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要修定,首先就要心安,身心安穩了,這樣才是修定的基礎。所以說「因戒而得定,因定而開慧」,道理就在此地。 – 多 1 個站長 ( One More WebMaster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meqtXfAKQI

尊敬的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阿彌陀佛!今天我們繼續來跟大家談一談「淨業三福」,那麼這個淨業三福很重要,尤其我們上次講到第一福是人天福,這是我們修學的基礎。那麼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個是二乘福。尤其我們上一次將受持三皈,有做了一些簡單的介紹,特別強調了入佛門要先受三皈依,這是佛陀教給我們脫離六道輪迴、趨向菩提涅盤的方向目標,稱之為「三寶」。三寶就是覺、正、淨,時時處處來保持自己的覺心,覺而不迷。我們從前是迷而不覺,現在轉過頭來這個叫做回歸,所以回過頭來要皈依覺而不迷。又教我們從錯誤的知見、錯誤的想法、看法,回過頭來依正知正見。那麼什麼樣的知見才算是正呢?佛菩薩決定不會說,我的知見是正知正見,你們的知見是錯誤的知見,沒有這種佛菩薩。佛菩薩告訴我們:「與自性相應的知見是正知正見,與自性相違背的知見是邪知邪見」,這樣的說法我們就服了。因為我們沒有明心見性,我們要承認我們的看法、想法都是錯誤的,所以在初學的時候不能夠不依靠佛。但是佛說得很好,佛不是教我們永遠的依靠他,可以依賴他一小段的時間,並不是教我們長遠的依賴。佛教我們自己要明心見性,見性之後就不要再依賴他了,但是在沒有見性之前,我們不依賴他,那就沒有第二個方法好走了。明心見性談何容易呢?必須要斷煩惱,破煩惱障,因為煩惱障礙了我們的自性,我們有煩惱就決定不能夠見性,還得要學法門,學法門也是要破所知障,因為所知也是障礙自性,這兩大類的障礙都除掉了,才能夠明心見性。這個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太難了,所以佛教給我們這些業障深重的凡夫、諸根暗鈍的凡夫要發願求生淨土,這個方法妙絕了,可以暫時不要斷見思煩惱,就能夠往生西方淨土;也不必修學無量法門,只要具足信、願、行這三個條件,就能夠往生。升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見到了阿彌陀佛,好好的跟阿彌陀佛學。所以到那個地方去,我們再斷煩惱再學法門,這樣我們就有救了。因此,我們也跟大家說了,我們淨宗的受持三皈,我們要皈依阿彌陀佛,皈依淨宗經典。淨宗經典現在只有五經一論,我們全皈依五經一論很好,如果嫌太多了,六種課程裡面任何一種都可以。也許有人會問,那一種會不會太少呢?其實我們在《往生傳》上看到,自古至今有許多人連一部經都沒有看過,都沒有讀過,一生就只念一句阿彌陀佛,他也能夠站著往生、坐者往生,所以一句名號都能夠成就了,何況是一部經呢?我們在這裡要真正能夠信得過,就像《金剛經》上所說的,要「信心不逆」,我們才能夠成就。那麼僧寶,我們皈依的是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所以我們淨宗這個皈依三寶是真正落實在事相上。因為觀世音菩薩是慈悲,大勢至菩薩是理智,不是感情的,所以教我們皈依僧,就是教我們皈依理性的慈悲,而不是感情的慈悲,感情的慈悲就壞事了,所以慈悲要以理智做基礎,這樣才是真正的受持三皈。講完了受持三皈之後,接著我們來介紹「具足眾戒」,眾是眾多,眾多的戒條裡面最重要的是五戒,五戒是佛家的根本大戒。我們看出家比丘要受兩百五十條戒,然而真正的戒條只有前面十七條「四重、十三僧殘」,這是屬於戒,其他的全部屬於威儀。威儀是什麼?