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口腔潰瘍、口角炎、鵝口瘡找上寶寶!不怕,教你如何治療及照護!|Mombaby 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

口腔潰瘍、口角炎、鵝口瘡、口腔炎……都是常見於0~1歲寶寶的口腔症狀。由於免疫力、生活和飲食習慣,都有可能影響寶寶的口腔狀態,因此,父母們必須了解:有哪些是寶寶常見的口腔症狀?該如何預防和治療?

口腔,是嬰幼兒時期最重要的器官,容易接觸到外界刺激,當然也較易罹患相關症狀。以下說明六種常見的口腔症狀,提供父母更完整的認識與照護守則。 

症狀1鵝口瘡

在常見於寶寶的口腔症狀中,最常見的莫過於鵝口瘡。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黃丹青表示,這可說是兒科門診中,最常被家長詢問的第一名,不少喝奶的嬰幼童都可能發生。

發生原因

鵝口瘡並非是因傳染所引起,而是由於黴菌所致。黃丹青醫師說明,通常人體口腔內存在著白色念珠菌(黴菌的一種),健康狀態下不會發病;但如果碰到抵抗力較差時,或口腔清潔狀況不佳,亦或因為口服抗生素而殺死正常菌種,致使念珠菌比例變得壯大──這三種狀況下,都可能引發鵝口瘡。

而寶寶容易得鵝口瘡的原因,主因是口腔沒有徹底清潔乾淨。由於喝奶而殘留奶垢,甚至還含著奶瓶睡著的寶寶,其未被清乾淨的奶垢猶如培養液一樣,會讓黴菌漸漸孳生。其他原因如喜歡將東西往口中塞,可能會吃到不乾淨的細菌;或曾罹患重病的寶寶,自體免疫力較差也可能得到。

特徵症狀

鵝口瘡最常有的症狀,即在口腔黏膜、兩頰或上面硬顎、軟顎部分,會有白色的塊狀凸起物。不過,黃丹青醫師表示,剛開始縱使寶寶患有鵝口瘡,卻不會有任何明顯特徵;之後當塊狀凸起物的數量愈來愈多時,寶寶就會出現食欲不良、疼痛而哭鬧。

此外,鵝口瘡和奶垢在口腔內都是白白的,比較難被分辨。黃丹青醫師表示,臨床上的分辨方法如下:拿刮舌板清潔口腔時可被刮下來的是奶垢,而鵝口瘡不會被刮下來,有時甚至還會有口腔黏膜出血的狀況。

治療方式

多採用藥物治療,一般會在口腔內塗抹抗黴素藥物,大概5~7天可痊癒。

照護事宜

「清潔」是預防和照護鵝口瘡的重要原則,尤其在飯後和睡覺前。一般可用紗布沾水清潔,大一點的寶寶可用牙刷,從牙床到舌頭都要清乾淨;如果不方便,至少用餐後可用溫開水漱口,簡單清理一下。




症狀2
口腔潰瘍

口腔潰瘍也很常見,各年齡層都會發生;且發生的病因很多,從外傷(如刮傷)、食物刺激、病毒感染等皆可能。

發生原因

如果發生在嬰幼童身上,常見物理性因素有:喝奶時被燙到;媽媽清潔其口腔時,不小心用指甲刮到;寶寶自己咬到;被較硬的食物刮傷;被過酸的果汁所刺激等。黃丹青醫師表示,另外還可能導因於病毒感染,一種是疱疹性口齦炎,由疱疹病毒引起而潰瘍;另一種就是腸病毒所導致的潰瘍。

特徵症狀

顧名思義,可在口腔黏膜表面發現小潰瘍,會有局部灼熱的疼痛感,就像是俗話說的「嘴破洞」。如果小潰瘍太多或面積太大,可能合併其他如發燒、喉嚨痛、壓痛……等症狀。

治療方式

一般會以口內膏藥物做治療,目的是保護傷口不再被外物刺激,加強其本身修復的速度。黃丹青醫師補充,目前口內膏有兩種:含類固醇和加強癒合成分,通常塗抹類固醇類藥膏較不會有刺痛感,能在傷口上形成保護膜,但另一種擦上去會讓傷口很痛,因此通常不會開立此藥給嬰幼童。

照護事宜

寶寶口腔會潰瘍,通常藉由飲食而得的機率較高。因此,當媽媽需幫寶寶泡奶時,需先測試溫度,避免高熱入口;如果需餵食副食品,也要注意食物的質地,是否夠軟夠稀,避免對寶寶口腔造成傷害。



症狀3
疱疹性口(齒)齦炎

這是一種由疱疹病毒所導致的疾病,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前面所述的口腔潰瘍,往往讓嬰幼童感覺疼痛且困擾不已。

