children: Selected factors,” Journal of Speech and Hearing Research, 35, 1992, 782-788.
  • Andrews, et al., “Stuttering: a review of research findings and theories,” Journal of Speech and Hearing Disorders, 48, 226-246, 1983.
  • Yairi, E, & Ambrose, N. (2005). Early childhood stuttering. Austin, TX: Pro-Ed, Inc. Kloth, S., Janssen, P., Kraaimaat, F. & Brutten, G. (1995). “Speech-motor and linguistic skills of young stutterers prior to onset. Journal of Fluency Disorders, 20, 157-170.
  • Yairi, 2005; “On the Gender Factor in Stuttering,” Stuttering Foundation of America newsletter, Fall 2005, page 5.
  • Craig, et al., 2002; Craig, A. Tran, Y., Craig, M., & Peters, K. (2002). “Epidemiology of stuttering in the communication across the entire life span.”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 45, 1097-1105.
  • Boberg, E., & Kully, D. (1994). “Long-term results of an intensive treatment program for adults and adolescents who stutter.” Journal of Speech and Hearing Research, 37, 1050-1059.
  • Blomgren, M., Roy, N., Callister, T., Merrill, R. “Intensive Stuttering Modification Therapy: A Multidimensional Assessment of Treatment Outcomes,” Journal of Speech and Hearing Research, 48:509-523, June 2005.
  • Maguire, G., Riley, G.D., Wu, J.C., Franklin, D.L., Potkin, S. “Effects of risperidone in the treatment of stuttering,” in Speech Production: Motor Control, Brain Research and Fluency Disorders, edited by W. Hulstijn, H.F.M. Peters, and P.H.H.M. Van Lieshout, Amsterdam: Elsevier, 1997
  • Olanzapine for Developmental Stuttering. Clinical Psychiatry News, Volume 30, Issue 7, (July 2002). Retrieved on June 11, 2006.

註釋

  • Note 1:Starkweather, C. Woodruff. Stuttering. PRO-ED. 1997. ISBN 0890796998. 
  • Note 2:The Stuttering Home Page.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Duluth Stuttering Home Page. [2005年March 28].  請檢查|access-date=中的日期值 (幫助)
  • Note 3:Stuttering Homepage. Minnesota State University Stuttering Homepage. [2005年March 23].  請檢查|access-date=中的日期值 (幫助)
  • Note 4:Conture, Edward G. Stuttering. Prentice Hall. 1990. ISBN 0138536317. 
  • Note 5: – This largely speculative, based on the passage “Lord, open my breast, and do Thou ease for me my task, Unloose the knot upon my tongue, that they may understand my words.” Some interpret the analogy of a knot upon his tongue to refer to a stutter
  • Note 6:Folk Myths About Stuttering. Folk Myths About Stuttering. [2005年April 3].  請檢查|access-date=中的日期值 (幫助)
  • Note 7:Public Perceptions 2002. Public Perceptions of stuttering. [2005年April 3].  請檢查|access-date=中的日期值 (幫助)
  • Note 8:Stuttering FAQ. Stuttering Foundation of America. [2005年April 4].  請檢查|access-date=中的日期值 (幫助)
  • Note 9:Susan Chollar. Stuttering: the parental influence. Psychology Today. December 1988. 
  • Note 10:Churchill: A Study in Oratory. The Churhill Centre. [2005年April 5].  請檢查|access-date=中的日期值 (幫助)
  • Note 11: Carvel, John (June 4, 1999). [Stammerers targeted by school bullies http://www.guardian.co.uk/uk_news/story/0,3604,292176,00.html]. Guardian Unlimited

參考資料

  • Starkweather, C. Woodruff. Stuttering. PRO-ED. 1997. ISBN 0890796998. 
  • Conture, Edward G. Stuttering. Prentice Hall. 1990. ISBN 0138536317. 
  • Compton, D. G. Stammering : its nature, history, causes and cures. Hodder & Stoughton. 1993. ISBN 0340562749. 

