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人 細菌 共生!留意這4點,打破共生易帶來疾病..《薄世寧醫學通識》 - 賀啦!哇哉

說到細菌,人們可能對它沒什麼好印象,因為很多疾病都和細菌有關。比如常見的肺炎、肺結核、尿道感染、傷口感染、急性腸炎等,這些都是由細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很微妙的,其實人 細菌 也是共生關係!暢銷書《薄世寧醫學通識》就這樣說到…

人們本能的想遠離細菌,但是你知道嗎,人類的健康不僅離不開細菌,而且人體本身就是一個「細菌星球」。從身體部位來看,不僅腸道、口腔、鼻腔、皮膚、陰道、上呼吸道有細菌,而且最新的研究顯示,健康人的血液裡,眼睛表面,女性的輸卵管、子宮和盆腔裡,甚至以前被認為絕對無菌的大腦裡,都有細菌。據我推測,人體的所有器官裡都有常駐的細菌或者比細菌更小的微生物,只是對於某些器官而言,現有的技術手段沒有檢測到而已,但沒發現不代表不存在。

從數量來看,人體內的細菌更是不計其數。情侶間親密接吻10秒就可以交換8,000萬個口腔細菌。腸道內的細菌數量和種類最多,有上千種,總數大約為100萬億個。這個數字是人體細胞的10倍,是全球總人口的一萬三千多倍。如果讓這些細菌一個挨一個的排好隊,總長度可以繞地球兩圈。

既然人體內有這麼多常駐細菌,還可以和平共處,那麼人和這些細菌從來就不只是敵對關係。我把人和體內細菌(非致病菌)相互之間的關係概括為:共生。

沒有內共生就沒有現在的人類

具體來說,就是上億年前的某一天,細胞吞噬了細菌。吞噬後,不僅兩者都生存了下來,而且它們兩個還發現這樣「搭夥過日子」最經濟、最有效率。

同樣人體體表、體內的細菌也與人同樣形成了重要的內共生關係。具體來說就是,人體為細菌提供了營養和生存環境,但細菌也不「白吃」,它會從幾個方面反哺它賴以生存的人體。

首先,細菌為人體提供了免疫屏障

每個部位的細菌都有領地觀念——「這塊地我占了」,其他的細菌或者其他微生物別想來搗亂,這樣就間接的保護了我們不受有害菌的感染。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做免疫屏障。比如,在正常情況下,女性陰道內有著大量的常駐菌群,這些細菌就構成了對人體有益的免疫屏障,一旦這些細菌的數量或者種類發生明顯變化,就容易滋生其他有害菌,引起感染。

最後,細菌的存在培養出了強大的人體免疫系統。 比如,腸道就是人的免疫系統和細菌作戰的最大戰場。為了和細菌作戰,人體給腸道配備了王牌部隊——有70%以上的免疫細胞集中在腸道,包括巨噬細胞、T細胞、NK細胞、B細胞;還有70%以上的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是由腸道製造的。免疫系統和細菌在腸道內不停的打打殺殺的過程,就像在不停的給我們「打疫苗」,鍛煉我們的免疫力。沒有對抗就沒有和平,這是生物界的規律。

所以人和細菌的共生關係可以總結為「相愛相殺,互惠互利」。細菌和人既相互對抗,又互惠互利。細菌不僅可以幫助人類抵禦其他有害菌的攻擊,幫助人體合成實現生理功能必需的一些關鍵物質,還可以鍛煉人體的免疫系統。

打破人 細菌 共生,易帶來疾病

在正常情況下,人和體內的細菌的關係是很穩定的,但是很多因素會打破這種穩定關係,包括抗生素、化療藥物、免疫功能低下、疾病狀態,包括糖在內的很多食物,這些因素都會干擾共生關係。共生關係一旦被打破,就會給人帶來疾病。

首先,共生關係被打破,細菌發生「移位」就會帶來疾病。移位是指細菌跑到不該去的地方了,細菌如果在它應該待的地方就是正常菌,細菌如果跑到本不屬於它的地方,就會變成有害菌。

