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社會人際發展‧好人緣-0~12個月社會人際發展遊戲

0~3個月 

淺淺微笑‧帶來喜悅無限 

新生兒初期的微笑,雖然大部分是反射性動作,卻已經夠讓父母感到心花怒放了!就請父母用滿心歡喜持續給baby正向的回饋,讓他早日出現發自內心的微笑,更快建立良好的親子互動關係!


能力1 能發出社會性微笑 
陳恩誠心理師表示,baby的情緒表達類似語言,當生理需求出現會「哭」,被滿足後會「笑」,父母掌握這樣的訊號表達,當訊號出現即給予回應,孩子從回應中得到滿足,將增強其日後表達需求的感覺,特別是在需求被滿足後的「笑」。待baby逐漸熟悉這樣的運作模式,成為他的「內隱記憶」,有助與父母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讓反射性動作逐漸蛻變成有意義的情緒表達。 

遊戲 來!笑一個

進階班 

如果baby能達到此活動目標,除了聽覺刺激外,也能透過觸覺刺激加以逗弄,增加多元感官經驗。在生理發展上,嬰幼兒得到愈多滿足,愈能感到喜樂,想讓孩子更快樂,父母可得多花時間和孩子玩囉! 
養成建議 
如果baby無法順利做出此一動作,父母除了多和他進行互動外,也不妨改變抱baby的方式,如換手抱,觀察怎樣的方式讓baby最感舒服,而能以眼睛凝視父母,注意父母的逗弄。

能力2 能回應成人的逗弄 
陳恩誠心理師說,當baby能回應成人的逗弄,表示其認知發展有所進步,能清楚預期後續狀況為何,當一切在他的掌握中時,即能給予成人回饋反應。親子間的互動愈好,愈能為日後與同儕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遊戲 哈癢癢 
準備工作 baby睡飽喝足的狀態 

讓baby躺在床上,或是用另他感到舒服的姿勢抱著,跟他玩哈癢癢的遊戲,過程中,配合手勢與聲音,讓他感受這是一件有趣的事,而出現愉悅的反應。多玩幾次,讓他從中學習掌握最佳的反應時機。 
進階班 
如果baby能達到此活動目標,父母不妨用更多的表情、聲音及活動逗弄他,讓他感受更多的刺激。

養成建議 
如果baby無法順利做出此一動作,父母應該增加更多與他相處的時間,陪著他玩遊戲或說說話,引起他對人的興趣。

0~3個月 

自我安撫‧學習控制情緒 

baby的情緒,不只需要父母的安撫,也需要自我進行安撫,進而學習自我的情緒控制。吸吮拇指是種出自本能的自我安撫,當他感到焦慮不安、疲倦或不高興時,就會出現吸吮手指,父母可別輕忽他所透露的訊息喔!

能力3 會使用如吸拇指(吸奶嘴)方式自我安撫 
陳恩誠心理師說,baby透過吸吮拇指自我安撫,可說是一種「防衛機轉」,表示他正面臨了焦慮,但吸吮手指會讓他感到有安全感,並產生信任感。父母應給予尊重,不過,他建議,最好也能藉由親子密切的互動,讓他學習轉換以其他方式自我安撫,避免過度使用。他解釋,口腔期若得不到滿足,固然對日後的發展有所影響,如不信任環境、喜歡抽菸、喝酒等,但是若是過度滿足,就會太信任環境,而不知如何自我保護。

遊戲 我會愛自己 
準備工作 乾淨的手或消毒過的安撫奶嘴 

當baby出現哭泣或焦躁不安的樣子時,父母可試著將奶嘴放進他的嘴裡,看看他的反應為何(對於不吸安撫奶嘴的孩子,則看他是否會把手指放進口中吸吮),觀察他是否能從吸吮中得到滿足,而順利安撫自身的情緒。當然,這些都是過渡時期的做法,陳恩誠心理師說,對於吸吮手指或安撫奶嘴自我安撫情緒,雖是本能反應,但不應只用這種方式而已,父母必須加強與孩子的互動,幫助他建立其他的自我安撫方式。 
進階班 
如果baby能達到此活動目標,待其情緒得到安撫時,試著讓他的手或安撫奶嘴離開嘴巴,陳恩誠心理師說,轉換的過程應該是藉由其他物品吸引baby的注意力,而不是粗魯的直接把手或安撫奶嘴抽出。

