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教會流行什麼書? - 城市漫步


在網路上意外看到這篇大陸文章,寫的精闢入理。雖是去年舊文,但筆者觀點十分可讀,在此全文引用。
————————————————————-
本文出處: https://www.churchchina.org/

内容 | 彭迦恩
有種說法是“你是你所吃的”(You are what you eat),你總是吃什麼,你就是什麼。這個說法用在人的閱讀上也很貼切。在現代社會學研究中,有人專門研究某個時代人們的閱讀狀況,從而看出那個時代的社會氛圍、價值觀、思想深度,印證了人在精神層面的“所吃”和“所是”之間的密切聯繫。從同樣的角度,我們可以觀察一個時代、一個群體基督徒的屬靈閱讀,並從中看出他們的某些生命特徵。從整體來說,中國教會的閱讀深受西方尤其美國的影響,但也有自己獨特的特徵。我們先來看看美國的福音派基督徒的閱讀情形。

一、世界流行什麼?

美國有個福音派出版商聯會(ECPA)以及配套的美國書商聯會(CBA),他們每年會舉辦一年一度的大型書展,來自全世界各地的基督教出版社、銷售商聚集在一起,進行版權交易、新品推廣、經驗交流,其規模可與世俗性的國際書展媲美。和一般的商業展覽不一樣的是,CBA會透過崇拜、培訓、研討,傳遞基督教出版的使命。筆者曾數次參觀書展,印象極為深刻。在展場轉悠,你不時可見到人們三三兩兩的牽手低頭禱告,帶給你些許溫暖和感動。從近些年的CBA,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美國基督徒閱讀的一些趨勢。

1.最熱門的書

 這幾年最熱銷的書包括:

1)《標杆人生》,銷售量已突破5000萬冊;
2)《末日迷蹤》系列(Left Behind series),12冊總銷量破6000萬冊;
3)《雅比斯的禱告》(The prayer of Jabez)已銷售2000多萬冊;
4)《愛的五種語言》系列,銷售量已突破800萬冊,等等。

值得關注的是,這些系列的書在非基督教市場也有驕人的業績,都曾闖入紐約時報排行榜,甚至登上第一名的寶座。《時代週刊》曾專門以“末日迷蹤現象”作為主題文章,《生活》雜誌也曾隆重報導《標杆人生》。這些書都被擺在沃爾馬等大型超市的醒目位置出售。對此,有人歡呼,認為這帶動了美國屬靈的氛圍,喚起美國的禱告,是基督教信仰切入不信的世界,宣告真理的典範;有的人的看法恰好相反,認為這是信仰世俗化和教會衰微的標誌。《末日迷蹤》宣揚的“時代主義末世論”,《雅比斯的禱告》中多少帶有成功神學意味的信仰實踐,這些都令許多人擔憂。

無論怎樣,這些系列的書紅得發紫。在美國基督教的暢銷書排行榜中,《愛的五種語言》這類的生活類圖書上榜比例最高,幾乎沒有神學和研經的書上榜。巴刻的《認識神》是神學類圖書中少有的銷售長青樹,把神學寫得富於教牧情懷而吸引了許多人。

2.速食化閱讀

美國的基督徒出版和閱讀,可以清晰地看出速食化的趨向。這表現在:

第一,末梢化趨勢。

所謂末梢化,是指圖書產品中信仰的成分越來越稀薄。許多暢銷熱賣的書,大多從一個觀念出發,發展出一些原則,配之以許多故事,順手的時候引幾個經文,甚至好多書已沒什麼經文。目前流行的作家如Gary Chapman(《愛的五種語言》作者)、Gary Smalley(《愛的語言》的作者)、John Maxwell(多本管理暢銷書作者)等大體都是這個傾向,他們在非基督徒中也很流行。有套書First Place也很暢銷,結合聖經談減肥、養生之類的。這裏面也有離譜的,如有本書叫What will Jesus eat,其中介紹了一些健康食譜,整本書有拉虎皮做大旗、讓耶穌為他作廣告的嫌疑。

可以看出,一方面基督教類書籍的主題越來越走向末梢,延伸到生活最具體、細微的方方面面,從婚姻、管理、理財到廚房、休閒,無所不包,無奇不有;另一方面,書籍的寫法也越來越末梢,採用小小的觀念加故事的寫作方式。我有時也很喜歡看這些作家的書,相信會很實際地幫助很多人,我也相信出於或合乎聖經的原則,即使不是直接使用經文來說話,也一樣可建造人。但現在的問題是,已經有人開始把專業和信仰對立起來了,就是說反對多講聖經,認為聖經的話多了,專業上就打折扣了。基督徒讀物需要有末梢的產品,有新的觀念,有淺白清新的方式,有友好的表達介面,但屬靈書籍整體末梢化的趨勢卻是值得我們警惕的。

