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邀您欣賞 | 閩西漢劇藝人隊伍的壯大(四) – SheSay

04

閩西漢劇藝人隊伍的壯大(四)

藝人隊伍的壯大包括藝人數量的增加,名藝人的湧現和女演員的出現。

戲班是由藝人組成的。前節說到的戲班數量的增加和戲班規模的擴大,這已經體現了藝人數量的增加。尤其難得的是,這一時期不僅增加了藝人的數量,而且還湧現了一批名藝人。同時,在閩西漢劇舞台上首次出現了女演員。

這一時期,除湧現了一批名藝人外,還破天荒地第一次出現了一批女演員。

張巧蘭(1902— 1977)廣東省揭陽縣人。民國五年(1916)與閩西漢劇旦角藝人張全鎮(福建省永定縣高陂鄉老富村人)結婚。她是閩西漢劇首批出現的女演員之一。在其夫張全鎮的影響和培養下習青衣、花旦,成為閩西、粵東較有影響的旦角藝人。她主演的劇目有《大劈棺》(飾莊子妻)、《花亭會》(反串高文舉)、《桂枝寫狀》(飾李桂枝)、《貴妃醉酒》 (飾楊貴妃)、《孟麗君》(飾孟麗君)、《雷神洞》(飾趙京娘)、《鳳儀亭》(飾貂嬋)、《蔡伯喈》(飾牛氏)等。她的表演藝術盡得其夫師傳,做功細膩,唱腔清麗,備受讚譽。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蕭遙天在他編寫的《潮州戲劇志》中稱:「入民國後……可稱後起之勁者……女旦巧蘭……觀者費不絕口。巧蘭之醉酒,唱腔類似昆腔,婀娜嬌帽,亦足消魂…… (見莆遙天《潮州戲劇志》第3頁)抗日戰爭前後,她先後在潮州三正順潮劇戲班、廣東大埔同藝國樂社、龍巖曹丙連戲班、龍汀漢劇社等戲班演戲、教戲。1959年到龍巖專區漢劇學校任青衣、花旦教師。1977年於永定故里病故,終年75歲。(見《中國戲曲志·福建卷》第654至655頁)

鐘熙懿(1904—1956),乳名鐘妹,原籍不詳。四歲時在上杭縣城關被居民鐘福順收為養女。13歲被轉賣給永定坎市漢劇戲班隨班學藝。工青衣。她同張巧蘭一樣,也是閩西漢劇首批出現的幾個女演員之一。她主演的《百里奚認妻》、《對繡鞋》、《磨房會》、《薛蛟吞珠》、《開鐵弓》、《黃峰庵》、《揭陽案》、《大香山》、《照君和番》、《孟麗君》等,給觀眾極深印象。她擅演的劇目多,唱功優美,故聘她主演的戲班也多。除四大名班老三多、老福順、榮天彩、新天彩外,還先後在閩西的新舞台、賽桃園、龍汀漢劇社、上杭青年劇社和廣東的同義社、公民國樂社等戲班擔任主演。她與廣東漢劇著名女演員邱賽花既合作又競藝,鐘熙懿以她清圓甜亮的唱功而揚名,邱賽花卻以精湛的做功取勝。她們一起演《薛蛟吞珠》,同一場面兩套演員同時表演,各顯其長,相得益彰。鐘熙懿於1956年病故於梅縣。(同上,第658頁)

王玉蘭(1915—?),原籍上杭。出生四個月即被賣給戲班藝人徐梅榮(正旦演員)為養女,後由繼父陳來順(紅淨演員)收養。其丈夫陳坤福是名醜。王玉蘭於六歲開始學藝。後在「樂天彩」戲班拜鐘福春(武平人)為師,主學花旦。八、九歲時演《高旺過關》(又名《黑風帕》、《牧虎關》)中的百花公主己初露鋒芒。其花旦碎步極為優美,功夫頗深。她能演二百多個劇目,漢劇花旦戲差不多都會。《拾玉鐲》、《正德戲鳳》、《明公案》、《開封府》都是她演過的給人印象較深的戲。閩西漢劇後起之秀鄧玉璇是她的得意門徒。1959年調往龍巖專區漢劇學校任藝術教師。後於七十年代去世。

邀您欣賞 | 閩西漢劇藝人隊伍的壯大(四)

李鳳群,連城人,1926年出生。工花旦、青衣。13歲跟其父(紅淨演員)進「新天彩」戲班向曹錦河、張全鎮學習花旦,邊學邊演。其演出《昭君出寨》(飾王昭君)、《水漫金山》(飾白素貞)、《狄青招親》(飾八寶公主)給觀眾印象頗深。1959年調龍巖專區漢劇學校任唱功和花旦教師。(見福建省戲曲研究所編《福建廣東漢劇歷史資料初稿》第153頁)

上述女演員的出現,改變了過去閩西漢劇舞台因沒有女演員而旦角只能由男演員扮演的狀況,從而開創了男女同台演出的新局面。這也是閩西漢劇在這一時期的一大發展。

綜合編輯:文化龍巖 文章來源:《閩西漢劇史》 作者:王遠延



熱門推薦

本文由 shesaycom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