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嬰幼兒語言發展 . 好口才-0~3歲語言發展指標能力養成法

語言,是人類複雜的心智能力之一,無論是生存需要、溝通或互動,在在都要透過語言!而語言發展可說是一件浩大的工程,與學走路約在兩歲完成相比,要擁有成熟的語言能力,至少要花上七年的時間,其重要性與複雜度可想而知。 別以為孩子小,還不會說話,事實上,自他出生前(編按:有些研究顯示9個月大胎兒產生人類語言特性的記憶) ,已經在為未來口語發展打下重要基礎,想要孩子有好的語言能力發展,絕對需要父母的陪伴與引導,特別在零至三歲,堪稱最重要的能力養成階段!

★總論

★0~12個月.語言發展

★13~24個月.語言發展

★25~36個月.語言發展

由於人是社會性動物,相互溝通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而在所有的溝通行為中,語言溝通是最方便且重要的溝通工具!想想看,在孩子還未具備語言能力前,是如何與你溝通的?

嬰幼兒的非語言溝通方式

通常,孩子在還沒有口語能力前,與父母有以下五種非語言的溝通方式:

1.哭泣:這是孩子的本能,最初,他會因為餓了、不舒服而哭,但是慢慢地,他的哭法會變得愈來愈不一樣。
2.臉部表情:嬰幼兒可以改變臉部表情來傳達所有的情緒,只要看看他的表情,你就可以立即分辨,他是快樂、難過、滿足、不舒服、疲倦、害怕……。
3.手與手臂的動作:8~10個月大的時候,他就會用手去接觸他想要的東西或是推開不要的東西或人,這是嬰兒期表達欲望最明顯的方式。
4.腳和腿的動作:當孩子躺在嬰兒床上,做充滿活力的腿部動作,也可看出他是處在哪種情緒中:高興、興奮或很沮喪、痛苦。等到他身體活動力更強時,他就會用兩條小腿,踢開他不喜歡的事物了。
5.其他身體動作:當他不安分地扭動著身體時,就表示他感到不耐煩了,你該問問他:「寶貝怎麼啦?」因為他在告訴你,「他不高興或不舒服」。若是他願意貼著你,尋求溫暖、舒適的擁抱時,這表示「喜歡和你在一起」,而且因此感到安全與安心。

如果父母經常與孩子相處,相信有能力充分掌握他每一個動作的需求,雖然有時仍會猜錯;反之,你若不夠了解他,而不能適時解讀情緒密碼並滿足他的需求,他會很難過。

語言‧開啟溝通與學習之門

語言,則是讓孩子與成人世界有了最直接的溝通工具,即使初期只是單字,但配上表情與手勢動作,父母對其需求的掌握度立刻大增,你也會發現,有了語言能力的bobo,動輒哭泣的行為也愈來愈少了,因為親子的溝通愈來愈順暢。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總督導林麗英指出,語言是與人溝通、互動及學習的橋樑,藉此才能再拓展各項能力,創造出個人的優勢!
身為資深語言治療師的她說,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不僅在說的能力明顯落後,還會伴隨一些學習能力較為不足的狀況,較複雜的事物、邏輯、順序、推理,甚至互動行為等各方面都會產生程度不一的困難,這些孩子在教室裡除了表現出不說話之外,也會出現學習比較落後,注意力比較渙散,對學習的內容比較有聽沒有懂等等的情形。
台大心理系助理教授曹峰銘指出,語言能力與認知能力相互影響,兩者相輔相成,在未來學習複雜的學科時,語言能力佳者具有更多的優勢能力。美國紐約大學教授暨美國蒙特梭利教學評鑑委員會MACTE委員Dr. Marlene Barron在台灣一場幼教師資研習會上指出,「語言是用來發展與成為獨一無二的個體」。

★box
語言能力涵蓋面廣
語言能力包含聽、說、讀、寫,隨著個人特質與能力不同,有人擅長口語表達,有人專精文字寫作,有人則擁有快速的閱讀力……不同優勢,各有不同的表演舞台!曹峰銘助理教授說,有研究顯示,華裔四?六歲幼兒的數數能力較歐美兒童強,有來自語言學習的優勢,如一至十,中文和英文各有代表符號,但11以上的數字,在中文表示上,直接是「十」加「一」、「十」加「二」……簡單來說,就是一至十的排列組合;英文表示卻另有新字「eleven」、「twelve」……,不是「ten」與「one」、「two」……的組合,之後雖有某種規律,不過,要學的新字比中文來得多,無形中,增加了學習門檻與難度。
 一個出生只會啼哭的baby,如何在短短的兩、三年間,學會了母語,掌握了結構複雜而嚴密的語言?

