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滅絕危機!拯救臺灣瀕危海洋動物 綠色和平呼籲海洋保護區的四大方針 -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 臺灣

分享

新聞稿 海洋
3 mins 2021 年 10 月 29 日

作者: 綠色和平海洋專案

綠色和平最新發布的《滅絕危機:臺灣海洋生物保育現況與建議》報告中指出,臺灣鄰近海域原本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然而多數物種欠缺完善法規保護,加以過度捕撈、氣候變遷等嚴峻考驗,造成生存危機!報告中回顧百份文獻,檢視瀕危海洋動物的保育政策,呼籲政府應儘速通過「海洋保育法」,以及管理海保區的四大方針。

【2021年10月29日臺北】綠色和平最新發布的《滅絕危機:臺灣海洋生物保育現況與建議》報告中指出,臺灣鄰近海域原本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魚類的種類高達 3,000 多種,將近全球的十分之一,而全球僅有 7 種海龜,其中就有 5 種出現在臺灣海域;珊瑚種類更是多達全球約三分之一,共約 700 多種。但真正被臺灣法規保護的少之又少。綠色和平發現臺灣海洋動物共有11,773種,現行法令僅針對88種海洋動物禁止捕撈採集。相較於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簡稱IUCN 紅皮書)羅列 2,364 種臺灣的海洋動物並做六個級別的評估,顯見臺灣的海洋物種保育不足,必須盡快立法並針對四大方針,設立完善的海保區,保護海洋生態及漁業資源。

四種珍貴物種得到的海保區教訓

報告中回顧過去十多年間國內外共上百份文獻資料,檢視四種瀕危海洋動物的保育政策。首先,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 IUCN) 列為瀕危(EN)的「鯨鯊」,臺灣在 90 年代的年捕獲量可達數百隻,但遭到過度捕撈後族群數量急遽下降,現行法令雖已列為禁補魚種,但缺乏相關配套措施,目前在臺沿近海的族群數量仍未見恢復。海洋專案主任鍾孟勳表示「目前全球一共有 38 個以「鯊魚」為保育標的的保護區,政府應該參考國際上保育成功案例,建立保育熱點、救傷機制,成立可以保護鯨鯊與其他瀕危鯊魚的海洋保護區。」

此外,全球數量不到50隻的黑嘴端鳳頭燕鷗(Thalasseus bernsteini),被 IUCN 評為極危(CR)等級,曾被認定為已絕種,直到 2000 年才在馬祖再度發現,因此被稱為「神話之鳥」。此種燕鷗目前在臺灣兩個以海鳥為保護目標的海保區(MPA)可見其蹤跡,「馬祖列島燕鷗保護區」以及「澎湖縣貓嶼海鳥保護區」,但是面積僅約 0.7 平方公里與 0.3 平方公里。研究顯示,海鳥的生活圈高達數百甚至上千平方公里,範圍不夠大的保護區,其復育效果恐會受限。

綠色和平認為保護黑嘴端鳳頭燕鷗必須考慮棲地的連接性,擴大保護區面積。海鳥在陸地上繁殖,在海域或沿海溼地覓食,具有很高的生態連接性,對生態系的運作有著重要貢獻。因此,保育珍稀的黑嘴端鳳頭燕鷗,要保護繁殖棲地,也必須考量其生態連接性的特性,擴大保護區範圍或是建立生態廊道等,才能達到保育目標。

而今年初發生盜獵事件引發軒然大波的龍王鯛,全臺數量不到30尾,列名在IUCN紅皮書的瀕危(EN)等級,成長緩慢且數量稀少,非常容易受到漁業行為的衝擊。近年最知名的兩起盜獵事件分別發生於2016 年的綠島以及 2021年的蘭嶼;以綠島為例,即使龍王鯛在臺已被列為保育動物,綠島也劃設為海洋保護區,仍無法阻止盜獵情事,​​凸顯相關單位執法計畫與量能不足。

最後,出現在臺灣的鯨豚約 30 多種,佔全球鯨豚種類三分之一,臺灣現行的鯨豚保育措施,除了將所有鯨豚列入保育類名單,禁止捕撈,只有在西部海域成立白海豚保護區。白海豚目前族群數量不足50隻,被IUCN列為極危(CR)等級,至今數量仍在下滑中。在西部沿海的白海豚,生活環境與人類活動高度重疊,而且繁殖速度緩慢,研究指出漁業混獲對白海豚具有相當威脅,細究其保護區的管理辦法,既未劃分禁漁區、緩衝區等分區管理,並允許既有的漁業開發利用行為,難以達到原本成立保護區之美意,反映海保區必須落實更嚴謹的分區管理。

