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怎麼辦?孩子打人了!

在處理幼兒在教室中的攻擊行為時,筆者有過這樣一個經驗:

小班教室裡的孩子們正各自忙碌的在角落中探索,突然傳來了一陣哭聲,在積木角原本正忙碌的用木頭積木在搭建火車軌道的孩子們,發生了衝突。

老師問:「發生什麼事情了?」

阿虎哥一邊哭,一邊說:「小西瓜用積木打我!」

先確認孩子沒有受傷後,接著老師要開始辦案了。

老師問:「小西瓜,為什麼你要打阿虎哥呢?」

小西瓜說:「他把我的積木拿走。」指著自己蓋好的軌道,一臉欲哭的表情。

老師釐清了案情,幫孩子們重建事發經過:「你們在蓋軌道,阿虎哥沒有問小西瓜,就拿走了小西瓜軌道上的積木,所以小西瓜就用積木打阿虎哥。是這樣嗎?」

兩位孩子點點頭。接下來得處理責任歸屬了,首先是動手打人的。

老師:「阿虎哥你被積木打了,你覺得怎麼樣?」

阿虎哥說:「我覺得好痛,請你跟我說對不起。」

小西瓜:「對不起。」臉上表情有些不甘。

接下來是拿走別人積木的。

老師:「阿虎哥,那你覺得為什麼小西瓜會用積木打你?」

阿虎哥:「我沒有跟小西瓜說,就把他的積木拿走。」

老師又問小西瓜:「小西瓜,你不想積木被拿走,應該怎麼辦?」

小西瓜:「要跟阿虎哥說,那是我在用的積木,請你不要拿走。」

於是,老師請小西瓜練習跟阿虎哥說一次。

阿虎哥主動跟小西瓜說:「對不起,我不可以沒有問你就把積木拿走。」

最後,兩位孩子又重新回到積木角,繼續搭建火車軌道。

這是一個典型在教室中因衝突產生情緒,進一步引發攻擊行為的例子。透過成人的語言協助、事件經過的還原與同理心示範,即使是4歲的孩子,也能夠平和的處理衝突。然而,正如這個例子所呈現的,孩子的攻擊行為是不會平白無故出現的。

  • 攻擊是有原因的:孩子不會平白無故的攻擊別人,要是他打了、咬了其他小朋友,一定有是有前因才會導致後果。只是孩子還不會自己解釋,需要大人的了解與協助。

  • 想法表達困難:年紀越小、語言能力尚未發展成熟的孩子,越是容易因為還無法和他人確立有效的溝通方法,於是在衝突的當下,為了宣洩所產生的憤怒、生氣、害怕、傷心甚至不願意屈服的情緒,打人或是咬人便成了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 出於本能防衛:有時候孩子打人是出於一種防衛,可能是小朋友搶了他的玩具,或者有人先打了他。

  • 負面情緒影響:孩子跟大人一樣,當心情出現低落、沮喪等負面情緒時,孩子之間的相互打鬧也會更為頻繁。

然而,在檢視孩子攻擊行為背後的原因時,同時也應該檢視孩子的家庭環境。

  • 父母的教養態度:孩子是否容易表現出攻擊性,和他以往的學習經驗有很大的關係,尤其是和父母的教養方式有絕大關係。其中一種是,當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時就會懲罰孩子(打屁股、打耳光等等)的家庭,反而提供了孩子一個攻擊性行為的模仿原型;另一種是嬌寵放縱的家庭,很可能導致孩子強烈的佔有欲和為所欲為的習慣,稍不如意就以「攻擊」的手段來發洩不滿情緒。

  • 電視的影響力:電視為孩子與成人都提供了娛樂效果,但是「模仿」對孩子的影響力更是不容小覷。美國西雅圖兒童醫院小兒科醫師克里斯塔基斯研究指出,學前階段暴露於螢幕暴力下的孩子,到校後的攻擊機率高出一般孩子4倍。不過,一旦電視內容呈現正向行為,孩子也會在真實生活中模仿。因此,為孩子把關、慎選電視節目是父母不可忽視的。

文章開頭的小故事還有一個插曲:孩子在校發生衝突,當日放學時老師與孩子的家長分享事件的經過與處理,當時小西瓜的媽媽反問筆者:「老師,你們都是教孩子打人的人先說對不起嗎?」這樣的一個反問,讓筆者重新檢視處理孩子衝突的程序:是阿虎哥先拿走小西瓜的積木,但先說對不起的卻是小西瓜?這對於筆者是一個提醒:在處理孩子的攻擊行為時,顯而易見的行為容易吸引成人優先關注,甚至在我們的社會中,也存在同樣的「認錯」價值觀,但是引發孩子情緒與行為的原因,才是處理攻擊行為的焦點,不應該被模糊。

另外,也要提醒大人們,其實攻擊行為也有正面的功能:畫出自己明確的底線。當一個孩子如果可以明確表現出他的憤怒,周遭的人便可以知道他的底線已被逾越,而這個表現甚至可以避免更嚴重的衝突。在某些必要的時候,攻擊絕對是有意義的,但是必須是在適當、合理的情況下。大人平時要以身作則,才能幫助孩子了解「適當攻擊」的意義。

 



熱門推薦

本文由 ncce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