不同學派各有看法
對此,國際幼兒專家做了不少研究,謹將常被引用的四大觀點整理於下:
理論
提出學者
觀點


行為學習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史金納
強調外在的強化機制(或獎賞)影響個人的學習進度或成果。


認知理論
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
語言發展和人類本身認知結構有關,語言是智力的產物,可反映個人的思考,而幼兒的認知能力是其語言表現的基礎。


社會學習觀
俄國心理學家維高斯基
語言的學習是社會化行為,幼兒透過與周遭人的互動,與同伴的合作,語言智能即可超越現有的水準。

天賦論
美國語言學家詹姆士基
提出「語言習得」是內在的歷程,人類天生有與生俱來的學習能力,透過大腦內類似電腦的「語言學習器」運作,即能發展出母語。
不過,沒有哪一種理論能足以解釋語言發展的現象,綜合各家說法,可歸納出語言的學習,受到人類先天生理與語言能力、認知結構與後天的社會環境交互作用所組合而成。

語言發展從哭聲開始

林麗英總督導說,新生兒從出生那一剎那的哭聲開始,就展開了語言的歷程。「哭」,讓嬰兒學習如何協調呼吸和發聲,做為將來發聲說話的基礎;「進食」,讓他們運用口腔、咽喉的肌肉,成為將來咬字發音的主要動力;「感官知覺」則讓他們藉由聽、看、摸、聞,探索外在的世界,成為認知學習重要的管道。所有幼兒的語言發展,都建立在這些感官知覺、動作,以及發聲遊戲、學習互動等等的基礎上。

 

三歲前是發展關鍵

由語言發展歷程看來,三歲以前可說是發展的關鍵,但是,在一歲半之前卻常被忽略,因為不少父母以為孩子還不會說話,不用特別「教」。對此,受訪者皆表示,語言的學習愈早愈好,因為聽覺是學習語言的「先備條件」,而大腦聽覺中樞成熟及發展的關鍵期在出生後的12個月內,在這段時間,必須給予早期聆聽語言的經驗,為他建立大量的資料庫,才能成為日後說話、嘗試表達的「原料」。
台中縣聲暉協進會理事長沈素戎說,聽覺異常的孩子,若能在六個月大內被發現並馬上接受復健,比六個月大後才確診與接受復健者,在學習及整體發展上有更好的表現。由於語言發展能力奠基在正常聽覺上,孩子出生時接受新生兒聽力篩檢是必要之舉!

 

★box 
嬰兒是世界語言專家 
語言學家發現,嬰幼兒擁有語言天賦能力,隨時準備好去學習任何語言。曹峰銘助理教授解釋,因出生後六個月內的baby能分辨出母語或非母語的語音變化,但10個月大起,對非母語的語音敏感度則下降,只能從主要照顧者的語音中辨認母語中特有的結構。因此,刻意學習非母語的語言,卻在生活中缺少應用機會,其實不具成效!但是,如果孩子於這階段在自然的雙語環境中成長,並不會對兩種語言的學習產生錯亂。

順序相同‧速度因人而異 

語言發展是一個極為複雜的過程,必須在神經系統、發音器官與聽覺器官成熟後,才能順利學習語言。曹峰銘助理教授說,語言必須符合兩者標準,一是說話者必須知道自己所用語言的意思;二是能發出所處社會人們所用的字音、詞彙及語句。在正常的狀況下,孩子學會說話是有一定的歷程,不過,速度不同,像女孩的速度會比男孩快一點,但到了學齡階段,差異就不明顯了!曹峰銘助理教授表示,有時還須伴隨其他能力的相輔相成,如聽覺正常的孩子,也許因為發音器官的動作不純熟而無法順利發出語音,因為發出語音與神經系統協調發音器官的動作成熟度有關。
至於孩子的語言發展在什麼階段應有什麼程度,才算正常?耕莘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賴怡如表示,語言發展具有比較大的彈性,一般來說,一歲半還未出現有意義的語彙,兩歲仍不會用口語提出要求,就有發展遲緩的疑慮。為方便父母了解並觀察、紀錄,本文自「語言發展遲緩兒童語意發展檢核表」摘錄0?3歲部分內容。
不過,林麗英總督導則強調,父母應在乎的是,給孩子的刺激足夠與否,如果先前未給足夠刺激,他又怎麼具有該項能力呢?沈素戎理事長說,只要孩子應有的能力還未展現,父母就不厭其煩地教,直到能力出現為止。林麗英總督導說,聽覺理解力夠,但口語表達力稍慢,就等他迎頭趕上,若對感官刺激的反應、溝通行為和互動能力,以及認知理解能力都不符合實際年齡的話,就必須求助兒童心智科或語言治療師的專業協助了!