外部鏈接

  • University of Duluth Stuttering Homepage
  • The British Stammering Association
  • The Stuttering Homepage
  • American Institute for Stuttering
  • Brazilian Stuttering Association
  • Information for Listeners – What to do and what to know when speaking with a person who stutters
  • Reactions to electronic fluency devices
  • University of Duluth Stuttering Homepage – Public Perceptions 2002 – A study on public knowledge of stuttering
  • Personal Narrative, ‘How My Stuttering Ended’ by Miriam Mondlin, Aesthetic Realism consultant, printed also on the Minnesota State University ‘Stuttering Homepage’ and by the Canadian Association for People Who Stutter.
  • Online Transcription Training Course for stuttering and fluent speech – Transcriptions of stuttering with audio samples
  • 12 Information about diagnosing a stutter in children –>
情緒與行為失調英語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F90–F98, 312–314英語List of ICD-9 codes 290–319: mental disorders)
情緒/行為英語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 品行障礙
  • 對立反抗症英語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
  • Emotional/behavioral disorder英語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 分離焦慮症
  • 社會功能
    • 選擇性緘默症
    • RAD英語Reactive attachment disorder
    • DAD英語Disinhibited attachment disorder
  • 抽動障礙
    • 妥瑞症
  • 發音問題
    • 口吃
    • Cluttering英語Cluttering
  • Stereotypic movement disorder英語Stereotypic movement disorder
  • Elimination disorders
    • Enuresis英語Enuresis
    • Encopresis英語Encopresis
精神與行為障礙英語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F 290–319英語List of ICD-9 codes 290–319: mental disorders)
 
神經性或症狀性精神障礙
失智症
  • 輕度認知障礙英語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 阿茲海默病
  • 血管性癡呆
  • 皮克氏病
  • 克雅二氏病
  • 亨丁頓舞蹈症
  • 帕金森氏症
  • 愛滋病癡呆綜合徵英語AIDS dementia complex
  • 額顳葉失智症英語Frontotemporal dementia
  • 日落綜合徵
  • 逃逸型失智症英語Wandering (dementia)
自閉症光譜
  • 自閉症
  • 亞斯伯格症候羣
  • 學者症候羣
  • 待分類的廣泛性發展障礙
  • 高功能自閉症
其他
  • 譫妄
  • 腦震盪症候羣
  • 器質性腦病綜合徵英語Organic brain syndrome
 
精神活性物質引起的精神障礙
  • 藥物中毒英語Substance intoxication/藥物過量
  • 生理依賴
  • 物質依賴
  • Rebound effect英語Rebound effect
  • Double rebound英語Double rebound
  • 藥物戒斷
 
精神分裂症、分裂性人格障礙和妄想症
思覺失調
  • 分裂情感性障礙
  • 分裂情感性障礙英語Schizophreniform disorder
  • 短暫應急性障礙英語Brief reactive psychosis
精神分裂症
  • Disorganized schizophrenia英語Disorganized schizophrenia
  • 妄想症
  • 二聯性精神病
 
情感障礙
  • 狂躁
  • 躁鬱症
    • I型英語Bipolar I disorder
    • II型英語Bipolar II disorder
  • 循環性情感症
  • Bipolar NOS英語Bipolar disorder not otherwise specified)
  • 抑鬱性障礙
    • 重性抑鬱障礙
    • 心境惡劣障礙
    • 季節性情緒失調
    • 非典型抑鬱障礙
    • 憂鬱型抑鬱障礙
 