養成建議 
如果baby無法順利做出此一動作,父母應在旁給予安撫,讓他停止哭泣。待情況有所緩和時,再試著讓他吸吮安撫奶嘴或手指,看看他是否能以自己的力量讓情緒變得更好。 
提醒! 
1.對於能順利以其他安撫方式代替吸吮拇指或安撫奶嘴的baby,陳恩誠心理師說,這表示其擁有良好的適應環境能力,對於安撫奶嘴或手指的依賴性並不高。 2.????? baby或哭或笑,都是一種語言,如果父母適時給予回饋,對他來說有如刺激,就在雙向溝通中,父母可更加了解孩子的情緒,進而建立良好的親子互動模式。 
3.陳恩誠心理師表示,在baby三個月大前,最重要的是建立孩子對於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的依賴感,以及對環境的控制力,無論如何,父母都要每天抽空與孩子進行互動,讓他習慣你的一切,包含說話的聲音、腔調、抱他的姿勢,從頻繁的互動中,讓他得到身心上的滿足,並奠定人際社會發展的基石。


4.父母在逗弄孩子時,不僅享受親子時光,更是觀察孩子發展是否有異常的時候。他說,對於反應不佳的孩子,除了父母需要增加親子互動時間外,也需注意是聽覺或視覺有狀況,甚至是否潛藏自閉症的可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讓孩子的發展不致受到阻礙。 
5.一般孩子會有凝視物體的能力,父母可試著把東西從baby的眼前閃過,觀察他是否有找尋的動作,如果試了幾次,完全沒有找尋動作,透露出的訊號不是對物體興趣低落,就有可能是視覺有問題。 
6.陳恩誠心理師說,當然對零到三個月階段的孩子來說,視覺能力稍差,但仍可從孩子凝視的神情觀察,一般孩子是看大面積,有自閉症問題的孩子則只會看某一點。如果孩子真的有異常,敏感的父母可從長期觀察中,及早發現,以掌握治療黃金期。 
7.聽覺也是觀察重點之一,以聲音逗弄孩子時,可變化不同位置、不同聲調及音量,觀察孩子的反應。


4~6個月

認識自己‧開啟與外界互動 

在發展與他人的關係前,baby必須先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才會逐漸認知自己與他人的差異,也對外在世界充滿興趣。透過向外在世界的探索,開啟與外界互動的大門,並從中摸索合宜的對應方式。

能力1 會玩自己的手腳 
嬰幼兒的心智發展是相輔相成的!陳恩誠心理師說,隨著大小肌肉的日益發展,baby已能慢慢控制遠端的神經,而玩起自己的手腳,甚至會把腳放進自己的嘴裡。這是獨自玩耍的時刻,他正享受身心同感愉悅的舒適,同時,也意識到這是自己的手腳,是身體的一部分,甚至還能透過手腳的位置移動,達到更多的目的。的確,認識自己的第一步就從此刻起! 
遊戲 手腳好好吃 
準備工作 baby睡飽喝足的狀態 
父母可讓baby躺著,在其視線範圍內,輕輕拉著他的手,說「這是小手手」,再拉拉他的腳,說「這是小腳腳」,重複幾次拉手腳的動作,觀察他是否對自己的手腳感到興趣。也可拉著他的小手碰觸他的臉部,至於腳腳,父母可先做勢要吃下去的樣子,並說「腳腳好好吃」,引起他模仿的興致。當baby把腳趾放進嘴巴裡,讓嘴巴感覺腳趾的存在,腳趾也感覺到嘴巴,在享受雙重的感覺愉悅時,也建立了自己身體的心理地圖。 
進階班 
如果baby能達到此活動目標,父母可透過身體的碰觸,如額頭碰額頭,鼻子碰鼻子,邊碰要邊說出「這是鼻子」、「這是額頭」等,讓他更認識自己的身體。陳恩誠心理師指出,對於baby而言,觸覺亦是探索世界的管道之一,過程中,可改變碰觸的力道與頻率,增加他不一樣的觸覺經驗。

