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陳永綺 打造醫病對話橋樑的推手 - 今周刊

台灣醫療糾紛愈來愈多,醫病關係緊繃之際,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陳永綺在父親驟世後,將悲傷化為助人的力量,推動溝通關懷員制度,希望重拾醫病和諧關係。

一月十一日,台灣醫病和諧推廣協會(TAHM)正式成立,對於發起人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陳永綺來說,心中真有無盡的欣慰,因為這是她在父親過世後得到啟發,而決定推動的志業。

時間拉回到二○○六年,陳永綺的父親陳忠純被診斷出罹患胃癌,從發現罹癌到離開人世,只有短短三個月。陳永綺的祖父以高齡九十多歲逝世,而父親自己也是醫師,平常就很注意自己的健康,甚至把需要洗腎的媽媽也照顧得無微不至,因此當陳永綺知道父親罹癌,而且已經是末期的這個消息時,彷彿青天霹靂。

尤其身為么女的她,和父母感情非常深厚。陳永綺的好友李秋芬說:「她是很孝順的女兒,父親生病時,她就減少看診,盡量陪伴在他身邊,所以爸爸突然撒手人寰,讓她幾乎哀傷得無法工作,於是提筆寫了《癌症病房的一○二天》,記錄她陪爸爸抗癌的心情。」


視病如親的年代
發揮同理心,患者就放心


陳忠純自一九四九年起在台中行醫,主持內兒科診所,陳永綺幾乎是從小在診所看著爸爸的身影長大。她回憶說:「父親和原本是護士的媽媽兩人同心協力地照顧這家診所,那個年代醫生少,病人多,所以早上天未亮,媽媽就要起來整理藥櫃,我也坐在高腳椅上幫媽媽包藥。」陳永綺長大後也追隨父親,成為小兒科醫師。

父親為人處世的態度,與病人之間的互動,陳永綺都看在眼裡,自己當了醫師,也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以父親為榜樣。父親常常對她耳提面命:「當醫生一定要有醫德,時時替患者著想,體念生病的人所受的痛苦和煩惱,就好像自己生病一樣。」

帶小孩來看病的媽媽,通常都心急如焚,陳永綺記得,父親如果看到孩子病情不嚴重,會安慰這位母親說:「沒什麼大礙,不要擔心,再過兩天就會好。」但如果嚴重,可能轉成肺炎,則會叮嚀她:「最好快點送到大醫院。」

陳永綺也學會這樣對待病患,「我沒辦法陪家長回家二十四小時照顧孩童,所以我要講清楚照顧的方式,或可能出現的變化,才能讓家長放心。」病患對醫師百分之百信任,醫師對患者也將心比心,不恐嚇但也不吝於真誠關懷,醫病關係自然和諧。


醫病關係漸變調
陪父親抗癌,無奈又無助


然而,近年來醫療環境丕變,互信的友善關係開始變調,陳忠純在生前就相當憂心。醫師和病患對立,一有問題就訴諸法律或暴力來解決,導致醫師人數減少,尤其是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和急診室,被喻為「五大皆空」,加上護理界也崩壞,將陷入全民皆輸的局面。

在父親離開以後,陳永綺收拾起悲傷,希望做一點事情來感念父親。「父親留了一點錢,我們不想單純地捐出去,而是設定一個目標,看到這筆錢真正發揮效益,才不辜負父親的心意。」這時候,陳永綺想到父親對醫病關係的憂慮,同時也回憶起與父親抗癌時的點點滴滴。

「爸爸自己是經驗豐富的老醫生,我和外子是醫生,兩位哥哥也是醫生,即使身為病人和家屬都受過專業的醫療訓練,但在父親住院治療胃癌期間,還是和醫療人員發生溝通不良的問題,甚至感到我們似乎不受尊重。」陳永綺說:「連我們都如此,想必其他人有更多的無奈與無助。」

於是,陳永綺和先生、也就是台北西園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李詩應討論後,○八年底成立了「陳忠純紀念促進醫病關係教育公益信託」,以推動醫療和諧為目的。

李詩應行醫後,又拿到東吳大學法律碩士,陳永綺也曾在台大法律系進修部上課。兩人結合醫療和法律兩方面的專長,在公益信託成立後,每年舉辦一次醫法研討會,邀請法官、律師、檢察官等法律專家,以及醫師、護理師等醫療相關人士,共同討論醫療訴訟等爭議問題。

不過,光聽醫界和法界的意見仍不夠周全,他們認為應該再加入病患這一方的看法,因此一○年開始,舉辦醫、法、病三方論壇,聽到更多來自各界的聲音,包容性更強,角度更多元。

在某一次研討會中,李詩應接觸到日本早稻田大學法務研究科教授和田仁孝提到醫療「溝通關懷員」(mediator)的概念,認為相當受用,其後還遠赴日本親自向和田仁孝取經。

依據和田仁孝的定義,溝通關懷員是病患和醫療者之間對話的橋樑,可協助填補雙方認知落差。例如某位醫師告訴病患說,抗癌劑產生副作用的風險是五%。醫師認為他已經盡了告知的義務,但就像很少有人會因為降雨機率五%就帶雨傘出門一樣,病患認為五%等於相當安全。

然而,若「五%副作用」真的不幸發生時,病患往往認為「醫師沒告訴我有風險」,無論醫師如何說明,病患聽起來就是覺得「沒誠意」、「故意用一些難懂的術語來蒙混」。事實上,雙方都沒有錯,只是醫師沒有受過訓練,不能體諒病患心情,沒有用淺顯的方式說明,才造成衝突。


推動關懷員制度
積極促對話,減醫療糾紛


溝通關懷員的功能,不是只解決糾紛或避免訴訟,當喬事的公親,而是以更積極的態度,促進病患和醫療者之間對話,重新建構關係,但如何促進對話,是一門大學問。日本早在○七年成立了溝通關懷員協會,提供相關認證,也開設訓練課程。

李詩應和陳永綺自己去日本上過課,已有教師資格,也獲得授權在台灣舉辦「促進溝通調解與面對衝突自我管理」溝通關懷員訓練基礎課程,有興趣的人都可報名。參加者上兩天課共十七小時,才能拿到結訓證書;基礎課程通過之後,接下來還有進階課程。

在這套課程中,角色扮演是重要一環,學員透過角色的轉換,能夠充分體認彼此立場的心態與困難。

曾經上過課,也非常贊同這個理念的三軍總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主治醫師王志嘉,提到他的心得:「我平常是醫生,但角色互換後,我才知道病人在想什麼、他們為什麼生氣,三方對話從此找到交集。另一方面,一位稱職的關懷員,還要累積經驗,有更多同理心和敏感度。」

從小看著醫師父親與病人之間親切互動,也看著父親在生前憂心於台灣醫病關係惡化問題,TAHM成立之後,陳永綺一方面能走出父親離世的悲傷,但更重要的是,她希望透過更多溝通關懷員的積極協助,恢復醫病的互信關係,重拾父親那個年代醫病的和諧與美好。
 

醫療溝通關懷員的訓練課 程,讓學員從互動中,學到專業的醫病溝通技巧。

醫療溝通關懷員的訓練課程,讓學員從互動中,學到專業的醫病溝通技巧。


陳永綺
出生:1957年
現職: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
經歷:台北和平醫院、中興醫院小兒科及臨床病理科總醫師、主治醫師
學歷:中國醫藥學院(已改制大學)中醫系
家庭:已婚,育有二子



熱門推薦

本文由 wwwbusinesstodaycomtw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