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嬰幼兒燒燙傷」的預防&身心照護|Mombaby 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

六月底的八仙塵爆事件,喚起許多人對於燒燙傷的關注。事實上,「燒燙傷」一直是嬰幼兒容易發生的意外事故之一;因此,對於父母或主要照顧者來說,這些是平日就必須了解的重要課題。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鄭旭棠說明,在整形外科的教科書中,燒燙傷是歸屬在thermal injury的章節,意指「環境中極度的溫度變化,對於皮膚和軟組織所造成的傷害」。因此,高溫或低溫都可能會導致皮膚和軟組織的傷害(註:環境中極度低溫所造成的傷害稱作「凍傷」,不在本文討論範圍)。

燒燙傷,就是指環境中極度高溫對身體皮膚和軟組織所造成的傷害。一般人平時總會有接觸高溫物品的時候,難免偶爾會不小心被稍微燙到;然而,如果到受傷的程度,其實已經是比較嚴重的狀態。

「嬰幼兒燒燙傷」的預防&身心照護

傷口狀態.影響身體保護機制

至於燒燙傷的嚴重程度與否,可從深度和面積來看,傷口愈深、面積愈廣,代表皮膚的保護功能將失去效果,對身體的傷害也就愈大。

針對燒燙傷類型,鄭旭棠醫師表示,最常見的是因為接觸高熱液體(沸水、熱湯、熱油等)造成的燙傷,其次有火焰燒傷(八仙塵暴即是此例)、接觸性灼傷等,至於化學或電灼傷在臨床上比較少見。

他補充,嬰幼兒受傷多以燙傷為主,尤其是高熱液體所導致;雖然造成的傷口深度可能較火焰燒傷來得淺,但是對嬰幼兒及父母而言,從受傷到復原的過程相當辛苦。

一度燒燙傷:外觀紅、腫,有劇痛感,受傷範圍在表皮,如曬傷多為此程度傷口。

二度燒燙傷:又分為淺二度和深二度。前者傷及表皮和真皮乳頭層,外觀泛紅、有水泡,有痛感;後者的真皮深層已受傷,外觀淺紅或白,對疼痛的敏感度變低。

三度燒燙傷:最嚴重的程度,包含表皮、真皮的全層皮膚皆已受傷,已經沒有疼痛的感覺,外觀呈死白或焦黑色,乾硬如皮革。

傷口面積:以嬰幼兒的身體來看,通常會採用簡易計算法,即以患者手掌(含五指合併處)做為身體表面積的1%,測量大約的受傷範圍。

急救首要原則:降溫「嬰幼兒燒燙傷」的預防&身心照護

一旦不幸發生燒燙傷,首要之急為「降低傷口處溫度」;因此,「沖、脫、泡、蓋、送」的處理順序過程,格外重要。

1.沖:以流動的冷水(15℃~20℃)沖約15~30分鐘,快速降低皮膚表面溫度。

2.脫:充分潤濕後再小心除去衣物,儘量避免將傷口上水泡弄破。必要時,可用剪刀剪開衣物,並暫時保留黏住的部分。

3.泡:繼續浸泡在冷水中15分鐘,可減輕疼痛和穩定情緒。注意大面積燒燙傷患者,尤其是小孩和老人,應避免長時間浸泡冷水中而致體溫流失的狀況發生。

4.蓋:使用清潔乾淨的毛巾或布單、紗布覆蓋傷口,勿任意塗抹外用藥物或民間偏方。

5.送:除極小且極淺(僅有一度的傷口)的燙傷外,最好前往鄰近的醫院,做進一步的處理。

鄭旭棠醫師表示,正確的處理方式,能有效阻止傷口深度的加重,連帶可減少對後續復原時間與狀況的影響。他補充,在「送」受傷的嬰幼兒就醫時,家長更應注意其身體狀況,可適度保溫,且立即至急診或整形外科門診就醫。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兒童燙傷基金會執行長黃惠芬表示,由於嬰幼兒體表面積與體重的比率大於成人,而且生理耐受性比較差,因此對於燒燙傷更無法承受;若能即時採取正確的急救措施,有助於減緩傷口不適,更能降低燒燙傷的傷害程度,減少後續醫療資源的使用,相對地往後的復健過程也不會那麼辛苦。她也提醒,勿輕信坊間毫無根據的偏方,以為牙膏、醬油、椰子水等可以幫助降溫,以免弄巧成拙,反造成傷口痛楚和感染機會提高。

就醫後的處理&治療

鄭旭棠醫師表示,除了一度的傷口可自行在家處理外(3~5天會好,無疤痕),就醫後,針對不同程度的燒燙傷,會採取不一樣的處理方式;這些處理方式的共同目的,即是「穩定病情」為優先。

