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產經】「老人」是一門生意,也是明擺在經濟和社會脈絡中待解的「疼痛」 | 海森飽嗝財經筆記

 

老人、銀髮、地方創生
圖片來源:Unsplash

近日,因為某些因素,必須頻繁地進出醫院。當我在手術室外等候正在手術中的家人時,聽到護理師跟另一個家庭的媳婦說:「你公公開刀,一定是需要家人來協助,而你婆婆年紀大,我們會希望有年輕一點的家屬來瞭解狀況。」話鋒一轉,護理師繼續說著:「你公公真的很勇敢,這次癌症復發,是自己一個人來看診,還跟醫生討論後續是否要安排化療或其他的療程,跟他說請家人一起來討論,他還說『大家都很忙』,自己來就可以!」媳婦只有難過和委屈,因為:「我公公真的甚麼都沒對我們說!」

這個真實的對話與場景,不是發生在「農山漁村」、也不是甚麼偏遠「原鄉」,這裡是台南市。屬於六都人口集中區。

台灣人口結構老化的議題,相信已是普遍的認知。我們也都能理解,許多偏鄉城鎮的勞動人口,為了追求更好的經濟收入和生活,不得已地必須「北漂」、「西漂」、「南漂」等各種方向的漂移,聚集在幾個大都會區。而「老家」,只剩老父、老母、或其他年邁的親戚長輩。逐漸衰老凋零的他們,撐不起地方經濟,進而更撐不起地方建設。於是「地方」開始老化,不僅是年齡指標的老化,更是地方經濟持續退化的惡性循環。

Top-down的地方創生五支箭,難解Bottom-up的習題

政府為解決此項議題,於2019年推出「地方創生」政策,並定位為國家一級戰略。在368處鄉鎮市區中,區分出134處政策優先推動地區。並且模仿日本的地方創生政策,射出五支箭(日本只射出三支):「企業投資故鄉」、「科技導入」、「整合中央部會創生資源」、「社會參與創生」、以及「品牌建立」。簡短而言,政策的立意是希望透過政府資源的投注,讓社會或社區形成解決問題的意識,並且鼓勵企業回鄉投資以創造「青年回鄉」的就業機會與常住人口,以及透過地方品牌的建立,來創造觀光和流動人口,最終期望能達到更新基礎建設和活絡地方產業的目標。

截至2020年底,地方創生政策已正式推出且執行兩個年度,而今年又有新冠肺炎疫情攪局,我們很難在這兩年裡論斷地方創生政策的執行成效,但從社會基層的實際經驗中,我們會發現因「人口老化」所致的經濟或社會議題,並非這政策「五箭」就能涵蓋或解決;政府Top-down的政策思維,也許為產業帶來一些新的商機,但仍有可能忽略升斗小民心中的痛處。

經濟脈絡中的疼痛:老人是門生意,科技卻可能無力解決

台灣人口結構老化、並且帶來銀髮商機,已經不是新發現的趨勢。各個產業都有先進之士想要搶抓銀髮市場。尤其是台灣「科技島」的封號,讓有志之士企圖援引台灣的科技優勢,來解決銀髮或高齡照護的問題,尤其是降低照護人力需求或降低照護過程中的壓力。

在過去服務於資通訊服務相關產業的經驗裡,我們發現台灣的銀髮族非常樂於親近新穎的行動服務,不論是使用社群媒體(例如:facebook)、或者是通訊軟體(例如:LINE);而這些銀髮族的子女們,也大多願意多投注一些關懷與資源,讓高齡父母們能夠生活開心和身體健康。但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的問題,儘管銀髮父母們很能親近新的行動社交模式,但他們卻很容易忘記為自己的行動裝置「充電」!

我曾經研究過荷蘭的一個商業個案。這個個案的商業模式,是瞄準銀髮族、發展出一個能監測各種生理狀態的應用程式(App),而這個應用程式有個很棒的功能,是能藉由智慧型手機的陀螺儀,來記錄與預測銀髮族的步行狀態及摔跤風險。也能透過電信基地台訊號的三角定位、或者GPS定位來找尋走失者。除此之外,所有生理量測的數據都能與後端的客服中心和醫療照護團隊連線,若有發現任何不良指標、或者緊急狀態,就能出動後續緊急或非緊急的服務。這樣的商業模式,不論是B2B、或者是B2C,都能有效地降低照護人力的需求、或者是分擔照護者的壓力。儘管這是個非常合理且有意義的商業模式和科技應用,但是「忘記充電」的議題,促使這項服務還來不及經歷水土不服,就被擱置在一旁。

上述的案例,並非是悲觀的認為科技無法解決銀髮族和照護者的需求,只是當我們把上述科技和商業的議題,放置在高齡化結構、子女(年輕人)無法在鄉陪伴的脈絡中時,儘管能理性地看到消費市場的「痛點」,但最終卻發現我們所擅長的科技是無法止痛,只是因為我們對於銀髮族和照護者需求的認知非常薄弱。因此,對於高齡化市場的商機,反而依舊是回到投入大量勞動力來完成「照護」領域的工作。而遠飄在「他鄉」的親人們,他們的「勞動力」在任何時刻都會是多麼地緩不濟急。

社會脈絡中的疼痛:無法身在原鄉感受到切身的痛,如何知道它是真的痛?