神經性、壓力相關身心性疾病
焦慮症
恐懼症
  • 廣場恐懼症
  • 社交焦慮症英語Social anxiety
  • 社交恐懼症
    • 恐見人症英語Anthropophobia
  • 特殊恐懼症
    • 幽閉恐懼症
    • 蜘蛛恐懼症
其他
  • 恐慌症
  • 恐慌發作
  • 廣泛性焦慮症
  • 強迫症
  • 壓力
    • 急性應激反應英語Acute stress reaction
    • 創傷後心理壓力緊張症候羣
適應障礙症英語Adjustment disorder
  • Adjustment disorder with depressed mood英語Adjustment disorder
身心性疾病
  • Somatization disorder英語Somatization disorder
  • 身體畸形恐懼症
  • 疑病症
  • Nosophobia英語Nosophobia
  • Da Costa’s syndrome英語Da Costa’s syndrome
  • 心理性疼痛英語Psychogenic pain
  • 轉化障礙英語Conversion disorder
    • 甘塞爾症候羣英語Ganser syndrome
    • 咽球症英語Globus pharyngis
  • 神經衰弱
  • Mass psychogenic illness英語Mass psychogenic illness
解離症
  • 解離性人格疾患
  • Psychogenic amnesia英語Psychogenic amnesia
  • Fugue state英語Fugue state
  • 人格解體障礙
 
生理/物理性行為
進食障礙
  • 神經性厭食症
  • 神經性暴食症
  • 反芻綜合症
  • NOS英語Eating disorder not otherwise specified
非器質性
睡眠障礙
  • 嗜睡症
  • 失眠
  • Parasomnia英語Parasomnia
    • 快速眼動期睡眠行爲障礙英語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 夜驚
    • 惡夢
性功能障礙
  • 性慾
    • Hypoactive sexual desire disorder英語Hypoactive sexual desire disorder
    • 性慾亢進
  • 性刺激
    • 女性性功能障礙
  • 勃起功能障礙
  • 性高潮
    • Anorgasmia英語Anorgasmia
    • Delayed ejaculation英語Delayed ejaculation
    • 早發性射精
    • Sexual anhedonia英語Sexual anhedonia
  • 疼痛
    • 陰道痙攣
    • 性交疼痛
產後英語Psychiatric disorders of childbirth
  • 產後抑鬱症
  • 產後綜合徵英語Postpartum psychosis
 
成人人格及行爲障礙
性別不安症
  • Sexual maturation disorder英語Sexual maturation disorder
  • Ego-dystonic sexual orientation英語Ego-dystonic sexual orientation
  • Sexual relationship disorder英語Sexual relationship disorder
  • 性偏離
    • 窺視症
    • 戀物癖
其他
  • 人格障礙
  • 衝動控制障礙英語Impulse control disorder
    • 竊盜癖
    • 拔毛癖
    • 縱火癖
    • 皮膚搔抓症英語Dermatillomania
  • Body-focused repetitive behavior英語Body-focused repetitive behavior
  • 人為疾患
    • 孟喬森綜合徵
 
幼年時期引發的人格及行爲障礙英語Mental disorders diagnosed in childhood
智能障礙
  • X染色體連鎖精神發育遲滯
    • Lujan–Fryns syndrome英語Lujan–Fryns syndrome
心理發展
發展障礙英語Developmental disability
  • 特殊性發育障礙
  • 廣泛性發展障礙
  • 自閉症光譜
情緒及行為障礙英語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 品行障礙
    • ODD英語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
  • 情緒及行為障礙英語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 分離性焦慮障礙英語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 社會功能
    • 選擇性緘默症
    • RAD英語Reactive attachment disorder
    • DAD英語Disinhibited attachment disorder
  • 抽動障礙
    • 妥瑞症
  • 發音問題
    • 口吃
    • 語言錯亂英語Cluttering
  • 刻板運動障礙英語Movement disorder
    • Stereotypic英語Stereotypic movement disorder
 
