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自我保護‧遠離危機:概論篇|Mombaby 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

當孩子逐漸會走、跑、跳,活動範圍變得更廣,家長也開始有觸及不到、甚至無法親自保護的地方,難免會感到擔憂。因此,隨著孩子的認知、理解與肢體發展漸趨成熟,家長不妨開始藉由生活情境,一步步引領孩子了解並學習「自我保護」的能力。

引導孩子‧建立「保護」能力

孩子年幼時,父母可以提供完善且安全的環境;但隨著活動範圍愈來愈大,孩子面臨的狀況與危機會更多,但父母不可能一直隨侍在側。因此,從小開始紮根,幫孩子建立「自我保護」的概念與能力,格外關鍵。 

自我保護,從字面上來看是「自己保護自己」;但從廣義來看,臺北市私立辛亥幼兒園園長林慧菁認為,自我保護的概念是包含「個人」與「環境」兩層面,範圍很廣,家長應循序漸進,引導孩子認識與學習。  

為何要學會「自我保護」?

滿一歲以上的孩子,除了某些特別精細的動作,多數的肢體行為漸趨發達,走路、跑、跳都不是問題,也能憑著自我意志到想去的目的地。當他們的活動範圍急速擴大,對父母來說,喜憂參半:喜的是孩子能認識更寬廣的世界,憂的是他們遭受危險的機率也提高不少。

生活大小事‧可能都是危機

林慧菁園長表示,讓孩子了解「受傷是恐怖的,所以要學會保護自己和別人」概念,相當重要。

以「居家環境」來看,是學齡前孩童的生活主領域,因而更可能是孩子最容易受傷的地方。林慧菁園長舉例,浴室內的冷熱水裝置、客廳家具的邊邊角角、廚房的刀具或開關等,對於孩童來說充滿新奇,有些還是他視線和肢體高度所能觸及的物體。

當然,孩子不會在第一時間,就認知或感受到這些危險因子,所可能帶來的傷害;於是,保護(孩子生命)的重責大任,便落在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的身上。大人們務必多用點心,先給予孩子受保護的環境,再一步步幫他們建立自我保護的概念與行為。 

依年齡認知‧體驗保護的重要

然而,一至三歲的孩子,聽著大人的話語,可以感受到情緒(從語調或特殊字詞),大多時候仍一臉似懂非懂;四、五歲以上的孩子,本身具備的語彙也夠多,比較能理解家長說話的重點。因此,一般會依不同年齡層的孩子,給予合適的觀念理解與行為引導,方能真正學會保護的能力。

警告標示不可少

林慧菁園長舉例,如浴室內水龍頭,冷水以藍色、熱水以紅色標示,家長應小心鮮豔的紅色易吸引孩子觸摸而被燙傷。她建議,媽媽先口頭向孩子說明「熱水很燙、會冒煙,碰到皮膚會紅紅的、很痛」,建立概念;然後,親自帶著到浴室,由媽媽開熱水,讓他看到冒煙的狀態,並特別提醒「絕對不可以碰」,強化他的印象與認知。

如同前面所述,大一點的孩子比較會聽家長的話,乖乖地不去亂碰;但小小孩只要看到想玩的,才不管媽媽說過什麼,就會去摸。因此,林慧菁園長表示,家長不妨在熱水裝置貼上屬於警示的圖案貼紙(如骷髏頭、小惡魔),有警示之意,甚至還能適時嚇阻孩子靠近。 

生命&人際‧未來的幫助

對於孩子自我保護的認知建立,林慧菁園長表示,家長的主動引導、孩子長時間累積經驗,缺一不可。

當孩子循著不同年齡階段,學會保護能力,不但能保護自己、更能保護別人;換句話說,即不會做出傷害他人的行為,甚至還可能提升其他人對自身的好觀感。整體而言,林慧菁園長歸納出「自我保護」所帶來的兩大幫助:維護生命安全和促進人際互動。

自我負責‧別做溫室花朵

現代小家庭多,每個孩子都是父母手中的珍寶。因此,林慧菁園長表示,為了保護孩子,營造安全的環境是很重要;但如果偶爾不小心受傷時(如孩子自己跌倒而小擦傷),父母可在適當地安撫後,教導孩子學會防範跌倒或減少傷害的方法;這也是一種難得的生活體驗。

然而,她提醒父母,千萬別對孩子說「地板不乖,害你跌倒痛痛」諸如此類的話;一味地怪罪他方,反而容易給予孩子錯誤的不負責任觀念。過度的保護,孩子容易成為「溫室的花朵」,反而缺乏對周遭人事物的警覺性與反應力。

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臺北市私立辛亥幼兒園園長林慧菁 攝影/班尼頓廣告風格寫真



熱門推薦

本文由 wwwmombabycomtw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