威儀就是禮貌、禮節,就是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應該遵守的規矩。所以我們可以說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就是三皈五戒,這是一個學佛的人時時刻刻不能離開的。就好像我們搭高鐵,我們買了一張高鐵票,從上車這一張票就要拿在手上,一直到達目的地,這個票還要收回,不能離開這一張票。所以三皈五戒就好像這一張票一樣非常重要,所以離開了三皈五戒就失掉了佛法,就不是佛弟子了。那麼五戒的第一條是不殺生,第二條是不偷盜,第三條是不邪淫,第四條是不妄語,第五條是不飲酒。前面四條叫做性罪,也就是不論受戒不受戒,犯了都有罪,不是說不受戒的人犯了就沒罪,但是受戒的人犯了以後又多了一重破戒的罪。只是在不飲酒這一條,不受戒的人不犯罪,受了戒的就犯罪,所以這一條叫做遮戒。也就是不飲酒是防止酒醉之後亂性,而犯了前面是四種戒,所以它是預防的,本身沒有罪,所以叫做遮戒。但是發心受戒,必須要求法師為我們仔細的講解,然後才知道怎樣受持。絕對不是說單單看到戒律條文就能持戒,所以要把戒持好,就要真正的知道佛制定這條戒的用意在什麼地方,他為什麼要制定這一條戒?這一條戒對我們修學到底有什麼樣的功德利益?我們要如何來修持?所以每一條戒都有開、遮、持、犯,在什麼狀況下是開戒而不是破戒,什麼狀況下我們持戒是不能開戒的。所以何謂持、何謂犯,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樣守持戒律才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用自如,方便自在,而不是被戒律捆得死死的。我們要知道,戒律是佛的行持,沒有行持就沒有佛法了,就好像禮沒有了,儒家就滅了,戒律沒有了,佛法就斷滅了。所以我們要知道,讀誦經典而不能夠依教奉行,這是得不到真正利益的。所以真實的學問是著重在實行,佛法的實行就是戒律,戒律就是正覺的生活規範。世尊當年在世,生活、講經說法沒有一樣不是活活潑潑、快快樂樂的,這樣佛教才能夠被一切眾生歡喜的接受。也就是佛法絕對不是束縛人的。佛法是利益一切眾生,使眾生得到真實的幸福、快樂。所以制定戒條是引導我們得到幸福美滿人生的規範,這一點我們一定要認識,這樣我們才會樂意的去接受佛的戒條。其實戒律是圓滿的,也就是說戒律的「開遮持犯」它是很活潑的,它不是死呆板的。過去我們師父上人在台中跟著李師公雪盧老人學佛的時候,李師公他的生活非常的簡單、樸素,他老人家一天吃一餐,也就是日中一食,那麼我們師父在台中的時候,他日中一食已經幾十年了,比一般持午還要嚴格。但是如果有學生晚上請他吃飯,他也會去,不但去了,還常常帶我們師父上人一起去。結果我們師父就說:「我持午,晚上不能吃飯」,這個老師明明知道我們師父持午,結果還是拉著我們師父去了。跟他講:「跟我去,跟我去」,最後雪公老師跟我們老和尚講,他說:「你這個樣子、這種態度是小乘人了,不能度眾生,為什麼呢?因為度眾生要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所以這不是破戒,這叫做開戒」。因此我們師父這下才明瞭了齋戒這個事情是什麼道理?雪公老師他說,人家好心好意請你去,如果你不去,會讓人家誤會你不近人情,使得他不但不能接受佛法,還到處宣揚「學佛的人瞧不起人,架子很大,不要再跟學佛的人往來」,所以你看這不是叫人家造業了嗎?所以李師公他告訴我們師父這不是破齋,不是破戒,這是開戒、開緣,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所以在隨緣裡面去度眾生。那麼到了會場,主人說:「哎呀!不知道老師持午,我今天很抱歉。」持午也去,你看他的心理就更受感動了。假如是我們自己晚上想吃東西,結果要求別人請我們吃晚飯,那這下就破戒了。