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了解原因.引導寶寶克服「怕生」

隨著寶寶月齡增長,比較能認人,除了主要照顧者之外,對其他人往往會出現明顯的害羞、甚至排斥等怕生行為。由於每個寶寶的狀況不同,而父母可以嘗試了解寶寶的特質,給予合適的教養方式,才不會讓寶寶總是對外界感到不安。

不少媽媽都會經歷過「寶寶小的時候,誰都可以抱;快一歲、甚至再大一點,只要父母、兄弟姊妹以外的人要碰他,寶寶就會焦躁不安、大哭大鬧……」而這就是俗稱的「怕生」,幾乎所有寶寶都可能會發生。

怕生.程度因人而異

臺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臨床心理師王儷穎表示,大多數的寶寶,在成長階段的某個時期,都會有「怕生」的情形,只是表達的強度、方式等因人而異。整體來說,在寶寶滿六個月且開始學會認人後,才比較會出現怕生的反應;她進一步認為,天生氣質(如本身個性比較退縮)、發展階段(分離焦慮、陌生人焦慮)、環境(如家庭、托育中心、幼兒園)等等,都是可能促使寶寶怕生的主要因素。



怕生因素1
:天生氣質

所謂的氣質,即是指具有個人特質的性格;不同個性的寶寶,自然各展現出行為、反應等有所差異。王儷穎心理師表示,整體來說,個性較內向、甚至有退縮傾向的嬰幼童,會表現出比較明顯的怕生行為。另外,透過一般大眾所認知的九大氣質中兩個面向,可用來說明寶寶怕生的狀況。

趨避性

主要指寶寶首次接觸新的刺激(人、事、物),會產生什麼樣的反應。如有的見人就笑,屬於「趨」的特質;明顯較怕生的寶寶,除了熟悉者外,對於陌生人就會面露難色、閃避或逃開等,這就是「避」的特質。

適應性

當寶寶接觸到新的環境時,難免會有些害怕;但需要花多久時間去適應,卻是因人而異。如果是比較怕生的寶寶,則難以和他人互動,有的甚至會有情緒反應(害羞、恐懼、排斥等),要經歷一段時間或數次見面後,才會有所改善,進而適應。


怕生因素2
:發展階段

王儷穎心理師表示,當寶寶滿六個月後,開始懂得分辨熟人與陌生人,因此也比較容易出現兩種焦慮的狀態,如緊張、焦躁、黏人、哭鬧、肢體抗拒等,進而會有怕生的行為;而這樣的狀況,可能到一歲多近兩歲左右,都可能存在。

陌生人焦慮

最初,六個月大的寶寶會先產生對陌生人焦慮的反應,甚至會持續到一歲以上。她說明,隨著寶寶視力發展較成熟,也習慣周遭環境,已逐漸與主要照顧者建立依附關係,因此會認得和親近照顧者,對不熟者警戒、害怕等。

分離焦慮

前述的陌生人焦慮,會慢慢變成分離焦慮。她表示,寶寶約八、九個月大,和照顧者的依附關係更密切,就可能會特別黏某個人;且寶寶還沒有「物體恆存」的概念,因此當熟悉的人離開視線,寶寶就可能會哭鬧、抗拒,對分離這件事產生焦慮狀態。這樣的狀況可能會持續到兩歲左右,當認知、理解能力有所進展,也已經在幼兒園有同儕相處經驗,才會逐漸改善。


怕生因素3
:家庭環境

家庭,是寶寶生活的主場域,對其身心的影響也最深。因此,王儷穎心理師表示,若家庭狀態總是存在著「變動」的狀況,如父母感情不睦或其中一人常不在家、搬家頻率偏高、周遭環境不平靜甚至有威脅感、教養過於嚴厲等,都可能讓寶寶在不知不覺中,產生不安的感覺,連帶就會影響到其對外互動的行為、情緒。但她也提醒,並非單一因素就會導致寶寶產生怕生反應,而是許多因素交錯影響所導致。

家長應扮演的角色

在嬰幼兒的發展歷程中,「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絕對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雖然他們可能無法以完整且清晰的文句表達出感受,甚至大多只能以哭鬧、退縮、害怕、不舒服等反應表現,但只要仔細觀察,一定可以了解個別差異,並給予最適合的引導,讓寶寶逐漸減少怕生的程度。

王儷穎心理師舉例,一般的小小孩多以哭鬧表示,而大小孩雖較能理解,但仍會害怕,因此碰到陌生人或不熟悉的環境,容易呆住、退縮等。另外,有時候嬰幼兒怕生的表現也可分為「顯性」或「隱性」,前者即明顯的大哭、沒反應、唱反調等,後者則可能是不同於往常、不顯著的行為模式,如拉肚子、眼神不定、東摸西摸等。

態度&方法

面對任何嬰幼兒都可能出現的怕生狀況,家長所採取的態度和方法相當重要,如此才能讓孩子安心,不會對外界產生過度的害怕感覺。

1.應給予足夠的安全感。

2.多帶出去探索外面環境。

3.若觀察到孩子開始有負向情緒的跡象,給予適時的安撫。

遇到陌生人的因應

因此,若碰到需要讓孩子接觸到不熟者(如親戚)的狀況,王儷穎心理師建議家長不妨循序漸進,採取以下方式引導:

1.剛開始,請對方不要太熱情,先嘗試和孩子玩玩看,讓他稍微認識。

2.觀察一段時間後,再考慮是否要進一步的肢體接觸。

3.適時給予孩子喜歡的小物品,進行互動,以建立正向的連結,加深熟悉感。

總而言之,家長必須放慢節奏,慢慢用情境幫助孩子累積經驗;切勿給孩子太過強烈、太直接且太快的刺激,以免適得其反。



克服怕生.有助於未來

隨著年齡漸長,孩子通常會漸漸學會面對、克服怕生的狀況。王儷穎心理師表示,一旦孩子愈不怕生,代表面對環境的態度會愈開放,也比較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刺激。

然而,她提醒「過與不及」都不好。怕生其實也屬於人類本能的警示反應,是用來保護自己的機制,若完全不怕生,有時候很容易受到傷害;若過於怕生,就會封閉自我,無法學習,甚至難以與人共處。

必要時.找對諮詢管道

王儷穎心理師建議,如果等孩子快兩歲時,仍會怕生、且同時會影響到生活(如無法出門),最好由家長帶著孩子到「兒童心智科」相關單位就診,屆時醫師會進行檢查、諮詢,以評估是否轉介給心理師,讓孩子接受深入療程;而心理師則大多會透過「親子衛教」和「課程」等方式,協助孩子慢慢面對怕生這件事情。



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臺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臨床心理師王儷穎 
照片提供/班尼頓廣告風格寫真



熱門推薦

本文由 wwwmombabycomtw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