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揭開瑞士藝術的神秘面紗(上) - 巴塞爾、自由港與私人收藏 | 藝文 | 新頭殼 Newtalk

瑞士自由港可免繳進口稅、出口稅及附加稅。   圖:翻攝自瑞士旅遊局網站
瑞士自由港可免繳進口稅、出口稅及附加稅。   圖:翻攝自瑞士旅遊局網站

一片乳白色的倉庫式建築群,四周被鐵軌、道路和鐵絲網圍繞著,世人鮮少聞問存放在倉庫中的天價藝術品,就坐落在日內瓦市中心的外圍。這裡是日内瓦自由港,是藝術界的秘密寶庫,隨著藝術品投資市場逐年增温,自由港成為收藏家和交易商存放和交易的首選,它安全、保密、免税,令收藏家和交易商們簡直無法抗拒。最近詢問自由港租約的電話此起彼落,多是為了減少美中貿易戰可能繼續上調的藝術品進口關稅。

同樣具有零關稅優勢的香港島,近十年來快速湧進大量的資金與國際藝廊,一夕之間,香港蛻變成東亞藝術博覽會的觀看重點,「香港巴塞爾藝博Art Basel Hong Kong」的能量,完全超越了東亞藝術原有的區域性,世界級的藝術家與畫廊頻繁在東亞亮相與講座,背後輸出港埠倉儲系統、藝術金融與展會代理的操盤高手,一樣來自瑞士。

向來以金融、鐘錶、觀光和公投聞名的國度,更有豐沛的環境培育無數的藝術種子,瑞士從私人收藏家的倉儲、悠久的自由港制度,到代理藝術展會,一路走來沒有一點僥倖,究竟瑞士如何打造優質的體系,一次又一次地提升小國實力,在藝術市場成為不容忽視的大國。

圖一:日內瓦自由港倉庫外觀 圖片來源:The New York Times
圖一:日內瓦自由港倉庫外觀 圖片來源:The New York Times

自由港的歷史-「無限期暫時性免稅」

眾多美國零售業鉅子,一年來頻繁進出白宮,期望親自向美國總統川普(Trump)暫緩,內容涵蓋中國繪畫、雕塑、收藏品以及超過百年以上的古董進口美國,即將課徵10%的進口關稅。包含中國古董、中國現代與當代藝術,即使從巴黎、倫敦等非中國,及美國之外的地方進口,都被歸為中國產品,根據美中貿易戰新提案,都必須上繳關稅。由於中國藝術品的收藏早已全球化,這不但是美國本地藏家在藝術市場上的問題,其餘各國藏家們想將中國藝術收藏輸入美國,都將受到美中貿易戰波及。由於美中貿易摩擦短期很難等到雙方皆大歡喜,眾多藝術貨運公司從海外運送中國藝術品赴美,檔期已滿到九月份,冀望美方在未來上調關稅之前減少損失。擠不上排程的藝術品存放與保稅問題,很自然地又將期望投射到自由港,以等待美中貿易暫停火的到來。

今年五月,邁入成立130周年的日內瓦(Geneva)自由港,港埠及倉儲公司面積相當於 22個足球場,17度恆溫控制、燈光、濕度與運輸過程謹慎,安管保防重視隱私,甚至提供修復、裝幀、認證、估價等服務。據雜誌《藝術知識》(Connaissances des Arts)推算,2013年日内瓦自由港儲存了約120萬件藝術品;300萬瓶主要產自波爾多的名酒,就躺在地窖中的木箱里,在理想的温度下慢慢發酵成熟,為藏家賺取利潤。

在提供倉儲服務與交易中間平台的領域中,一直是處於全球領先地位的瑞士,與日內瓦(Geneva)提供同樣功能的自由港,在瑞士境內至少就有十處,包含蘇黎世(Zurich)、巴塞爾(Basel)和基亞索(Chiasso),客戶若將貨物寄倉在這些自由港中,一概免繳進口稅、出口稅及附加稅。這個起源於十九世紀的創舉,原本是儲存穀物、茶葉及工業用品等零售業的中轉站,後來由於當代的「無限期暫時性免稅」政策,成為超級富豪的高級倉儲,自由港內貨物可延期繳稅,直至貨物送達目的地,倉內甚至設有瑞士海關辦公室。例如:無論在何處買下一幅天價藝術品輸送入境買主國,就要繳納一定比例的營業稅,相反的寄送到自由港,交倉儲租金即可,10米大小保險庫年租約二萬多美元。換言之,除非畫作入境買主國,否則毋須繳交當地營業稅,並可在自由港倉儲的保管下,等待巴塞爾藝術博覽會( Art Basel)的買家一拍即合,將藝術品轉手脫出,免除追稅的困擾。

