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臺灣海洋生物多樣性高嗎?可以從這幾點改善保護區,達到海洋永續發展 -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 臺灣

分享

專題報導 海洋
5 mins 2021 年 10 月 29 日

作者: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您對海洋世界的想像有跟上實際情況嗎?臺灣的生物多樣性屬於健康狀態嗎?2021 年 10 月,綠色和平發布研究報告,整理臺灣海洋生態保育的現況,以及針對整體海洋生態保育的政策提出改善建議,並製作《永續海鮮選購手冊》作為選購海鮮指南,邀請大眾以實際行動守護我們的海洋,使它獲得永續且有效的管理。


編輯選文有聲書,邀您聽說環境

接收環境訊息,除了可用閱讀的方式,本篇文章也為您準備了有聲版【聽說‧環境】,讓您疲累的眼睛適時休息;用聲音,與您分享綠色和平在臺灣及全球的環保工作進展,聆聽那些發生在您我身處的地球,關於環境、氣候、海洋、森林的事情。


臺灣雖為彈丸之地,但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鄰近海域的環境條件得以孕育多樣的海洋物種,海洋資源也因此豐富。然而,再優渥的家產,經過長年肆無忌憚地揮霍,也會有用完的一天。此時需要適切的保護和規範,我們的海洋才有機會回到往日光景。

臺灣海洋資源快被掏空?

綠色和平最新發布的《滅絕危機:臺灣海洋生物保育現況與建議》指出,臺灣鄰近的海域原本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光是魚類的種類就高達 3,000 多種,占將近全球的十分之一!另外,全球僅有 7 種海龜,當中就有 5 種會出現在臺灣;珊瑚種類更是多達全球約三分之一,共約 700 多種。

全球僅有 7 種海龜品種,綠蠵龜是會在臺灣出現的其中一種。

全球僅有 7 種海龜品種,綠蠵龜是會在臺灣出現的其中一種。 © DiverDan / shutterstock.com

但在長期人為活動的侵擾之下,這些豐饒的景象正逐漸消失。破壞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原因除了過度捕撈,還有水產養殖、沿岸發展與污染、採礦、日愈加劇的氣候變遷等。其中過度捕撈更是直接威脅著生物多樣性的主因,過去數十年間,過度捕撈導致 20 種魚類的漁獲量銳減,比起 80 年代已減少超過 90%,更有近一半至三分之二的常見物種變得稀少。

海洋生態需要適切的保護,政府可以做更多

科學家證實,針對漁業改善進行治理,並實施有效的管理工具,能夠提升海洋生態系統應對風險的調適能力。也就是說,若要談海洋生態保育,必須包括漁業管理。然而,目前臺灣在海洋生態保育面臨著兩大問題,包括:

  • 現行保護生物種類數不足
  • 未以生態系統多樣性考量保護棲地

海洋生物之間互相依存,若想保護生態環境,必須全面考量物種棲地和活動空間,設立足夠的保護區。

海洋生物之間互相依存,若想保護生態環境,必須全面考量物種棲地和活動空間,設立足夠的保護區。 © Greenpeace / Marco Care

海洋保護區(Marine Protected Area, MPA)被認為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工具之一。綠色和平長年推動聯合國制定《全球海洋公約》,在 2030 年前保護至少 30% 海洋,使生態有足夠的空間休養生息,逐漸修復。綠色和平在臺灣自 2021 年起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邵廣昭榮譽講座教授合作,推動臺灣擴大成立海洋保護區,為臺灣的海洋生態實施更有效的管理和保障。

在研究報告當中,從瀕危海洋生物的角度出發,分析了為何目前的海洋生態保育政策無法阻止生物多樣性的流失,建議相關部會著手改善:

      • 禁捕措施無法減緩漁業衝擊
        雖然目前漁業署已針對部分物種實施禁捕規定,但是除了禁捕之外卻沒有其他因應措施,禁捕的保育物種與漁業範圍仍有高度重疊的現象,也就是說並沒有減少漁業對這些保育物種的威脅。如果誤捕的物種是體型巨大且危險的鯊魚時,可能在掙扎狀態下身纏漁網受傷,回到海中也難以生存。政府應該針對容易成為混獲的保育物種,例如大白鯊、鯨鯊、鬼蝠魟等,建立保育熱點、救傷機制,並設立海洋保護區成為海洋生物的庇護所,減少被漁業誤捕或是船隻撞擊的風險。