淺二度

雖傷及表皮和真皮,但程度較輕,通常只要清潔和保護好傷口,按醫囑定期換藥,14天內就會痊癒,輕微疤痕或幾乎無疤。

深二度

由於受傷較深,醫師必須在患部進行早期清創(清除毛髮、死皮、汙染物),以維持傷口清潔,再使用藥物及敷料包紮並固定於傷口上,且每日需換藥數次;程度更嚴重者,還必須考慮早期植皮。癒合時間超過三星期,會留下疤痕,還要注意某些部位的疤痕可能有攣縮問題(膝蓋、手肘等關節處),也會影響後續復原狀況。

三度

最嚴重的程度,就醫後會有一段時間需要反覆地清創、換藥,之後則必須儘早進行植皮的重建手術,儘早覆蓋傷口,才能預防傷口感染、減少出血、防止體液及電解質流失,進而減緩傷患痛苦。一般的植皮,針對嬰幼兒大多會以取用表層的頭皮為優先。

生理的醫療照護

傷患接受植皮後,會繼續住院觀察至少三天,待醫師確定患者的傷口癒合狀況、生理狀態穩定,接著就邁向漫長的復原時期。鄭旭棠醫師表示,復原時期,患者需注意以下事宜。

*復健&回診:視每個患者的狀況,每天復健、定期回診,都有助於掌握傷口狀態,往真正的復原邁進。

*出門防曬:保護皮膚不受紫外線的傷害,致使疤痕顏色變黑。

*藥物:有時會發生傷口搔癢、脫屑的狀況,建議遵照醫師處方藥物來控制症狀。

*醫療輔具:某些受傷深、面積廣的患者,將可能需要穿戴彈性衣或支架。彈性衣能加壓疤痕,避免疤痕增生,至少需穿著一年以上;支架則能避免關節上疤痕的攣縮變形。

黃惠芬執行長補充,目前兒燙基金會於醫療相關照護上,除了在台灣北、中、南合作設立燒燙傷示範病房,更有四十二家合約醫院,都能協助照護患者;此外,也提供相關的醫療費用部分補助、聯合門診義診。若有需求,建議可至兒燙基金會的網站查詢或電洽。

心理重建.照顧者是關鍵

「嬰幼兒燒燙傷」的預防&身心照護

「出院後的復健,才是辛苦的開始」。黃惠芬執行長認為,不只是生理,連心理也要跟著復健;尤其對嬰幼兒燒燙傷患者來說,重建過程更是痛苦難耐,身旁的照顧者(媽媽)也飽受心酸。

然而,她特別提醒,「為了孩子好,媽媽一定要狠下心來」,不要因為看到孩子做延展的動作很辛苦,一時心軟讓幼童休息,不繼續積極地鼓勵或輔助復健,長時間後受傷部位可能無法回復基本功能,等孩子長大,也可能影響外觀而感到自卑,「只會讓他的身心狀況更糟糕」。

因此,她認為照顧者應有個觀念「燒燙傷的孩子和其他孩子都是一般人,只是外觀不同」,除了傷口照護要注意外,其他生活如常,一視同仁,不寵溺,當成普通孩子來管教,就是要讓孩子認知到「疤痕是身體的一部分,就像胎記一樣」,學習大方地接受自己的特點;這樣才不會總是陷入負面情緒中,有助於常保正向能量與視野,走出自己的路。

預防才是根本

前述五步驟的急救措施,多年來在兒燙基金會的宣導下,深植人心。對此,黃惠芬執行長表示,由於民眾觀念的提升,「燒燙傷在台灣的比例逐年下降」,而這也是兒燙基金會一直以來全心投入的主要目標。

衛生福利部資料顯示,據死因統計結果分析,「事故傷害」為造成兒少死亡的首要原因;其中兒童事故傷害的類型,除了車禍與溺水以外,則以居家意外事故較常見(包含跌墜落、壓砸傷、燒燙傷、異物梗塞、中毒)。由此可知,只要父母提高警覺,「任何的燒燙傷都可以預防」。

透過兒童燙傷基金會的燙傷現況即時統計資料,歸納出容易發生燒燙傷的因素如下,提供家長參考。

*年齡層:十八歲以下以一歲的個案數最多,其次是二歲的幼兒。

*地點:居住場所的個案數遙遙領先。

*家庭場所:前兩名最常受傷的地方是廚房和客廳。

*發生原因:最常見的是熱液、熱物及熱氣燙傷。

從環境&觀念開始

她提醒家長,應更嚴格檢視自身行為和自家環境,去除任何可能造成傷害的危險因子。如手拿熱湯時需大聲警示,避免靠近孩子;任何可能造成傷害的設備(如微波爐、熱水壺、電鍋),都應收納在幼童碰不到、甚至看不到的地方。

此外,家長也應盡到教育幼童正確觀念的責任。黃惠芬執行長表示,父母平日應把握機會教育,教導「什麼物品和什麼行為很危險,一不小心就會受傷,讓人不舒服」,持續地灌輸,都有助於在孩童心中建立預防概念。

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鄭旭棠‧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兒童燙傷基金會執行長黃惠芬 參考資料/兒童燙傷基金會



熱門推薦

本文由 wwwmombabycomtw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