第二,感性化趨勢。

Multnomah出版社從《心靈故事》系列的暢銷,到《雅比斯的禱告》系列的暢銷,可說抓住了這個潮流。最近他們又出了很多本類似《雅比斯的禱告》的小書。他們有句口號“Small books, Big changes”很引人注目。這些書寫作風格都很好看,淺近的屬靈原則加上動人的故事。暢銷作家Max Lucado秉承一貫的感性筆觸,他寫的Traveling Light(中譯本《卸下重擔一身輕》,臺灣道聲出版),結合詩篇23篇談心靈釋放,裏面的觀念很簡單,就如他給許多讀者簽名寫的“with hope” 一樣,用令人揪心的小故事抓住人。另外,在華人讀者不熟悉的基督教小說領域,目前在美國基督教出版內占越來越大的比例,據說銷售額已占到20%。像Jan Karon的小說系列,許多單本銷售都突破10萬冊。小說以感性的方式傳遞資訊,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讀者群。所有這一切正是後現代的特徵,人們期望更真切的形象、故事、親和力、有趣,等等,而不是說教。但同時,怎樣能夠傳遞完整的福音,堅持信仰的根基,實在是一個新的挑戰。今天,經典閱讀似乎已成為一個遙遠的夢了。

第三,明星化趨勢。

我們知道唱片公司通常的行銷方法是推出、捧紅一個人,使之成為明星,然後順勢帶出和他有關的一系列產品,往往無不暢銷。這種運作模式目前在基督教出版社也很普遍。一個作家紅了,就持續不斷地推廣他,把書和人一起推,所以經常見到一個作家一年之內出好幾本書,短短幾年就著作等身了。也有一個產品紅了,就持續地出相關產品。比如《末日迷蹤》系列除了成人版外,還有兒童版、學習指南版,甚至還有漫畫版。《雅比斯的禱告》有婦女版、兒童版、小組版、靈修版等。當然這樣可滿足不同人的需要,但這麼短的時間出這麼多書,品質如何就不得而知了。出版人這麼做,無可厚非,但怎麼做個聰明的讀者,各位弟兄姊妹可就要好好想一想了。

速食為快速流動的人群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飲食,但其營養不均衡目前也已有目共睹。這點來類比屬靈書籍的閱讀,倒也頗為貼切。 

3.整合的趨勢

看了前面的分析,我們會想,美國還有具備思考力的基督徒作者和讀者嗎?有,這是很感恩,也很讓人激動的一面。整體來說,有兩個方面相當引人矚目。

一是對世界觀這個題目的關注。最近一些年,一些基督徒作家不斷反思,開始意識到基督教信仰和外面的差異不是零星的,而是整體世界觀的差異。因此,他們一方面在世界觀層面進行清理,激勵基督徒建立整全的世界觀;另一方面不斷挑戰人文主義的世界觀預設的不一致性。這方面的代表作包括寇爾森(Charles Colson,我把他稱為美國基督徒中最鋒利的頭腦)的《世界觀的故事》(中譯本由臺灣校園出版),Sire的《隔壁的世界觀》(Universe next door)等。這些作家引起一群關注思想的基督徒的強烈興趣,呼喚著一個更整全的生活和信仰模式。

還有,一些基督徒科學家曾經主要從科學證據的角度宣揚創世論,如今他們的視野也得到拓寬,開始看到,那些不信的人需要的不只是證據,因為證據也可有不同的詮釋,問題的癥結在於這人背後的世界觀。因此有不少人開始從科學哲學的視野來重新認識科學史,描繪科學史的衝突和世界觀的關係。這方面的經典之作是南西•佩爾斯的《科學的靈魂》(The Soul of Science,中譯本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二是整合信仰與各種專業的努力。有遠見的作者和出版社越來越重視把神學、信仰和各專業整合起來,用上帝的道來透視各個專業領域。這方面IVP(美國國際學生團契出版社)做得特別突出。他們陸續出版了法律和神學,藝術與神學,政治與神學等多種有深度的書。自從康得的二元論大行其道以來,基督教信仰仿佛失去了在各專業領域的發言的合法性,在思想領域被邊緣化,這種情形現在開始改觀。許多傑出的基督教學者開始在各領域發言,力圖整合專業和信仰,並宣稱,若沒有信仰的維度,各個科學專業缺少其內在一致性和根基。這種努力是200年來前所未有的,也開始結出初熟的果子。

二、我們流行讀什麼?

我們再回頭來看華人教會的流行趨勢。有一點需要看到,大陸和海外華人基督徒有巨大的差別。海外的流行趨勢可以說是在多元和豐富中選擇的結果,而大陸因為資源匱乏,能讀到的屬靈書籍有限,有時難免是給什麼吃什麼,但是也並不是給的都流行,因此也可看出某些流行特徵。

1.跟在美國暢銷書的後面

大陸還沒有真正意義的獨立的基督教出版,因此甚至想跟風還沒有多大條件。而在海外的基督教出版社中,緊跟美國暢銷書的風氣很盛。《雅比斯的禱告》據說有13家海外出版社向原出版社申請版權,相互抬價,而《標杆人生》更是競相追逐。在海外基督教書房的銷售排行榜中,翻譯圖書占了絕大多數,而美國又占其中的絕大多數。對於那些有深度的書,即使英文版銷售不錯,在海外基督徒中也少有問津。我最為遺憾的是寇爾森的《世界觀的故事》,路易士的系列圖書等都是被媒體談論頗多,卻少有人買,更少被人讀。臺灣“校園”在出版有深度的圖書上是做得最好的,但這類書一般銷售不好。