        鬼蝠魟是容易遭受誤捕的物種之一,若不建立有效的保育熱點或救傷機制,誤捕的情況仍會持續發生。鬼蝠魟是容易遭受誤捕的物種之一,若不建立有效的保育熱點或救傷機制,誤捕的情況仍會持續發生。 © Abbie Trayler-Smith / Greenpeace

      • 保護區範圍太小,缺乏生態連接性
        儘管有了海洋保護區,但面積不夠大也無法提供足夠的庇護效果。原因有二:
          • 海洋動物比陸域動物的移動能力更高,生活圈平均大上 10 到 1,000 倍,例如海洋生態系中重要的大型動物、海鳥、鯨豚或鯊魚,就可以橫跨整個大洋進行覓食與繁殖。因此海洋保護區應該要足夠涵蓋海洋生物生活圈中的核心區,並且劃設外圍的緩衝區,才能提供有效的保護性。臺灣現有的 46 個海洋保護區中,面積的中位數(集中程度)僅僅 0.7 平方公里,遠遠不及關鍵大型海洋生物的生活圈大小。
          • 不同生態系統之間具有生態連接性(Ecological connectivity),以目前的兩個海鳥保護區為例,核心區與緩衝區加起來的面積都不足一平方公里。但海鳥是一種連接珊瑚礁、島嶼以及大洋生態系的物種,若僅保護海鳥棲地的部分區域,仍無法避免海上活動、食物來源缺乏的威脅。政府考量整體海洋保護區政策時,必需顧及重要物種的生活圈以及生態連接性,除了擴大海洋保護區之外,也應該將不同的海洋保護區連成網路或是建立生態廊道,以達到真正的生態系保護目標。

        綠色和平行動者於綠島水下拉起布條,呼籲擴大設立海洋保護區,為海中生態提供足夠的庇護。綠色和平行動者於綠島水下拉起布條,呼籲擴大設立海洋保護區,為海中生態提供足夠的庇護。 © Paul Hilton / Greenpeace

      • 現行法規與管理措施缺乏「科學實證決策原則」
        管理保護區時應該要以客觀的科學數據為基準,再進行決策,然而目前海洋保護區在兩個層面缺乏實證決策原則:
          • 缺乏幫助修改政策的科學數據
            由於有些政策是依據不同法源所成立的,因此並沒有一致的檢討與改善機制,也造成各個海洋保護區的監測數據無從整合。在這情況之下,難以制定符合實際情況的整體海洋保護區決策。
          • 沒有根據證據進行決策
            臺灣在 2020 年有了第一個以鯨豚為保護目標的「白海豚海洋保護區」,也對白海豚有了長年的科學研究成果,但儘管如此,這個海洋保護區並未依據研究成果將核心區與緩衝區劃分開來,導致無法真正減少海上活動對白海豚的威脅。

        政府應該積極整合海洋保護區法規,並將實證決策原則融入整體海洋保護區的政策,作為檢討與改善管理的相關機制。

        臺灣曾為白海豚設立保護區,也得以進行長年的研究,然而保護區並未將核心區與緩衝區劃分開來,導致無法真正減少海上活動對白海豚的威脅。臺灣曾為白海豚設立保護區,也得以進行長年的研究,然而保護區並未將核心區與緩衝區劃分開來,導致無法真正減少海上活動對白海豚的威脅。 © Anirut Krisanakul / shutterstock.com

      • 執法機制效果不明
        由於現今的監控和執法成效缺乏追蹤,紀錄只有開罰數字,而沒有檢查數字,無法反映執法的現況。海洋保護區除海洋國家公園外,目前都僅有觀察員,沒有執法人員,海洋保護區在缺乏監控的情況下,成為無法有效保護目標的關鍵因素。