症狀及未分類疾病
  • 緊張性抑鬱障礙
  • 假性懷孕
  • Intermittent explosive disorder英語Intermittent explosive disorder
  • Psychomotor agitation英語Psychomotor agitation
  • Stereotypy英語Stereotypy
  • Psychogenic non-epileptic seizures英語Psychogenic non-epileptic seizures
  • 克魯爾-布西症候羣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口吃&oldid=46700879”
分類:
  • 語言障礙疾病
  • 心理疾病
隱藏分類:
  • 自2016年11月維基百科來源清理
  • 擁有貢獻者連結的條目
  • 自2015年12月需要專業人士關注的頁面
  • 可能帶有原創研究的條目
  • 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
  • 自2015年11月需要清理的疑似廣告條目
  • 引文格式1錯誤:日期
參考資料
18 hours ago … 本文医学专业指导:国家级健康管理师文君. 肉,作为一种重要的营养来源,我们普通
人是离不开的。但是,又因为很多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和肉食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这就让吃肉这件事,多少变得有些敏感了。 其实,只要吃得科学,就不会出问题。
但是下面这八种吃法,的确是伤害健康的。 1,患了慢性病,却大 …
10 hours ago … 肉,作为一种重要的营养来源,我们普通人是离不开的。但是,又因为很多慢性病的
发生发展,和肉食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这就让吃肉这件事,多少变得有些
敏感了。
16 小時前 … 本文醫學專業指導:國家級健康管理師文君. 肉,作為一種重要的營養來源,我們普通
人是離不開的。但是,又因為很多慢性病的發生髮展,和肉食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所以這就讓吃肉這件事,多少變得有些敏感了。 其實,只要吃得科學,就不會出問題。
但是下面這八種吃法,的確是傷害健康的。 1,患了慢性病,卻大 …
吃肉無異於吃毒–美國最新最轟動的營養報告 … 最近一個有關美國加州摩門教徒的
報告也指出:「這個團體中罹患癌症的比例,比普通人少百分之五十,」摩門教徒便是
以極少吃肉為其特色。 下面略述幾個簡單而易理解的 …. 像這種不自然的生長過程,
不但把動物體內生化平衡狀態破壞,同時也扭曲了它們天然的習性。而更不幸的是,
 …
2011年2月6日 … 也談學佛吃肉的問題. 「吃不吃肉」這個問題,在佛法中是個常被問到的問題,對於
一般人,也總是喜歡以此問題,作為討論佛法的聊天素材。不過,若其中沒有人能將此
問題辯明,最後常會引起爭執。例如,認為可以吃肉的,總喜歡說「酒肉穿腸過,佛祖
心中坐」;認為不可以的,則視吃肉為罪大惡極,萬萬以為不可。例如有 …
2012年5月5日 … 因为受了毒气的熏染,每天醉生梦死,吃、喝、嫖、赌、蛊、横、崩、拐、骗、偷,无一
不精。这种情形实在是太危险了! 所以若想把世界消毒,该怎么办?就要大家一起
吃斋,不吃肉。能吃斋,毒就会日日减少。若要把这世界真正消毒,就要大家吃素不吃
肉。因为众生肉都有毒,这种毒质是很微细微细,当你吃时不会觉察,但 …
2017年2月9日 … 视频:可怕的肉食.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如果我们天天只吃肉类而不吃米饭、
蔬菜和水果是吃不消的,但我们只吃米饭、蔬菜和水果而不吃肉类却是没有问题的。
科学家们认为:任何动物的饮食都必须与其生理构造相适应。人类的生理构造,身体
机能和消化系统等与食肉动物的完全不同,人的生理结构不适合吃肉。
一切眾生肉裏都有一種毒,這種毒不是一朝一夕積成的,也不是一生一世造成的,而
是生生世世累積而成的。人與人之間 … 例如癌症,主要因素是人類好吃肉類,殘殺
生靈,導致怨氣沖天所造成的;這個毒素無形無相,比原子彈還毒,會令人同歸於盡。
… 不要貪好味、貪口福,這樣時間久了,就可以將毒素排泄,而不會產生怪病。這些話
的 …
不吃肉、不發脾氣. ◎宣公上人一九八九年七月二十一日開示於夏威夷大學. 想要知道
世界上為什麼有刀兵、水、火、瘟疫流行,這個戰爭的痛苦,殺人流血,互相這麼尋仇
報怨,為什麼呢?就因為殺生殺太多了。 … 我們人若是把這個動物的肉給吃了,這種
毒傳染到人的身上,所以就生種種怪病、種種不治之病。 那其中不是偶然它生這種 …

Pin
Shares 0



熱門推薦

本文由 healthniceorg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