檢視全臺46個海保區,僅有四個依「國家公園法」成立的海保區,有長期科學監測數據,並能依此制訂保育計畫,而其餘海保區可謂名存實亡。鍾孟勳呼籲,珍稀的瀕危海洋動物就在臺灣,全臺46個海保區卻分屬不同主管機關、不同法源,造成無法有效管理的現象,政府應儘速通過「海洋保育法」,並整合海保區分屬不同主管機關、不同法源的現況。

完善的海保區四大方針:

  • 全面性 - 僅有88種海洋動物的禁捕法令無法減緩漁業對海洋動物造成的衝擊, 應針對更多物種成立足夠的海洋保護區及相關配套措施
  • 完整性 - 擴大海洋保護區範圍並考慮物種的生態連接性
  • 嚴謹性 - 海洋保護區的執法能力不足,應提高利害關係人的參與與守法程度
  • ​​縝密性 - 落實分區管理,讓漁業資源及海洋保育互惠互利

 

完整報告:

《滅絕危機:臺灣海洋生物保育現況與建議》報告

滅絕危機:臺灣海洋生物保育現況與建議

附件:

《滅絕危機:臺灣海洋生物保育現況與建議》報告摘要

臺灣鄰近的海域原本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但過去數十年間,已有 20 種魚類的漁獲量銳減,比起 80 年代已減少超過 90%,更有近一半至三分之二的普通物種變得稀少。然而,目前臺灣的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育現況面臨著兩大問題:一是現行保護生物物種種類數多樣性不足:臺灣目前列入禁止採捕的海洋動物僅88種,保護的種類與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相較之下,對於種類數量龐大的魚類與珊瑚十分缺乏。二是未以生態系的多樣性考量保護棲地:臺灣海洋生態系類型豐富,但受到保護的類型仍不夠全面,且政府部門對海洋生態系定義不一致。

本報告聚焦於四種瀕危海洋動物,以海洋保護區成效為關鍵字,回顧過去十數年間的相關期刊、研究報告以及新聞報導,共上百份文獻資料,並進一步分析為何目前的海洋生態保育政策無法阻止生物多樣性的流失。在鯨鯊篇章中,從研究文獻中發現,即使鯨鯊被列入禁捕的保育類動物,在缺乏減少誤捕的機制下,零通報誤捕的數量並不等同於零誤捕,根據鯨鯊現在的物種數據,顯示鯨鯊仍面臨著漁業捕撈的壓力。在海鳥篇章中,從海洋動物的生活圈範圍對應海洋保護區,發現黑嘴端鳳頭燕鷗在海洋保護區面積細小的情況下,其覓食與遷徙區域可能仍面臨著其他人為活動的衝擊。在龍王鯛篇中,以海洋保護區的執法計畫檢視,發現執法成效不足,導致盜獵仍威脅著龍王鯛的生存。在鯨豚篇中,可以看到本應遵循的實證決策未能落實,可能使白海豚保護區的效果大打折扣。

盤點分析後,我們發現若干列在保育動物禁捕名單中的海洋動物生活環境與漁業範圍重疊,只有禁捕個別物種並非有效之計,應該建立保育熱點、救傷機制,並設立海洋保護區庇護生存環境,減少被漁業誤捕或是船隻撞擊的風險。此外,報告中也顯示臺灣現有 46 個海洋保護區中,就有37個面積小於10平方公里,無法符合大型海洋生物例如海鳥的生活圈,除了應該擴大海洋保護區範圍,更應思考生態連接性(Ecological connectivity),將不同的海洋保護區連接成生態網絡或生態廊道。最後,臺灣多數的海保區缺乏長期監測的科學數據為基礎制訂政策與決策,也難以有效評估成立時的目標;並且,46個海保區除了分散由不同行政單位主責,也缺乏有效執法計畫以減少人類活動的破壞。臺灣政府應跨部會討論並通盤檢討現有缺失之處,否則空有多個海洋保護區,卻沒有完整保護的措施與機制,只會讓臺灣這座物種繁多的海洋之島,走向海洋生物多樣性滅絕的危機。



熱門推薦

本文由 wwwgreenpeaceorgtaiwa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