養成建議 
如果baby無法順利做出此一動作,父母應多陪他玩拉手腳的遊戲,注意要把手腳拉到他視線所及處,讓他能發現那是自己的手腳,以引起他的興趣。 
提醒!

1.陳恩誠心理師指出,父母在遊戲過程中,若察覺baby手腳肌肉不夠放鬆的話,千萬不要硬拉,可先跟他說說話,讓他對你產生熟悉感,他才慢慢放鬆身體肌肉,透露願意和你玩的訊號時,再與他玩拉手腳的遊戲。 
2.從把手塞進嘴裡,或是玩自己的手腳,都是孩子正在觀察自己身上的部位,他會慢慢發現,手腳與自已是不能分開的。 
3.當baby會玩自己的手腳,由於用手腳經常會接觸物體而有不同感覺經驗,如無意碰了某個玩具,玩具因此發出聲響,會讓他不自覺地覺察到自己和打交道的物體之間可能存在什麼關係。
4.當baby對自己的手腳有興趣時,陳恩誠心理師建議,可在baby的手上放不同材質的玩具,增加他的感覺刺激,也開啟他探索外在的興趣。
5.很多時候,baby是用觸覺認識這個世界,各種不同的觸覺經驗,對於他當下的生存與日後的學習非常重要,提醒父母,不要因為怕髒而阻止孩子觸摸,而是幫他做好物品的清潔工作,才能讓baby盡情探索,累積各式觸覺經驗。

4~6個月 

鏡中世界‧啟動自我覺察 

根據研究顯示,發現三個月大的嬰兒看鏡子沒有反應,但四個月大就開始感到好奇,還會對著鏡中人笑,雖還不知道那人就是自己,但卻是自我意識萌芽的開始。多讓baby照鏡子,有助啟發自我意識的開展。

能力2 對鏡中的自己感興趣 
當抱著baby照鏡子時,他會對鏡中人感到驚奇,甚至用手拍打鏡中的自己。對他而言,鏡子是玩具,也是認識自己很重要的一項媒介。雖然還不一定知道鏡中人就是他自己,但隨著月齡的增加,他會慢慢對鏡中人表現出友好和探索的傾向,也會知道鏡中人就是自己。
遊戲 是誰在看我?
準備工作 baby睡飽喝足的狀態、安全的鏡子

可抱著baby直接看家中的大鏡子,或是當他具有「俯趴時能抬起頭及頸部」的能力時,擺一面安全的鏡子在他前方約50公分處。引導他注視鏡子,並對他說「是誰在鏡子裡呀?」觀察他對鏡中人的反應,是否有拍打動作或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並可拉著baby的小手碰觸鏡子,告訴他「這是玲玲的手」、「玲玲的手在摸鼻子」等,引起他對鏡子的興趣。

能力3 能表現愉悅的情緒 
隨著baby的年紀增加,接受的刺激愈來愈多元且複雜,他也愈來愈表現出愉悅神情的樣子,陳恩誠心理師說,此階段的baby已知道自己為何而笑,換言之,這樣的笑容是具有目的性的,因為baby在心理需要父母跟他玩,哪怕是碰碰他的額頭也好,而他回以「咯咯」的笑聲,就是給父母正向的感覺,讓父母更愛跟他玩。