自由港成功讓國際熱錢與藝術金融仰賴瑞士,每年為瑞士各州政府增加大筆收入,像是日內瓦自由港每年就能增加7000-8000萬人民幣的稅收。根據「TEFAF 藝術市場報告」統計,2015年的全球藝術市場總值約638億美元;倫敦市場調查公司ArtTactic估算,近八成藏品都流入各國自由港倉儲。例如: 奧地利知名藝術家克林姆(Gustav Klimt)早期畫作「水蛇II」(Wasserschlangen II),在2012年以過十億元拍出之後,從此銷聲匿跡,被俄羅斯億萬富豪寄放在瑞士的自由港中。

圖二: 「水蛇II」(Wasserschlangen II) 圖片來源: WIKI
圖二: 「水蛇II」(Wasserschlangen II) 圖片來源: WIKI

依賴自由港會是長期趨勢,除了各國樹立關稅壁壘的跡證越來越明顯,自由港避稅的需求被擴大,各領域研究大都認為,收入位於金字塔頂端的族群資產,增長速度更加快速,預期未來五年全球超級富豪人數將增加22%,前十名高成長國家,亞洲就占八席。其中印度、菲律賓成長率接近四成,其他東協國家約三成,臺灣預期成長25%,略高於新加坡的22%;如果從富豪人數分布密度來看,全球比例最高的城市就是日內瓦。

瑞士私人收藏

蘇黎世西北邊的小城巴登(Baden),從羅馬時期就以礦物溫泉聞名,在這不到兩萬人的城鎮,卻有著世界聞名的郎瑪特博物館(Museum Langmatt)座落於此,除了典藏與當代藝術展,博物館外圍的草皮,一直都是瑞士兒童野餐的首選。博物館的前身是布朗夫婦(Brown)故居別墅,十九世紀末以機械製造發跡的布朗氏,從前往巴黎度假的途中,收購莫內(Monet)的啟蒙老師尤金布丹(Eugene Boudin)的畫作(Lavandières sur les bords de la Touques)開始,布朗氏展現了對藝術收藏的濃厚興趣。

布朗氏在1908年接受從事藝術經紀與創作的藝術家卡爾蒙塔格建議(Carl Montag 1880-1956),為集中收藏印象派藝術家的創作,布朗氏轉賣了早前喜好的慕尼黑分離派創作,像是Franz von Stuck、Leo Putz、Julius Exter等藝術家作品後,陸續收藏了包含Gauguin、Renoir、 Pissarro、Monet、Sisley、Cassat、Cézanne等藝術家,奠定郎瑪特博物館成為瑞士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印象派藝術收藏之一。除了繪畫和少量雕塑外,布朗氏還收集了不同時代的家具、古董銀器和瓷器,他們積累了一系列從漢代到清朝的中國陶瓷,至今仍可在郎瑪特博物館中看到。

圖三: Museum Langmatt歷史圖片  圖片來源: Museum Langmatt
圖三: Museum Langmatt歷史圖片  圖片來源: Museum Langmatt

這樣的私人收藏家在瑞士,普遍會獎助與協助青年藝術家創作登上平臺,在巴塞爾聞名的貝耶勒基金會兼博物館(Foundation Beyeler ),是由恩斯特貝耶勒(Ernst Beyeler)這位古董書店的工讀生,在二戰後接下雇主的書店事業,並逐漸轉營為Galerie Beyeler開始擴大視覺藝術的收藏計畫。

貝耶勒早期專注與德國藝術家Käthe Kollwitz、Edvard Munch、Alexej von Jawlensky交誼並代理,不只刺激了瑞士本地藝術家的創作,更逐步建構精緻的典藏圖錄供交易參考。當貝耶勒開始更頻繁地在慕尼黑、斯圖加特、科隆和巴黎旅行與代理藝術家之外,他規律地參加倫敦拍賣會,甚至北美藏家也會到貝耶勒的畫廊,很快地貝耶勒受到紐約畫廊的尊重,更慢慢成為許多博物館的朋友。至今在貝耶勒基金會仍有許多晚期印象派、後印象派、立體主義運動、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等風格的典藏。

藝術博覽會經營輸出-巴塞爾藝博模式

藝術博覽會作為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藝術品展示和交易活動,藝術與市場的集大成者,它是從包羅萬象的綜合性市場運作模式—博覽會獨立出来的。世界上第一個博覽會「大不列顛博覽會」成立於1851年,法國隨後在法國大革命一百周年,在巴黎舉辦了法國首屆世界博覽會,至今聞名於世的艾菲爾鐵塔,就是為了這個博覽會而建。而專以藝術開辦的博覽會,儘管可以從十七世紀的歐洲各大市集找到源頭,但真正首次出現藝術博覽會,則要推遲到1967年科隆國際藝術博覽會,正式為世界藝博揭開序幕。

