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原來,你只需要一個小小的催促

童工在許多低所得的開發中國家是一個普遍的現象。這個問題的另外一面就是孩童上學的比例低。普遍的童工會使得整個世代的教育水準低落,形成一種「貧窮陷阱」,也就是父母因為貧窮而讓小孩工作,小孩又因為教育程度低而陷入貧窮,無法向上流動。

為了幫助低所得國家解決童工的問題,提高孩童的就學率,過去許多國際組織透過各種方式予以援助。美國達特矛斯大學的經濟學教授Eric Edmond曾經將童工相關的政策分為六個類型:訊息宣傳、收入替代方案、靈活的教育計畫、重返社會項目、對童工的限制,以及現金移轉(cash transfers)。目前各項的研究結果顯示,現金移轉(直接對有小孩的貧窮家庭發放現金)的政策通常可以達到一定的效果,其他各類型的政策則效果不一,必須端視個案而定。

斯斯有兩種

然而,現金的補助也分為兩種方法,最常見的一種是所謂的「附帶條件的現金補助」(conditional cash transfer,簡稱CCT)。所謂的附帶條件,就是領取現金的前提是父母必須讓學齡的孩童入學。幾個比較有名的CCT是墨西哥的PROGRESA、巴西的Bolsa Escola、尼加拉瓜的RPS、宏都拉斯的PRAF等。

CCT雖然效果不錯,但是執行的成本非常高。這主要是因為CCT只發放給低所得家庭,所以需要正確地辨識出低所得家庭。這在以農業為主,又沒有健全的報稅制度的國家是很困難的工作。CCT成本高的另一個原因是要確認受領家庭有沒有如實地讓孩童入學,這種監控成本往往也是昂貴的驚人,尤其是在電腦與通訊不發達的貧窮地區。

CCT在執行上的難度造成了行政成本高漲:PROGRESA的行政成本占了全部成本的60%,RPS是49%,PRAF則是31%。

效率不彰的結果讓許多政策規劃者乾脆放棄附帶條件,直接針對低收入家庭發放現金即可,這就是所謂的「不帶條件的現金補助」(unconditional cash transfer,簡稱UCT)。雖然UCT也可以透過緩解低收入戶的現金需要,來降低對於童工的需求。但研究者普遍發現CCT對於增加孩童入學的效果還是比UCT好。因此,「斯斯有兩種」,但各有各的限制,這讓許多政府與國際組織舉棋不定。

在非洲的實驗

以前筆者曾經介紹過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Esther Duflo,在非洲進行的一項關於UCT vs. CCT的有趣實驗。她和她的團隊設計了一項現金補助計畫,旨在提高學齡孩童的就學率,但該計畫既不屬於CCT也跟傳統的UCT不同。

他們在摩洛哥的貧窮的村莊發放小額的現金給學齡兒童的父親,但不以孩子就學為領錢的前提條件,所以不是CCT。但是他們設計傳單,並透過學校向村內的家長們宣傳這些金錢補助的目的是要讓小孩入學,並安排學生註冊。也就是說,她們在這些錢上面貼了一個「教育補助」的標籤,這就是為甚麼他們將這個措施叫做「標籤現金補助」(labelled cash transfer,簡稱LCT)。該計畫比UCT多的,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催促(nudge),讓村民透過領錢的時候被提醒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性。

他們選取了一些其他類似的村莊進行補助額度相同的CCT,以便和LCT的效果作比較。

神奇的是,LCT計畫得到非常顯著的效果。受實驗的村莊的學齡孩童的失學率(dropout rate)降低了70%,已失學孩童的返校率(re-entry rate)提高了85%,而從未入學的孩童比例降低了43%。在提高學生數學成績的效果上,LCT的效果甚至比CCT還要好。

理解很重要

作者對這樣的效果的解釋是:理解很重要。

由於LCT的補助額度很小,所以LCT的成功不太可能是因為家長們「貪圖金錢」。而比較可能是因為LCT的施行過程中創造出了一個環境,讓家長們有機會「注意」並「理解」教育對孩子的價值,而進一步做出了自願的選擇。而CCT則是強制要求家長們必須將孩子送到學校才能領錢,其所傳遞的訊息是一種「條件交換」。其結果就是將家長們注意力放在去盤算這個「交換」划不划算,而不是直接去注意教育的價值。

這個實驗的結果深具啟發性:首先,強制改變不了人心,理解才是為人們改變行為提供強韌的動力。其次,經費多少並未完全決定政策效果的大小。一個良好的設計,可以讓很少的經費也發揮出重大的政策效果。這一點很值得經費拮据的低所得國家借鏡。

參考文獻:
http://www.stanford.edu/~pdupas/Morocco_Tayssir_LCT.pdf



熱門推薦

本文由 watchinese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