根據「衛福部106年老人狀況調查」,詢問55歲以上的銀髮族「若未來生活能夠自理」,有82%不願意入住照護機構;「若未來生活無法自理」,仍有55%的銀髮族不願意入住照護機構。換言之,銀髮族對於入住照護機構的接受度極低;當銀髮族出現照護需求,由家人(親戚)居家照護成為最主要的選項。我相信,對於入住照護機構的心理抗拒,不僅是存在於銀髮族的心中,身為任何年齡層子女也可能會陷入難以抉擇的困境。但若外漂青年回鄉時所面對的第一件事,是家庭照顧、以及可能會對其職場生涯或經濟收入有潛在影響,在尚未真正感受到背後必須解決的問題前,勢必會在此時嚇退許多曾在腦海中萌芽出回鄉的念頭。

不論是年輕人求學、或者是廣泛的勞動力人口,會離開原先成長的地方,一定有其特定因素,但大多是為了更好的求學和就業機會。「機會」的一推一拉,讓許多人的原鄉,陷入了人口流失、年齡結構老化、在地經濟產出降低的惡性循環。對於堅強的父母長輩們而言,這裡雖是他們堅守著一輩子的原鄉生活,但仍須放飛子女尋找更多更好的機會,因此,在沒有子女的陪伴下,自己得堅強地自理與生活;而對於漂流在外的子女們,長駐外地已是為了生活所必須,「回鄉」反而變成短暫的過客。經濟生活的「必須」,讓漂流在外的子女們僅有餘力能淺薄地認知到家鄉的殘破;但是,就好比本文最初提到的那則故事,假如無法在原鄉感受到真實的痛楚,哪會知道這個「痛」是多麼急迫地需要解決?老人、銀髮族的生活需求與問題需要解決,由此衍伸出來地方經濟與產業衰敗的問題也要解決!

解決「原鄉」與「他鄉」鏈結,先回到「老人」議題的本質吧!

人口老化、甚至是高齡偏鄉,已經是注定的趨勢。「人口老化」這個社會議題的本身,所延伸出來的是未來需要有更多年輕人(以及中年人)必須面對老人照護的問題,對於那些外漂大都市討生活的人而言,家鄉的照護需求不僅會帶來道德上的壓力、也會潛在地影響經濟收入或職場生涯的選擇。然而,原鄉或偏鄉的老人福利或照護資源原本較都會區更為稀薄,而為了避免家庭照護的壓力成為青年回鄉的阻力,政府勢必得加強投注偏鄉的老年福利資源。一方面是平衡社會福利的城鄉差異;對於「地方創生」的政策目標上,也能舒緩青年回鄉的壓力。

由於「地方創生」政策整合中央各部會的資源,因此,許多財團法人也以「產業輔導」的角色介入,企圖輔導在地企業能夠深根茁壯。而地方創生政策戰略中的「科技導入」,原僅限於平衡數位落差為目標,但政府在「科技導入」的角色深度似乎過於淺薄。既然擁有各部會的經費資源、而各財團法人亦有產業輔導的能力,不如更深化「科技導入」的功能。人口結構老化的台灣社會,會需要行得通的銀髮族科技化服務,不僅是可以應用在人口集中區,同樣可以應用在人口流失區。所以,地方創生政策中的「科技導入」,不應只是單純的縮減數位落差,或者只是將科技導入農業六級產業或觀光相關產業。

最後,由於能夠意識到原鄉的發展狀態、又有意願回鄉的青年畢竟仍屬少數,為了讓「地方」能有更年輕的觀點與視野,如何擴大尋求有識之士,會是很重要的議題。我們可以借鏡日本的做法,藉由中等教育,讓初中或高中生瞭解在地發展與困境的行列,從小培養地方視野與感情;以及,於在地的大學中設立相關學程,讓到「地方」求學的莘莘學子能夠深入瞭解地方,這種做法,就如同各地區都需要設立高等教育機構、都需要有區域教學醫院,除了培養感情、認識在地困境外,進而能感同身受地發展解決在地問題的能力。最終期望他們能於畢業後留在當地,成為「地方創生」的一員。

台灣,因為「人口老化」的議題,延伸出「地方創生」政策。然而,「人口老化」議題的本身,就有諸多待解的社會與產業議題,而這些議題都可能會阻礙「地方創生」政策的進一步推展。所以,我們不如就先單純地回到議題的根源:好好地認識老人的需求和解決最基本老人議題吧。 


【延伸閱讀】

(2019/04/26)【產經】政府推動地方創生。要如何才能向廣大的有志青年保證,回鄉創業能確保衣食無虞?

【更多內容,請關注「海森飽嗝財經筆記」】

FB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hysunburgersnote/

部落格@blogspothttps://hysunburger.blogspot.com/

部落格@Mediumhttps://medium.com/海森飽嗝財經筆記

Twitterhttps://twitter.com/hysunburger




熱門推薦

本文由 hysunburgerblogspotcom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