比如,關於阿茲海默症的最新研究顯示,引起牙周炎的細菌和引起口腔潰瘍的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可以移位到大腦中,這些細菌透過複雜的機制,就可能引起阿茲海默症的病理改變。

其次,共生關係被打破,其他致病微生物乘虛而入時也會帶來疾病。上文提到,在正常情況下細菌會形成免疫屏障,免疫屏障的最大作用就是阻止其他微生物搗亂。參與免疫屏障的正常菌群相當於「常駐部隊」,而各種因素會影響到常駐部隊的穩定,所以「土匪」就會來搗亂。

很多女性經常使用含有殺菌劑的沖洗液沖洗陰道,這反而會引起真菌感染,進而引起真菌性陰道炎。再比如,在我工作的ICU中,因為嚴重感染必須大劑量應用廣效抗生素的病人,就很容易繼發耐藥的細菌感染或者真菌感染。這些感染就更難治療了。

最後,共生關係被打破,細菌合成的化學物質出現異常時也會帶來疾病。

比如肥胖。研究發現肥胖患者體內「胖菌」多,這些胖菌會分解食物,產生乙酸。乙酸會讓人產生飢餓的感覺,進而讓人們不停的進食,引起肥胖。再比如,大腦細胞在完成神經信號傳遞的過程中,主要涉及二十多種化學物質,我們把這些化學物質稱為「神經傳導物質」(neurotransmitter)。多種神經傳導物質是由或者主要由腸道細菌參與合成的。如果腸道菌群紊亂,就會引起神經傳導物質紊亂,從而引起精神問題,比如焦慮、憂鬱、自閉症等。

共生關係被打破時,腸道菌群如果發生紊亂,還會影響免疫細胞功能,產生相應的炎性因子和自身抗體,最終引發對自身組織的攻擊,導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生,比如類風溼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性狼瘡、脊椎關節炎等。

▾延伸閱讀▾

打破共生關係會帶來很多疾病,但如果巧妙的保護這種關係,那麼我們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或者預防疾病。

人 細菌如何保持共生關係?

人和細菌的共生關係如此重要,我們該怎麼保護好這種關係?

第一個建議:少用抗生素。如果不是嚴重的或者關鍵部位的細菌感染,那麼我們應該少用抗生素,能不用最好不用。如果必須用,也要到醫院由醫生評估後,按照處方劑量和療程規範使用,因為抗生素是對共生關係破壞最大的藥物。健康的人不要經常性的使用含殺菌劑的任何沖洗液或者漱口水,細菌沒惹你,你也不要主動攻擊細菌,它和你不是敵人。

第二個建議:別「過度乾淨」。我在第一章中提到過的「衛生假說」認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周遭的環境不要過於乾淨,要讓孩子多和大自然接觸,多和寵物接觸。孩子從小和微生物接觸得多,就可以培養出多樣性和穩定性更好的腸道菌群,長大以後免疫力會更強,更不容易過敏。另外,產婦能安全順產就不要剖腹產。現在的研究認為,經過女性產道生產的嬰兒可以迅速建立起第一道多樣性更好的腸道菌群。

第三個建議:多吃膳食纖維豐富的食物。膳食纖維豐富的食物可以改善腸道健康,平衡菌群。蘋果、梨、蒟蒻、黑麥、黃豆、青豆、枸杞、石榴、椰子、香菇等都是膳食纖維豐富的食物。我們常認為芹菜的含膳食纖維很高,其實它的膳食纖維含量並不算高,在蔬菜裡只是中等水準而已。

第四個建議:少吃糖。糖不僅會讓人變胖,還會引起腸道菌群發生改變。研究顯示,糖會減少讓人變瘦的「瘦菌」——多形擬桿菌(Bacteroides thetaiotaomicron)的數量。

以上就是我基於現有的研究結果給出的關於保護共生關係的四條建議。在我看來,目前所有的研究也只反映了人體內的細菌與疾病關係的冰山一角,但這些研究為我們認知疾病和治療疾病提供了新思路。

(編取自 薄世寧醫學通識 一書 /作者:薄世寧 /本文經 大是文化 授權刊載)

薄世寧醫學通識 一書


熱門推薦

本文由 helatw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