遊戲 碰碰樂
準備工作 baby睡飽喝足的狀態
讓baby或趴或躺,抱著也可以,父母用自己的鼻子碰他的鼻子,用額頭碰他的額頭,或是臉碰臉,邊玩還要邊製造一些聲音效果,如在碰到前,可發出如引擎般的聲音;碰到時,則發出「碰」的聲音,讓他對這個「好玩的遊戲」有聽覺、觸覺等多重感受!
進階班 
如果baby能達到此活動目標,陳恩誠心理師建議父母,應多花腦筋想一些讓他覺得更快樂的遊戲,為他製造更多引起愉悅的記憶。
養成建議 
如果baby無法順利做出此一動作,父母就要敏感的注意他的訊號,是哪裡讓他覺得不舒服,除去令他不舒服的因子,再試試看。父母千萬不要只顧自己的感受,而忽略孩子的需求,相反地,更要注意他的需求,否則,他會愈來愈不願表達自己的感受。

4~6個月

與人互動‧快樂滿點

除了父母及主要照顧者,baby也慢慢地開始想與其他人展開互動,小小年紀的他,已能從人們的表情看出心情如何,懂得察言觀色之餘,也想做出一些動作以吸引他人的注意了!

能力4 對與人互動表現正向反應 
就出生到三個月大的階段來說,baby對人的反應沒什麼差別,但陳恩誠心理師說,此階段正是蓄積對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的情感能量,因為在四到六個月時,開始對人有了選擇性的反應,baby對父母和他所熟悉的人的反應與對陌生人的反應有了區別,在熟悉的人面前會表現出更多的微笑,對陌生人的反應則明顯減少。

遊戲 來場baby Party!
準備工作 數個年紀相仿的baby、安全溫暖的環境

除了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外,baby也開始對其他人有所興趣。不妨從親朋好友中找一些年紀相仿的baby,來場baby Party,不要懷疑年紀這麼小的baby要如何互動?即使六個月大的baby,都能對其他嬰幼兒的聲音產生反應,如注視或舞動手腳。陳恩誠心理師說,給他們機會,看著他們用簡單的方式互動,學習發展屬於自己的人際關係吧!
進階班 
如果baby能達到此活動目標,就不妨多讓他與其他小朋友多接觸,雖然是「陌生人」,但因為都是年紀差不多的嬰幼兒,需跨越的人際藩籬總是不高,有助社會人際能力的發展。

養成建議 
如果baby無法順利做出此一動作,可觀察其反應為何,找出問題所在。或是縮小範圍,先以平日來往較密切的親友小孩為主要對象,讓他習慣與其他孩子在一起。

能力5 會用簡單方式吸引成人注意 
雖然baby還不會說話,但他憑藉肢體動作、面部表情及聲音已能表達自身需求了!陳恩誠心理師說,如果父母能理解他的動作,並給予有意義的回應,將會與父母形成良好的互動關係。但他提醒,有些孩子不只接受父母的回饋,對陌生人也不顯懼怕,這就需要父母擔心了,因為自我界線不明,表示自我警戒不足,容易與每個人發展親密關係,這未必是好事!他說,父母除了要注意baby「有無」與人互動,也要注意是否有「過」與「不及」的問題。

遊戲 我們一起玩
準備工作 baby睡飽喝足的狀態

baby最喜歡與父母在一起玩,當他出現咿咿呀呀的聲音或揮舞手腳時,可能就是想吸引父母的注意。陳恩誠心理師說,父母可從平日的觀察,了解baby的動作代表的意思,並即時以口語回應baby,如「我們一起玩飛高高」或「媽媽抱你玩遊戲喔」。遊戲中,不僅可加強他的肢體及感官發展,相信也會建立更親密的親子關係。
進階班 
如果baby能達到此活動目標,父母偶爾讓其他親人與baby互動,但要注意他的身體語言,陳恩誠心理師說,有的孩子會主動吸引成人的注意,但未必表示「他願意讓陌生人抱」,父母應適時處理這樣的狀況,避免孩子因勉強被抱去卻出現號啕大哭的尷尬場面。這時,父母應主動打圓場,說「強強喜歡跟阿姨玩,不過,他還沒準備好讓阿姨抱抱,請阿姨再等等囉」。
養成建議 
如果baby無法順利做出此一動作,可能是不喜歡與人有所互動,或是父母因陪伴的時間不夠,無法讓孩子產生熟悉感,而讓他沒有意願互動。

