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魔法阿媽 全國兒童文教

目前臺灣社會以傳統民間信仰為主,一般人們生活中不乏接觸到鬼神之說的機會,但對於如何和孩子談論鬼神,多數家長仍會因為擔心孩子害怕選擇避而不談;或者家長會利用鬼神之說來作為教養孩子的方式,多少可能造成孩子心中的壓力或陰影。但其實許多人相信鬼神是和我們存在於相同空間中,若完全不談論鬼神,似乎又剝奪了孩子了解這個世界的權利,也可能限縮了孩子的眼界。

在1998年上映的《魔法阿媽》,是由王小棣導演執導、漫畫家麥仁杰執筆、史擷詠配樂,並由金馬獎最佳女配角文英配音的臺灣首部劇情動畫長片;當年上映時,因為故事題材充滿魔幻趣味、很有想像力且貼近生活,曾造成轟動。

故事大意是這樣:小男孩豆豆的母親為了照顧受傷的父親,把豆豆託付給住在鄉下的阿媽照顧。阿媽的工作就是和好兄弟們打交道,負責陰陽界之間的溝通。初次和阿媽見面、對阿媽有著排斥及不信任感的豆豆,不聽阿媽告誡,進了不該進的房間,還不小心撕破罈子上的封條,使惡鬼附在貓身上,到處吞吃遊蕩的靈魂。而豆豆也因為被惡鬼附身的貓慫恿,打算將阿媽賣掉,在進行把阿媽賣掉計畫的同時,無意間把阿媽的眼淚塗在自己的眼睛上而有了陰陽眼,不但看到了新朋友阿民載著的大鯨魚,也和一條被車輾斃的小蛇以及一位女孩幽靈交了朋友。最後,在中元節前夕,經過一場大鬥法,把惡鬼收伏,讓被困住的孤魂得以及時投胎。

《魔法阿媽》中展示了許多我們熟悉的民間信仰中的環節,如:靈魂出竅、縫壽衣、糊紙紮、放水燈、普渡等,這些環節可能會讓觀眾產生畏懼,因此片中穿插了許多趣味的情節、華美的畫面,降低了恐怖感,也藉由豆豆和阿媽的「民間信仰」問答中,讓孩子了解許多習俗的由來。而我們也不難發現,劇中設定與阿媽交手的都是一般印象中「人形」的鬼魂,或者是面目猙獰的惡鬼,但在阿民及豆豆身邊出現的,卻是大鯨魚、小蛇、小女孩的鬼魂,這也是相當用心的設計,除了動物、同儕等形象較能讓孩子因為貼近平日經驗而卸下心防,也提醒了我們萬物都是生命、都有靈魂,都應該被看見、被尊重的道理。

而本片畫面的經營相當細膩,濱海小村的場景畫得很逼真,對環境氣氛的掌握很成功,節奏的掌握也頗精準。例如濱海小村白天的風和日麗、夜晚的燈火曳曳、月光下的波光粼粼;媽媽送豆豆回阿媽家的夜晚,不但下雨還雷電交加,正反映了當時豆豆煎熬、抗拒的心情;三人靜默的客廳中,阿媽不斷抖動的腳、媽媽不斷搓手,都從小細節中顯露了雙方的焦躁與尷尬。

這樣一部以「好兄弟」為主題的電影中,當然不只有關於民間信仰的陳述,片中也刻劃了我們熟悉的、現代以小家庭為主的社會中,從疏離到接納的祖孫關係進展。豆豆的媽媽當初是私奔結婚,五、六年都沒有回來過,她帶著豆豆回老家找阿媽時,是祖孫第一次見面,雖然阿媽口中抱怨著「這個年紀的孩子最麻煩」,但卻在深夜偷偷的「恐嚇」牆角的香菇不可以嚇到她的孫子,如果嚇到豆豆,他們就完蛋了!也在豆豆想回爸媽家而短暫失蹤時焦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雖然劇中阿媽許多話語是偏向負面、責罵的,但其中卻蘊含了滿滿的、傳統的華人內斂的情感。而豆豆一開始對阿媽感到相當害怕,卻在阿媽爬上屋頂修理漏水時產生了崇拜的心情;也從一開始完全是個愛哭鬧又沒禮貌的小屁孩,到願意主動開口叫阿媽、和阿媽聊天、向阿媽討教,還為受傷的阿媽擔心、流下眼淚,最後甚至與阿媽聯手打敗惡鬼。這些情節的提醒,是否也讓我們檢視家庭關係,長輩和孩子的關係是否因距離或其他因素而疏離?能否有重新建立的機會?若能像豆豆和阿媽一樣,在短時間內拉近彼此的距離,那真是極大的幸運。

但平心而論,劇中仍有些可惜的地方。例如來自另一個世界的角色並沒有帶來更豐富的觀點與層次;阿媽既然可以溝通陰陽兩界,我們就會期望看到她展現不同於常人的洞察與智慧,但阿媽角色的塑造仍太過平庸;豆豆的媽媽從開始到結束,都沒有把握修復母女關係的契機,只像個蠻橫、撒嬌的小女孩一樣,要求媽媽無條件的容忍、幫忙。

當年《魔法阿媽》曾入圍金馬獎最佳動畫片,但是卻因為「有倡導迷信之嫌」這種荒謬的理由而沒有得獎,讓人哭笑不得。若爸媽想以輕鬆的方式讓孩子初步認識民間信仰、鬼神之說,這部片子會是不錯的選擇。

was last modified: 五月 3rd, 2018 by 新手媽媽 cynthia 辛西亞


熱門推薦

本文由 ncce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