所以持午人家不知道,恭恭敬敬的禮請我們去,我們要去。所以從這個地方讓我們知道,佛家的戒律真的是活活潑潑,是非常自在的,這是我們師父上人從李師公雪盧老人那裡學到的。所以戒律其實是非常圓融的,這也是大乘佛法非常殊勝可貴的地方。那麼講到嚴持戒律,這個戒律的範圍非常深廣,不僅僅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制定的那些戒律,還有包括國家的法律、社會的道德,每個地方的風俗習慣都要遵守,所謂入境隨俗,所以我們不管去到哪個地方,都應當好好的遵守,不要違犯。比如說在中國要守中國的法律,守中國的道德觀念、風俗習慣;到了美國就要遵守美國的法律,所以美國人的道德觀念都要遵守,這些都包括在戒律的範圍之內。換句話說,戒律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的規範。現在由於交通便捷了,資訊發達了,到世界每一個國家地區去旅遊的機會多了,因此不但本國的法律、風俗、人情要懂得,我們所到達旅遊的國家地區,他們的法律、風俗習慣通通要知道,這樣才能夠做到入境隨俗,這也叫做嚴持戒律。那麼我們大家要知道,佛是生在兩千五百年以前的古印度,他所制定的戒律,許多的戒條在今天並不適用,為什麼呢?因為生活方式不一樣,衣服穿著也不一樣。在兩百五十條戒律裡面,有十幾條是講穿衣服的規矩,那現在我們穿衣服跟印度人不一樣,所以這些規矩我們完全用不上了。連現代人吃飯跟古印度人吃飯也不一樣,所以今人跟古人是不一樣的。因此今人誦戒,那就是要念戒律的精神、理論,先賢的典範。所以我們持戒最重要的就是守住戒律的精神、原理,所謂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是小乘戒,是自律的,是自己要遵守的,這就是中國人所講的獨善其身。持戒的人雖然沒有人能看見,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不可以違犯,也不可以放逸。而菩薩戒是入眾的,也就是對待別人要守哪些戒條,要守哪些規矩,佛教給我們對人要眾善奉行,對自己要諸惡莫作。所以善惡的標準就是戒律,我們依照戒律去做,這就對了,這是我們現代所應該認識戒律的精神之所在。那麼佛法傳到中國之後,中國的國情、文化背景跟印度不一樣,乃至於中國人的意識形態、生活方式也跟印度人不一樣。所以戒律來到中國之後就要加以修訂,也就是我們看到唐代的百丈大師,他制定的清規,這就是戒律的本土化、現代化,也就是戒律的精神完全不變,只是條文重新修正。就跟國家的法律一樣,幾年要修訂一次,因為有新的情況發生了,可是原理原則不變,所以條文必須修訂才能夠適用。那麼中國每個地方、每個省的寺院都有清規,清規一定要適合當地注重的修學條件,這樣才能夠協助大眾修行,這也就是所謂的現代化與本土化。那麼如果我們對這一點不瞭解,那佛法就會行不通,所以我們要知道,現代化跟本土化才能夠讓佛法活活潑潑,日久彌新,才能夠流傳到全世界,而為一切國家、民族歡喜接納。那麼佛告訴我們,人能夠持戒守法,這個人身心就安定,沒有憂惱恐怖,所謂安而後才能夠得定。所以修行特別重視戒律,如果作奸犯科,即使政府不制裁,也會受到良心的責備,讓身心不安,身心不安就不能夠修定。所以要修定,首先就要心安,身心安穩了,這樣才是修定的基礎。所以說「因戒而得定,因定而開慧」,道理就在此地。所以這個第二條嚴持戒律,這是二乘福,是二乘人修學的基礎,那麼有了這個基礎才能夠進一步的契入了菩薩的法門。所以今天我們特別為大家說明了淨業三福的第二福,希望我們好好的去理解,然後落實在生活當中。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請按讚:

喜歡 正在載入...


熱門推薦

本文由 wwwh540305idvtw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