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您留意到了嗎─談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影響 | 李政洋身心診所


文/ 謝未遲諮商心理師
用「父母離異會對子女造成負面影響」這樣的說法,不免讓人有標籤化的疑慮,然而這篇文章所要強調的,並不是經歷父母離異的孩子必定會影響其未來的健全發展,而是試著從孩子的視野出發,呈現孩子在經歷父母分居或離異的過程中常見的心路歷程。
害怕父母的婚姻破裂
在父母正式分居前,孩子經歷到的常常是父母長期爭吵或是冷戰,即使有些父母會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惡言相向,孩子多半還是可以敏銳地覺察到父母關係的變化,有些孩子會選擇主動向父母表達他們的害怕、希望父母不要分開;有些孩子會選擇把這些害怕都埋藏在心裡,變得沉默寡言,甚至有些淡漠;也有些孩子會轉而將重心放在同儕生活中,讓自己可以在心裡暫時「逃離」害怕的感覺。
通常,此時父母正為了夫妻關係焦頭爛額,加上孩子的害怕也未必會表現出來,因此有些時候,父母會忽略或低估了這段不確定時期對孩子造成的影響,以為孩子「還不懂」。事實上,在父母正式離婚之前的這段醞釀期,孩子就已經開始受到父母離異的影響了,他們會對於未來的狀況感到不安、不確定、害怕,有些孩子甚至會用「我覺得我們家好像快要裂成兩半了」來形容這種擔心家庭會從此破碎的心情。
被迫提早成熟─親職化的兒童
有些孩子在經歷父母離異的過程中,會顯得特別懂事和乖巧,他們不但能顧好自己的課業、生活起居,還能照顧好弟弟、妹妹,甚至在看見父母傷心難過時,反過來安慰父母,成為父母的傾訴對象和心靈支柱,稱為「親職化的兒童」(Parentified Children)。
對於歷經離婚訴訟已經身心俱疲的父母來說,這些孩子懂事的表現無疑是他們最大的安慰。然而,這些孩子過度早熟的反應,可能讓他們失去了原有的童年,他們與家中其他成員一樣經歷了家庭的大變動,卻選擇壓抑住自己的悲傷、害怕、憤怒,搖身一變成為這個家裡的小小支柱。
有些孩子的早熟表現只是一種暫時因應情境的反應,但也有些孩子在歷經父母離異後持續扮演這樣的角色,一方面是離婚後父母可能有較大的經濟壓力和較少親子互動時間,父母需要孩子擔任這個角色;另一方面是孩子知覺到這樣的行為表現可以得到大人的讚許,這些孩子會以他們能照顧家人為傲,而忽略了自己也是一個孩子,也有被照顧的需要。
長期處於父母爭吵下的壓力反應
離婚代表婚姻關係的結束,然而父母的角色卻不會因為離婚而終止,歷經高衝突的家庭,離婚前的戰火常會延燒到離婚後的親權和探視的紛爭上。當父母之間不信任對方身為父母的能力、埋怨對方的過失造成離婚、或是在進行離婚官司的過程中感覺到被對方攻擊,常常會有不情願孩子與另一方接觸的心情,也會放大對方的小過錯,來證明對方是不適任的父母。
當這樣的情境下,即使父母已經離婚,孩子仍然在兩人的角力戰之間拉扯,父母之間的戰火就會不偏不倚地打在孩子身上,即使這常常是父母最不願意見到的事。例如,有些父母會探聽孩子在另一方家裡做些什麼,並且找到機會就挑另一方的毛病,孩子會將這解讀成自己講了不該講的話,才引發父母爭吵;也有些父母不願意聽到對方的聲音,因此在必須溝通的時候,讓孩子當兩人的傳聲筒,孩子不只是在傳遞父母之間的訊息,也要第一線面對父母的情緒反應。
當孩子長期處在父母緊繃的互動關係之中,會出現一些壓力下的身心不適反應,像是緊張、自我懷疑、焦躁不安、無法專注,表現在行為上可能會有拔頭髮、不時哭泣、尿床等行為,當父母觀察到孩子已經有壓力反應時,不要急於追究、責怪另一方,因為那將會再度使孩子暴露於父母下一波爭吵之中,父母雙方或一方可以尋求專業諮詢,共同找出協助孩子的方法。
