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雪花的攝影技巧(讀者投稿)

讀者投稿/洪立

喜歡觀察昆蟲,擅長人像與活動攝影,並從事產品設計的工作。

這是一篇舊文,那時一直想研究不同的微距攝影器材,偶然看到了Alexey Kljatov寫如何拍雪花的文章,雖然在台灣很難拍到雪花,但後來我就用了這樣的方式來拍昆蟲,一拍還拍了不少。朋友在問怎麼拍,因此我就寫了信問他能不能翻譯成中文,想不到對方很爽朗地答應了。事隔數年,這方法依然好用,因此重新分享到Amplframe來,也順便觀察效果如何。

文章翻譯與圖片轉貼自〈My technique for snowflakes shooting〉,Alexey Kljatov

圖片版權為Alexey Kljatov所有,已獲Alexey Kljatov授權

我專注於自然界的雪花微距攝影。透過低成本「反接鏡頭」技巧,相機使用Canon Powershot A650的最大光學變焦,搭配反接Helios 44M-5鏡頭(從我舊的相機Zenit,蘇聯製,wikipedia描述)。這顆鏡頭比起DC相機的微距模式還要帶來更好的放大倍率。每個雪花結晶我會連拍好幾張,然後再合起來變成一張相片(為每張相片合成一個平均影像)。

使用CHDK

我的相機可以使用CHDK-Canon Hack Development Kit(Canon改裝套件),通常被稱為「備用韌體」,但它實際上是駐留程式,放在SD記憶卡裡面。當相機開機時會自動啟動,並大大地強化相機的性能。像這樣情況下的攝影,CHDK並非必要的,但它確實十分有用,因為它可以像一般的JPEGs一樣地以RAW檔來拍攝,也可執行程式(我使用Ultra Intervalometer的語法讓連拍達到零延遲:讓自動對焦時的連拍可以正常運作)。CHDK是非常強大的工具,我十分地推薦給任何使用的複合式相機(一般消費型相機、DC)的攝影師。

我所分享的技巧一點也不昂貴(我已經有台相機和所有的配件,完全沒多花任何一毛錢)。並且我認為,任何的複合式相機都可以使用這種形式的微距攝影搭配,而相機最好也要有好的光學變焦和高畫數感光元件。

我的拍攝空間是我家戶外的陽台,十分幸運地有這樣的一個空間,可不受打擾並隨時可進入屋內。若是拍照拍得太冷的話。


只使用一般相機拍攝

六年前剛開始時,我只有透過相機的微距模式來拍攝,並無任何的額外設備。Canon Powershot A650有1200萬畫數和優異的微距模式,近拍能力可以到達1cm,這已足夠拍出好看的雪花,但解析度較低,因為我是從原始照片所裁切而來。

依據雪花的尺寸,最後照片的解析度大約是640×480至1024×768。雖然這足以在網路上分享或是製作成拼貼,但卻無法拿來印刷。

那段期間我拍攝雪花有兩種方式。第一個是在戶外的自然光下拍攝明亮的雪花(通常是多雲天氣所帶來的柔和光線),並使用深色的織料或綠色地毯做為背景,將他們放在椅凳上。當發現好看的雪花結晶掉落時,就開始拍照,用手調整背景和準備好相機。相機設定微距模式並盡量離雪花越近越好,我只使用中央點對焦而不是全區域對焦,所以可以精準地對到雪花或是結晶的邊緣;然後選擇中央點測光模式而不是全部權衡測光(這是必須的,因為深色背景配上明亮的雪花總會過曝)。

另一個方式是以透明的雪花結晶剪影作為呈現,是在一片玻璃上拍攝並於後方打燈。為此,我在陽台地板將一張桌子倒過來擺放,四隻腳正好是水平的並可放上一大片玻璃。而為了要能垂直地拍照而不使相機震動,我做了個簡單的雲台:從小塑膠罐切下一個小圓管,與鏡頭的長度一致,然後把鏡頭放進去,但大約留個一公分不去碰到管子的邊緣(因為這是相機最近的對焦距離)。當雪花掉落在玻璃上,我只要把管子和相機放在雪花上,並設定兩秒延遲來拍攝,這麼一來就可將手移開而不會因為手的晃動影響到快門。另一方面,我會從玻璃的背後用簡易LED手電筒來打亮雪花,光線亮度十分足夠,即使在夜晚仍然能使用高速的快門和較低的ISO。