7~12個月

感覺動作‧與環境互動

根據教育心理學者皮亞傑理論,從出生到兩歲為「感覺動作期」,這時期的孩子運用身體操作過程中的感官經驗來探索環境,逐漸累積各種能力與智慧。也慢慢發展出「物體恆存」的概念。在與環境的互動上,更見其複雜的表現!

能力1 會揮手表示再? 
陳恩誠心理師指出,此階段的baby正處於「感覺動作期」,以動作與外在環境建立互動關係,當口語能力未出現時,以「符號認知」代替,以表達自己的思想或需求,試著與成人進行有效的溝通,也為日後的語言學習做預備工作。如「揮手表示再見」就是一種語言符號,透過這樣的打招呼開始他的人際關係吧!

遊戲 我會「說」bye-bye
準備工作 baby睡飽喝足的狀態

當有人來訪離去時,或是要從保母家離開時,父母可輕抓著baby的小手向對方左右揮手,並說出「再見(或bye-bye)」,不只讓他了解這樣的動作所代表的涵義,並將之連結起來;也讓他知道這是與人互動時的禮貌表現。透過練習,只要你說出「跟誰說拜拜」時,他就會主動揮手示意。
進階班 
如果baby能達到此活動目標,父母可在他與其他人初見面時,再加上「嗨」的招呼動作,讓他理解見面及離去時,都應向人打招呼,認知到這是一種日常的基本禮貌。
養成建議 
如果baby無法順利做出此一動作,父母平常應以身作則,先做給他看,主動向鄰居打招呼,讓他模仿學習。另外,也可觀察他是否對你拉他的手出現抗拒之意,而使肌肉不能放鬆,無法配合你的牽引做出揮手動作,這可能是「觸覺防禦」問題,不妨請教醫師。

能力2 能和成人玩簡單重複遊戲
從大小肌肉發展來看,此階段的baby已經具有會坐的能力了,活動空間增加,可玩的遊戲內容也較先前廣泛。陳恩誠心理師指出,baby還學到「物體恆存」的概念,就是即使暫時看不到某些東西,但東西依舊存在。由於此種了解,使得孩子允許母親走出他的視線範圍,因為他知道媽媽還是存在,等一下就回到身邊。他說,這概念對於baby日後發展抽象、時間、空間、邏輯與因果關係等,有很大影響,並且攸關人格是否能夠獨立發展。

遊戲 躲貓貓 
準備工作 baby睡飽喝足的狀態 

當baby具有坐立能力時,父母與他面對面,可用雙手掩蓋住自己的臉,一邊問:「媽媽在哪裡?」,稍過幾秒,再放開雙手,一邊說:「媽媽在這裡!」重複幾次遊戲,觀察他的反應,是否出現「尋找」的動作。如果有,就要給予鼓勵。過程中,也可跟他交換角色,由你找「baby在哪裡?」

進階班 
如果baby能達到此活動目標,可再用玩具當目標物,當著baby的面,把玩具藏在容器或玩具桶裡,請他找出玩具;或拿一個會發出聲音的玩具,把它藏在毛巾或小毯子下面,再把玩具弄出聲音,協助他循聲找玩具。遊戲時,可把玩具的一部分露出來,引發他玩的興趣。日後,隨著他會爬、會站的能力發展,遊戲可變得再複雜,如玩捉迷藏,讓baby帶有目的性地找東西,享受主動探索的樂趣。 
養成建議 
如果baby無法順利做出此一動作,可用毛巾蓋在baby的頭上,問他「baby在哪裡?」然後掀開毛巾,重複幾次,看他是否會做出掀毛巾的動作。如還沒有動作,可拉著他的手掀毛巾。