有人說,感謝上帝,大陸基督徒還有興趣讀有深度的書,老實說,這是一廂情願的描述。如果你去看國內基督徒開的書店,其排行榜也和海外大致差不多,少有思想性的圖書上榜。當然,不能期待每個人都讀有深度的書,這不現實,但有多大比例的書店老闆尊重欣賞並推介這些書呢?在一般基督徒的價值判斷裏,是否簡單地認為流行就是最好的呢?有個姐妹激動地對我說,《標杆人生》是最好的書。我感謝主藉這本書讓她重新思考信仰的價值,但我們能簡單地說“最好”嗎?難道不應區分“在什麼層面上好”嗎?難道很多經過歲月考驗的基督教經典沒有價值了嗎?過10年、20年後《標杆人生》會如何呢?在追逐流行中我們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值得我們深思。

2.永遠的《荒漠甘泉》

最近,有朋友做了個城市基督徒讀書習慣的調查,目前調查報告還沒有出來,但是《荒漠甘泉》的一枝獨秀已經很明顯。這本書據說是在中國基督徒中最知名的書,有人說其名氣源於蔣介石晚年深愛這本書。西方最著名的《天路歷程》(比《荒漠甘泉》對走天路的人更實際),在中國基督徒中沒多少人讀;西方最經典的每日靈修作品,章伯斯的《竭誠為主》(比《荒漠甘泉》在靈程的挑戰上更深刻)也沒有多少人讀,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在我看來,《荒漠甘泉》契合了中國人修身養性的內在需要,考門夫人長期在東方做宣教士的經歷使她所談的與中國人很投緣。《荒漠甘泉》如沐春風的講述讓我們靈魂很安穩,感覺很舒服,讓我們感到自己是基督化了的君子;而《天路歷程》裏面天路客的掙扎在我們這個擅長變通的國度裏顯得冷峻和不可理喻,我們常用在相對關係裏面的自圓其說取代在絕對面前的戰慄和掙扎;而《竭誠為主》那種不斷要撕裂人的靈魂,破碎自我,多少讓國人覺得陌生,也讓我們君子般的圓融無法立足。《荒漠甘泉》的流行也凸顯了我們普遍而系統的讀經的缺失,許多基督徒不知如何循著正確路徑研經和讀經,供應每日屬靈的需要,把自己的屬靈需要建立在別人讀經感悟的上面,久而久之,就只能吃靈奶,不能吃乾糧。

3.養生圖書大行其道

美國基督徒圖書中的減肥、營養類圖書很多,同樣,養生書在華人基督徒中也是大行其道。在這方面華人基督徒或許還會稍驕傲一點,在這方面我們可不依賴翻譯洋人的,我們有我們“光芒四射”的林光常大師。林光常的排毒系列圖書風靡海內外,林在大陸還上了電視。許多基督徒趨之若鶩。

不過老實說,過去幾十年來各種另類養生理論層出不窮,稍現即逝,而其片面性(或許正因片面才吸引人)帶來的後果卻是許多人不知道的。這和中國人崇尚“偏方”的心理是同出一轍。用方舟子最近批評很多虛假保健品的話說,“在健康的問題上,你去搞另類,這不是找死嗎?”是不是一個人只要是基督徒,他講的就一定是合乎聖經的?是不是只要引用了幾節聖經經文,所講的就必然是合乎聖經的?所謂“排毒餐”讓這一代的基督徒身體更強健了嗎?我看這恐怕只會是義和團“刀槍不入”般的神話。

改革宗神學一直強調常識在基督徒生命中的地位,這實在是很基本的觀念。

養生的議題在教會大行其道,有人說是好事,以前我們只知做工,不懂健康,今天終於平衡了,其實這是神的話語在教會稀少的後果。有意思的是,在靈恩派教會中,養生的話題更熱,從追求感覺到追求養生其實是一線之隔,沒有神的道的“極端屬靈”和“屬肉體”原本是孿生兄弟。不光養生領域,在心理、在科學等方面,我們都看到不少基督徒專家出來發言,但這種發言是整合信仰與專業還是“掛羊頭賣狗肉”,卻需要細心考察和判別。

對基督徒來說,最核心的閱讀自然是神的話語——聖經,而其餘的屬靈書籍都是對上帝話語的呼應,或欣賞,或反思,或應用,或瞻仰,或默想,或挑戰。我們的閱讀夠深度嗎?我們的閱讀夠廣泛嗎?我們的閱讀除了滿足自己的屬靈需要,還能面對時代的挑戰嗎?一個朋友說,我們中國教會需要奥古斯丁式的人物,為基督贏得這個時代,我心有戚戚焉。我們有這樣的基督徒群體作為醞釀奥古斯丁的土壤了嗎? 讓我們拿起來讀吧!



熱門推薦

本文由 jindohao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