發生原因

主要經由接觸所傳染。黃丹青醫師說明,過去曾感染過疱疹病毒的大人,病毒不會完全消失,反而會繼續存在體內的神經結裡;當某段時期免疫力低下,體內的疱疹病毒就會再度活躍,如果又親吻寶寶,將可能會導致症狀發生。

特徵症狀

一旦受到感染,剛開始會持續高燒約五天左右,接著會出現口腔潰瘍,位置可能在舌頭、喉嚨,嚴重的話牙齦還可能發炎、流血。黃丹青醫師表示,此類寶寶的流口水量很大,加上喉嚨發炎又痛,口水大多積在嘴巴內,因此總是臭臭的;又由於嘴巴很痛,影響到進食,最嚴重還可能因為太久沒進食而脫水。

治療方式

多採用支持性療法改善,而沒有對症的藥物。一般來說,只要狀況不惡化,約七到十天,潰瘍處就會慢慢地癒合。

照護事宜

針對已有感染症狀者,建議以涼一點、半流質的食物種類為主,比較容易入口。還能吃就要儘量吃,補充足夠營養;如果真的不能吃,最後就只能住院用點滴補充電解質。



症狀4
手足口病(腸病毒)

手足口病,最常聽到的即是由腸病毒感染所致。黃丹青醫師表示,夏季一向是腸病毒的活躍期,病例數多,讓許多父母聞之色變。

發生原因

透過接觸、飛沫或口水分泌物,都可能會感染到腸病毒。黃丹青醫師表示,腸病毒可以在外面的環境下存活一段時間,一旦寶寶接觸到含腸病毒的人或物,之後又揉揉眼睛鼻子,病毒就會侵入體內。

特徵症狀

一旦發病,寶寶手腳會出現皮疹,也可能發燒三到五天,但通常過幾天會慢慢自行痊癒。如果是重症患者,則可能會有意識不清、持續嘔吐、高燒不退、肌躍反射(突發性肢體收縮動作)或心跳很快等症狀。

治療方式

目前沒有特效藥,原則上仍以支持性療法為主。通常會打點滴,然後等到患者稍微好一點後,再自行回家休養。針對重症者,依醫師診斷,可能以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做為治療。

照護事宜

當狀況和緩時,多讓寶寶休息、適當補充營養較佳,基本上一般可入口食物都可以吃,能夠維持寶寶體力最重要。



症狀5
口角炎

口角炎發生在上下唇的交接處,可能導因於飲食清潔習慣,也不排除與嬰幼童本身體質相關,建議父母多觀察和就診檢查較佳。

發生原因

黃丹青醫師表示,造成口角炎的原因很多,早期大多為營養缺乏而導致,現在如吃完東西的殘留物、念珠菌感染(抵抗力低下)等皆可能;其中最常見的是體質所引起,如異位性皮膚炎。

特徵症狀

有些寶寶的嘴角會有三角形、紅紅的特徵,有時候會感覺濕濕爛爛、看起來有些黃色分泌物的樣子。

治療方式

臨床治療上,會使用含類固醇藥膏(異位性皮膚炎者也會使用),塗抹薄薄一層在患處即可,大約三到五天就會痊癒;如果症狀仍未改善,則可能需要使用含抗生素藥物,但仍建議依醫囑使用為佳。

照護事宜

平日的預防很重要,尤其是容易流口水的寶寶,可在口角處塗抹少許凡士林保護;此外,也要保持良好飲食習慣,用餐後記得把嘴巴和嘴角處擦拭乾淨。




症狀6
口腔炎

相較於其他症狀,口腔炎發生在0~1歲嬰兒的比例較少,但較高機率會在成人身上看到,而且特別容易反覆地發作。

發生原因

引發口腔炎的可能性很多,但目前沒有確切的原因。黃丹青醫師表示,根據統計,40%來自於家族遺傳,其他如病菌感染、食物過敏、壓力大或荷爾蒙變化都有可能。然而,嬰幼童的壓力小,也不會有荷爾蒙變化,所以因食物過敏而引起口腔炎的可能性較多。

特徵症狀

口腔炎的典型特徵如下:剛開始會有刺痛感和灼熱感,兩天後,就會在口腔內發現卵圓形的潰瘍。

治療方式

一般會以口內膏進行治療,幫傷口隔絕外在刺激以進行修復。黃丹青醫師補充,目前也有推出口內專用止痛噴劑,藥局可買(健保未給付),只要在用餐前三十分鐘使用,等到效果發揮,患者即可正常飲食。

照護事宜

維持口腔的清潔很重要,可減少被感染的機會。此外,也可能是營養不均衡所造成,建議少吃油炸品,多攝取天然的蔬菜和水果。

 

黃丹青醫師

現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

經歷/台大醫院小兒免疫科研究員
   台北市立和平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學歷/台北醫學院醫學系

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黃丹青 



熱門推薦

本文由 wwwmombabycomtw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