失落與悲傷
有一個孩子在談論父母離婚時,畫了一張圖來說明他的心情,圖片中有一道深不見底的峽谷,一端的山頭是一個大人牽著一個小孩的手,另一端的山頭是一個大人孤伶伶地站著。這個孩子指著那個孤伶伶的大人說「他就從我的生活裡消失了…」
父母離異對孩子來說,是原先最穩固的堡壘從此一分為二,許多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人告訴過他們未來會發生什麼事,他們不知道未來可以怎麼跟「住在山頭那方的父母」保持聯繫、不知道父母這次是不是只是短暫的吵架。因此許多孩子在父母離異後仍一直對父母復合抱持著盼望,當他們從期望、等待、失望到放棄的過程中,多半經歷了難以承受的失落和悲傷。
除此之外,有些孩子也因為父母離異而面臨搬家或轉學,他們必須與原來的鄰居和朋友道別,令人難過的是,這些孩子在父母離異的過程中,常常將同儕視為重要的支持對象,因此他們所面臨的失落不只是對於家庭內的成員,也包含了家庭外的支持系統。
往返兩個家庭,適應兩套標準
若孩子能與父母雙方皆維持穩定的聯繫,即使與父母一方相處的時間和品質皆大不如前,想念和失落的感覺還是會比較能夠忍受。若是父母在離婚的過程中,能在探視方式上達成協議,並且互相體諒和合作,孩子通常能慢慢地習慣在兩個家庭間往返的頻率,年紀稍長的兒童或是青少年很輕易就可以算出下次探視的日期,他們會漸漸在變動中找到規律,並且讓生活逐漸穩定下來。
然而,對孩子來說,他們可能會在適應上遇到一些困難,父母可能過去在教養觀念上的意見就是分歧的,並且離婚之後仍相信自己的教養方式優於另一方,因此孩子會發現爸爸和媽媽對於門禁時間、睡覺時間、可以上網時間、零用錢多少、能不能參加才藝班都有不同的標準,年齡愈小的孩子愈難適應不同的標準,他們也會跟父母爭吵「我在爸爸(或媽媽)家都可以!在這裡為什麼不行!」這種教養上的困境,常會增加父母之間的不滿,而引發更多爭吵。
另一個探視會遇到的問題是,孩子可能會因此失去他們對周末時間的自主權,他們的周末時間被分成「爸爸的時間」和「媽媽的時間」,特別是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對於同儕關係更加重視,僵硬的探視安排有時會讓孩子感到失去自由,若能夠在探視上依孩子的需要,父母雙方給予彼此多一些彈性調整的空間,都會讓孩子更能對探視的安排感到快樂。

回到文章一開始的問題:「父母分居或是離異對於孩子而言,是否真的會有長期且不良的影響呢?」本文中談到了許多孩子的心聲,他們在適應父母離異的過程中當然並不輕鬆,然而,這並不代表父母是造成孩子傷害的主因,沒有一對父母在離婚的過程想要傷害孩子;相反的,許多父母在離婚的過程中,即使自己已經精疲力盡、遍體鱗傷,最在乎的還是孩子的最佳福祉(well-being)。
多數研究認為,離婚是否會對孩子造成長期負面影響,與孩子的復原力(resilience)有關。當這樣的結果無可避免地來到時,不妨把這個過程當作父母和孩子一起經歷的一場考驗,重要的是協助孩子有能力面對這場考驗。也就是說,父母若能在這個過程中降低衝突、增加孩子對於未來的穩定感,有助於增加孩子的復原力、減輕家庭變異帶來的傷痛,這部分將會在後續的文章詳談。


作者介紹:
謝未遲
李政洋身心診所諮商心理師


熱門推薦

本文由 leepsyclinic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