這些範例是雪花照片,並由一般的微距模式拍攝:雪花攝影舊作,2009–2011

多張照片合成與畫質

兩年前,比起只是為每個雪花拍單張照片,我開始為一個雪花結晶拍連續幾張照片(大約8–10,有時候更多),然後再合成於同一張,這能大大地降低影像雜訊(或是,換句話說,提高雜訊比)和表現出微妙的結晶細節,並無法透過單張照片呈現,因為被雜訊所蓋住了。我寫了這篇關於合成多張相片

這個動畫顯示了單張JPEG與12張RAW檔的不同。

一年以前,為了達到更大的放大倍率,我開始使用額外的設備,並製作了非常簡易的光學裝置加裝在原本的相機上,是根據這顆Helios 44M-5鏡頭。

動手改裝小DC:鏡頭反接

首先,我將鏡頭固定再一條窄木板上(大約30cm長),反接鏡頭(就是將鏡頭倒過來接,鏡頭的背後面對被攝物,原本的前方面對著相機),並鑽了洞可用螺絲與雲台固定。相機也裝在木板上,如此一來它的6倍光學變焦鏡頭就可碰觸到Helios鏡頭,並成一直線。我用螺絲與金屬支架固定相機並黏牢於木板上,固定不晃動。在Helios鏡的背後(此時也就是整體相機的前方)我額外加了三個從Zenit拆下的轉接環(這只在玻璃上拍後方打燈時情況會用到,其他情況不會)。這個接環讓鏡頭有足夠距離去拍攝雪花(大約2.5–3cm),然後再些黑色膠帶將裡裡外外的鏡頭都給包起來,這可保護鏡頭接點免於受到外部的光線、雪花、冰、水滴所影響。整個設計最後變得相當牢固並可穩固地垂直相機來拍攝雪花。我只要將相機擺在玻璃上,挑選喜歡的雪花並將相機調到最大的光學變焦焦段。而內部的鏡頭轉接,相機的自動對焦功能仍運作良好。若是黑色背景的情況時,只要在木板後方裝上個三腳架即可。

現在的拍攝方式

我目前拍雪花有兩個模式:

1.垂直地拍,後方打燈。我的整個微距裝置垂直於玻璃面上,選定一個雪花後開始連拍好幾張(8–10張,特別的雪花會多拍一些)。鏡頭底部靠著玻璃的那面,背後有LED手電筒裝著柔光罩來為雪花打光(使用塑膠之類的套子),或是更為標準的閃燈。我試著不將燈直著打,但有時透過某種角度,可以使雪花於深色背景中更為有立體感。

2.在深色不透明的背景時:如毛料,我只透過戶外的自然光線來照亮。我會透經由某個角度去拍攝。而木板的另一頭有個腳架可以固定住,並可自由地調整角度,讓相機的畫面處於需要的深色背景。木板前方就是鏡頭,一個雪花會一連拍個好幾張然後在調整相機找尋下一個雪花。

雪花攝影的後製處理

雪花攝影不難,難的在於後製處理。起初我必須對準與合成所有每一個連拍的照片,然後透過銳化、雜訊消除、去除背景不必要的相鄰結晶、顏色調整(我偏好加上藍色色調,原始照片幾乎是單一灰色,看起來有些無趣,這是我個人的喜好)和最後調整對比曲線。

底下是未經處理的原始相片,一個是Canon A650微距模式,另一個是加裝了微距系統。請點圖像打開1200萬的解析度畫數。

原本相機微距模式

加裝Helios 44

此外我也做了原始檔與裁切後的對照。

其他關於這個微距轉接系統的照片:

在處理相片時,若色調太過灰階,我會為雪花加上人造的色彩。在最近的作品中,我使用了簡易的多色光源,透過半透明的有色塑膠袋套在燈源上(像是白色+橘色,或是藍色+白色+黃色)。因為我從背後手持閃燈與雪花有一段距離,所以我可以得到柔和的色彩漸變。但若我不喜歡當時環境下的顏色,也沒什麼問題,只要在後製時再調整色彩就好了。

更多完整雪花攝影請至原作者網站


雪花的彩虹色彩

雪花有著可見的薄膜干涉,有些效果或營造出如彩虹般的色彩,像是肥皂泡也是。但與泡泡不同的是,雪花的效果偶爾才會看到,若雪花中央有些空氣,則冰與空氣間的隔層會非常薄。

更多完整雪花攝影請至原作者網站

文章翻譯取得原作者Alexey Kljatov同意,圖片版權為Alexey Kljatov所有。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Originally published at doingnthinking.wordpress.com on April 15, 2015.




熱門推薦

本文由 wwwamplframecom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