此後,藝博在各國舉辦有如雨後春筍一般出現,例如:德國科隆國際藝博會、瑞士巴塞爾國際藝博會、法國巴黎國際藝博會、西班牙馬德里現代藝博會、美國芝加哥國際藝博會,並稱世界五大藝博會。亞太地區藝術市場的發展較晚,直至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陸續誕生:日本國際現代藝術博覽會、韓國漢城國際藝術博覽會、新加坡國際藝術博覽會、澳洲現代藝術博覽會等等。

上文提到走遍歐洲的收藏家貝耶勒,就是瑞士巴塞爾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Basel)的操刀手,成立於1970年的巴塞爾藝博,很快在五年後立刻聲名鵲起。在瑞士自由港、金融制度的支撐下,1975年的巴塞爾藝博,已有來自21國近300家藝術相關業者參展,吸引了37,000名參觀者,奠定巴塞爾藝博具有藝術界「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美名。

時至今日,所有藝術代理交易商公認,任何畫廊要進入巴塞爾參展,不但得經過由六位藝術品交易商組成的評審團把關與評判,參展除了需付5萬至8萬美元的場地費外,攤開近七年來巴塞爾的參展陣容就會發現,新畫廊能加入佈展的機會很小,年復一年都是同樣一批資深畫廊在主宰著展會。

行文至此,瑞士藝術的豐沛能量,從自由港、私人收藏到巴塞爾藝博,如此環環相扣的「巴塞爾模式」,不僅還有更多的官方博物館、「Liste Art fair」與「Photo Basel」等其餘衛星展覽的藝術氛圍支撐,真正讓瑞士藝術全球化的一步,主要是從2002年開始,將Art Basel模式輸出到美國,成立邁阿密海灘巴塞爾藝術博覽會(Art Basel Miami Beach);以及瑞士藝術會展團隊於2013年併購Art HK,轉型冠名為香港巴塞爾藝博(Art Basel HK),讓各大洲畫廊與藏家走出瑞士,藉由「巴塞爾模式」遍地開花打破地域的侷限。另外,從巴塞爾藝博推出最新的跨洲合作計畫「Art Basel Cities」,我們可以發現巴塞爾選定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成為第一個多年合作的城市,將在可預見的未來,凝聚在地發展的文化生態系統連結南北半球。

至於「巴塞爾模式」能否形成涓滴效應回饋瑞士社會與藝術環境,如果從下表統計各國畫廊在巴塞爾藝博參與的比例來看,人口難與大國抗衡的瑞士不僅比例甚高佔有一席之地,這些平均座落在Zurich、Basel、Geneva、St.moritz、Zuoz、Lugano、Luzern、Craz-Montana、Lausanne等瑞士城鎮的參展藝廊,有近六成的比例同樣會到邁阿密與香港展出,依過去Art Basel系列的高成交比例,畫廊最後的收益都將部分返回本國與藝術家[1]。其餘更多未能參與「巴塞爾模式」的畫廊,面向東方的企圖亦很明顯,就連正在起步的莫斯科當代藝博(Cosmoscow International Contemporary Art Fair),都可以看到瑞士藝廊的身影,正在帶領自己的國家佈局全球。

[1] 巴塞爾不僅提供歐洲及瑞士藝術家發表平臺,並獎勵香港與邁阿密具潛力的青年藝術家。另外,巴塞爾藝博也與香港大學、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推出當代藝術的培育計畫,獎掖來自各地的藝術家。
[1] 巴塞爾不僅提供歐洲及瑞士藝術家發表平臺,並獎勵香港與邁阿密具潛力的青年藝術家。另外,巴塞爾藝博也與香港大學、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推出當代藝術的培育計畫,獎掖來自各地的藝術家。

本文轉載自台灣歐洲聯盟研究協會

作者:劉彥甫/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碩士、專欄作家

 

在提供倉儲服務與交易中間平台的領域中,一直是處於全球領先地位的瑞士,與日內瓦(Geneva)提供同樣功能的自由港,在瑞士境內至少就有十處,包含蘇黎世(Zurich)、巴塞爾(Basel)和基亞索(Chiasso),客戶若將貨物寄倉在這些自由港中,一概免繳進口稅、出口稅及附加稅。



熱門推薦

本文由 newtalktw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