7~12個月 

表情達意‧加強互動關係

隨著baby會更多的肢體語言,加上與父母長時間的相處,親子已逐步建立溝通模式,不過,baby終究還小,且不具口語表達能力,仍需要父母多用心觀察他的肢體語言所透露的訊息。

能力3 能簡單表達自我需求及情緒 
隨著大小肌肉的日益發展,baby會的肢體語言愈來愈多,也愈來愈能建立語言與動作的連結關係,陳恩誠心理師表示,身為「觀察者」的父母,透過不斷觀察,應最能理解孩子的需求與情緒表達所指為何,由於孩子正處於依附關係的建立期,需要更強烈的安全感,「立即給予回饋」是父母所不能忽略的事。當然,並不是說baby肚子餓,馬上要泡奶給他喝,而是可先透過語言安撫,讓他覺得心安,確認「受到重視」進而產生信任。

遊戲 你做我猜 
準備工作 baby睡飽喝足的狀態 

父母從平日觀察中,了解孩子的肢體語言,當動作出現時,可暫時延緩立刻付諸行動滿足需求,而是先跟他說「媽媽猜猜看,你現在想要……」,看他的反應為何,如果他流露出「媽媽了解我」的神情,你不妨帶著誇張的表情說「媽媽猜對了!你要給媽媽一個抱抱」。很多時候,孩子會哭鬧是出自因無法表達需求,而父母也不知他的需求為何,這樣的過程也是鼓勵baby,慢慢學習以肢體語言取代哭鬧表達需求與情緒,也為日後口說能力預做準備。

進階班 
如果baby能達到此活動目標,可跟他玩更多「猜猜看」的遊戲,讓親子雙方的默契更上層樓。 
養成建議 
?如果baby無法順利做出此一動作,父母更應以耐心面對,平日做每一件事時,不要忘記加上「配音」,讓他順利連結動作與語言的關係,學習用肢體語言表達取代哭鬧。

能力4 能區辨照顧者的語氣及情緒 
透過說話的聲調變化及表情,baby也會慢慢了解父母的語氣與情緒所代表的意義,陳恩誠心理師說,這是一種感覺記憶,隨著經驗值的增加,他知道做什麼會讓父母高興或不高興。懂得「察言觀色」的他,其實更需要父母用穩定的情緒陪伴,因為反覆不定的情緒會超出他的預期能力,不知所措的他,容易失去安全感,甚至降低對父母的信任。 
 

遊戲 表情大作戰 
準備工作 baby睡飽喝足的狀態
 
在平日各項活動進行中,父母可誇張的表現出「喜怒哀樂」等各種表情,讓baby知道這樣的臉部表情代表什麼意思,如調皮搗蛋時,你會嚴肅的告訴他,「這樣做不對,因為……」如他自己扶著奶瓶喝完ㄋㄟㄋㄟ時,你可帶著喜悅的表情跟他說「baby好棒,自己喝完ㄋㄟ ㄋㄟ了」……父母從中也觀察孩子對不同表情的態度,看他是否能隨著你的表情表現出相對應的態度。 
進階班 
如果baby能達到此活動目標,不妨透過說故事的方式,在不同的模擬情境中給更多的聲音刺激,讓他更了解更多的情緒表達方式。 
養成建議 
如果baby無法順利做出此一動作,父母講話時,可讓表情及聲調再誇張些,好讓他有區辨的空間,同時,一定要面對面,讓他看清你的口型變化與面部表情。如果察覺他一直沒什麼反應,建議就醫以了解狀況。

7~12個月 
依附關係‧愈穩定愈有安全感 

baby需要有穩定的情感依附關係,才能建立其對人的信任與安全感,因此,維持照顧者的穩定性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是媽咪自行帶養,建議不要經常更換保母,無法發展良好的依附關係。