成功保育案例,帶來經濟效益

海龜是臺灣主要保育物種之一,名列IUCN紅皮書與《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名單中,同時受到《野生動物保育法》的保護。過去數十年,由於許多海龜產卵的海岸環境,都成為人工海堤或魚港,自然海岸線比例僅剩 55.56%,影響繁殖和生存。

所幸臺灣離島如澎湖望安、小琉球、東沙等地皆有不同類型的海洋保護區,都能夠保護海龜的產卵棲地,又以小琉球出現海龜覓食的機會最高。這可能與 2009 年時,當地志工推動定期與長期清除水下垃圾與廢棄漁網的行動有關,2013 年更進一步禁止在 3 海浬內海域使用刺網,以減少誤捕風險。

如今,每年在小琉球棲息的海龜數量平均達 400 多隻,保育有成的海龜也成為小琉球的「海洋明星」,10 年間觀光人數增加 2.5 倍。由此可見,有效地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排除威脅生存的因素,有助於恢復物種數量,甚至帶來經濟效益。

臺灣離島如澎湖望安、小琉球、東沙等地皆有不同類型的海洋保護區,都能夠保護海龜的產卵棲地,每年在小琉球棲息的海龜數量平均達 400 多隻。

臺灣離島如澎湖望安、小琉球、東沙等地皆有不同類型的海洋保護區,都能夠保護海龜的產卵棲地,每年在小琉球棲息的海龜數量平均達 400 多隻。 © Kevin Wells Photography / shutterstock.com

挑對海鮮,從不同面向保護海洋

除了政府需要更全面且擴大規管鄰近海域,以保護海洋生態的永續,身為消費者的民眾也可以自己的力量,「挑食」減少海資源的消耗。臺灣的海鮮消費力驚人,尤其野生的魚、蝦、花枝、貝類等,但在大量捕撈的情況下,不僅物種快速消失,也提高誤捕和過度消耗的機率

根據 2019 年統計數據,臺灣每人每年平均消費 25 公斤海鮮,高於世界平均的每人每年 20 公斤。如果民眾想要為保護海洋出分力,也可以挑選對海洋破壞相對低的魚種,減輕海洋的壓力。為此,綠色和平推出《永續海鮮選購手冊》,協助民眾依照季節選擇較友善環境的漁獲,包括以友善漁法捕撈的海鮮、不需冷凍和長途運輸的沿近海魚種、避免體型過小尚無法繁殖的幼魚、減少購買以魚粉為飼料的肉食性養殖魚等。

綠色和平推出的《永續海鮮選購手冊》中,提醒消費者避免購買鮮豔斑點和顏色的魚種,因為牠們屬於珊瑚礁生態系,若進行捕撈容易破壞珊瑚礁環境。

綠色和平推出的《永續海鮮選購手冊》中,提醒消費者避免購買鮮豔斑點和顏色的魚種,因為牠們屬於珊瑚礁生態系,若進行捕撈容易破壞珊瑚礁環境。 © Greenpeace

由於部分魚種的環境成本較高,盡量避免購買這類海鮮,也是保護海洋的方法之一。例如黑鮪魚屬於遠洋食物鏈頂端魚種,如今數量急速下降,已影響生態平衡;青衣和紅條屬於可維持珊瑚礁生態健康的魚種,而目前普遍的捕撈方式嚴重破壞珊瑚;雙髻鯊更已名列IUCN瀕危清單,但其實常出現在甜不辣、魚丸等魚漿製品。(延伸閱讀:誰才是掠食者?鯊魚還是吃魚翅的人類?

藉由更有意識地用心挑選食材,了解海鮮產品的來源與對環境的影響,將可以影響漁業產業,促使漁民以更友善環境的方式維生。邀請您從今天開始關注保護海洋的議題、與綠色和平一起督促政府擴大設立海洋保護區,以公民力量為我們珍貴的大海付諸實際行動,讓未來世代也能擁有健康豐饒的藍色星球。

延伸閱讀:

滅絕危機:臺灣海洋生物保育現況與建議



熱門推薦

本文由 wwwgreenpeaceorgtaiwa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