能力5 能與照顧者建立情感依附 
大約從六、七個月大起,baby開始與特定對象建立依附關係,此時,他不但主動地尋求與特定對象親近,注意特定對象的活動,而且對特定對象的離去,會出現「抗議」行為,同時害怕陌生人的行為開始出現。陳恩誠心理師指出,雖然此階段的baby,才會開始與特定對象建立依附關係,但前半年的耕耘期往往決定了此刻孩子是否能順利建立良好依附關係,他提醒父母,千萬不要隨意更換baby的主要照顧者。

遊戲 我要抱抱 
準備工作 baby睡飽喝足的狀態 

當baby與主要照顧者建立起依附關係時,就會出現黏人的現象,也因為信任,陸續有如撒嬌的行為出現。由於他已會爬行,所以,會主動尋找並親近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當他伸手主動要你抱抱時,父母應給予情感依附的正向反應,「你想要媽媽抱抱,對不對?」說話同時,也伸出雙手抱抱他。陳恩誠心理師說,孩子的行為透露許多訊息,如孩子被主要照顧者抱著時,手腳肌肉是放鬆或緊繃,如緊繃的話,可能他還未與主要照顧者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

進階班 
如果baby能達到此活動目標,應協助他將關係擴散至家中其他成員身上,通常,baby在與第一個特殊對象建立依附關係之後,很迅速地便擴展至家中其他人,好建立「備胎」,讓他不是只有一個依附對象可依靠。 
養成建議 
如果baby無法順利做出此一動作,如無反應或反應不明顯,除了繼續多觀察外,不妨也進一步就醫檢查,是否有其他心智發展問題。

能力6 練習處理陌生人焦慮 
「陌生人焦慮」是指baby對不熟悉的人所產生的一種憂慮感,此種焦慮在八到十個月時達最高峰。陳恩誠心理師指出,每個孩子對陌生人的拒絕方式和反應的強烈程度,有很大的差異,有的孩子可能會緊緊摟住父母,不讓陌生人抱,或只是將視線由陌生人的臉孔上移開,多視其依附關係的品質。擁有安全依附關係者,較能將從父母身上得到的安全感移轉至其他人身上,反之,則易產生抗拒。父母有必要協助他或讓他自行安撫情緒,以建立信任感及安全感。

遊戲 不怕陌生人 
準備工作 baby睡飽喝足的狀態
 
練習處理陌生人焦慮,建議先從其熟悉的環境開始,平常可邀較熟悉的親友經常到家中小坐,然後向baby介紹「這是林阿姨,特地來看baby喔」,觀察其反應為何。如果有不安情緒,父母可抱著他說「你會怕怕,沒關係,我抱著你」,藉由擁抱安撫情緒。一段時間後,再看其反應。若有和緩,可再試著拉近baby與訪客的距離。如問baby,「林阿姨想抱你,可以嗎?」避免驟然把孩子交出去讓對方抱引起更大的焦慮,應要詢問意見,如果不抗拒,就讓對方抱一下。陳恩誠心理師說,baby若出現焦慮,不必急著抱回,父母可繼續跟他說話,讓他知道父母正陪著他協助處理「轉換」的過程。 
進階班 
如果baby能達到此活動目標,父母可拉開距離,但仍在baby的視線範圍內,讓他練習自我安撫。當他的安全感愈充分時,安全距離也可隨之增加。 
養成建議 
如果baby無法順利做出此一動作,父母千萬不要用負面言詞批評他「膽小」,因為從怕到不怕,的確需要時間適應。父母要做的是多抱抱孩子並給予安撫,讓他有勇氣慢慢面對、調適。

 

 

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早期療育評估中心主治醫師何淑賢‧長庚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臨床心理師李筱蓉‧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林佩蓉‧臺北市立愛德幼稚園園長汪慧玲‧臺北市立萬芳醫院神經科臨床心理師陳恩誠‧可言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梁仲怡‧安迪芬托兒所所長Fenny(依受訪者姓氏筆劃排序)



熱門推薦

本文由 wwwmombabycomtw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