所有受訪者都一致表示,嬰幼兒的語言發展若少了豐富的語言刺激,是無法在具體的運用中學到語言;而語言刺激又必須存在生活中的各種活動,讓baby逐漸領會並掌握語言,更重要的是,還要在愉悅的情緒及充滿與人互動的願望下,而願意講話。

6 tips建立有利學習環境 

語言在自然而然的情境下學習,才有意義,但現今環境卻讓孩子的語言發展出現了阻力,想要孩子有良好語言發展的話,身為嬰幼兒的語言啟蒙師,父母可是要全力以赴! 

1.多和孩子說話產生互動,且有眼神接觸 

嬰兒時期,「聽」是一個重要的學習管道,多和他說話,增加其聽覺經驗,做為日後學習語言的基礎。語言因互動而有「對話」,林麗英總督導說,一來一往間,可讓孩子學習延緩等待、傾聽、理解並做出正確回應,然後再輪流,這是一種「對話形式的」良性循環。對話的同時,一定要有眼神的接觸,不僅是種禮貌,也可讓孩子專心,並從豐富的表情中分辨語意,學習在適當的時候說出合宜的話語。語言能力好的孩子,必然有個樂於說話的主要照顧者。 

2. 提供豐富的生活經驗 

生活經驗愈豐富,孩子的感官經驗愈豐富,認知、社會及情緒發展愈強,在語言的學習上,也更具優勢!除聽覺外,視覺、觸覺、嗅覺、味覺等經驗都是學習語言的「原料」,原料愈多,變化愈多,愈能快速掌握語言的使用訣竅!? 

3.多製造溝通的環境 

過分保護孩子,讓他身處「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環境,根本不需使用語言就能得到滿足,會阻礙語言能力的提升。受訪者皆提醒父母,要多製造需要使用語言的溝通環境,藉由多樣性的練習,提高使用語言的純熟度。引誘孩子多說話,需要父母的巧思,方法很多,生活中無處不是機會,最簡單的原則就是把孩子所需物品放在「看得到,拿不到」的地方,當他為了自身需求被滿足,必須要有所表達(或用手指,或用口說),父母可把握機會與他對話,使用語言的機會多,自然對能力增進有所助益!

 

4.做好學習的榜樣 

父母是孩子學習的對象,他從一言一行中學習說話的態度、語調、用與方式等,如果希望孩子說話得體,任何時刻都要注意自身表現!曹峰銘助理教授笑說,好的常學得比較慢,壞的則學很快,特別是罵人的話,父母若動輒出口成髒,很快就能從孩子口中聽到一樣的話。

 

沈素戎理事長提醒父母,與小嬰兒說話時,須將自己的說話速度放慢,或者將音拉長,好讓他聽清楚發音。曹峰銘助理教授說,口齒清晰會讓孩子的聲音敏感度較高,更易於學習並發出正確的聲音。

 

5.不要寄望以電視、DVD學語言 

林麗英總督導和曹峰銘助理教授強調,語言學習一定要有互動行為,且在各種情境當中學習,但單向的電視和DVD並無法提供足夠的互動,只能當做輔助工具。曹峰銘助理教授引用國外研究針指出,兩歲前經常看富有教育意義的DVD,對專注力和認知能力發展,比沒看的孩子表現來得差。賴怡如治療師以親身接觸個案為例,媽媽習慣讓孩子從小看電視「學習」,快兩歲時,突然發現喊他卻沒有回應,才驚覺出了問題而必須求助專業語言治療。

 

6.建立閱讀的習慣 

林麗英總督導表示,運用故事書的擬人化情節與豐富的圖片,可引起孩子的學習動機。曹峰銘助理教授說,閱讀的世界廣泛多元,字彙量多且變化度高,是很好的學習工具,透過親子共讀,有助語言能力的提升。Dr. Marlene Barron則強調,「如果你不喜歡閱讀,幼兒就不會喜歡閱讀」,因此,父母應以身作則,多帶著孩子看書,他才能建立閱讀習慣!

 

語言,是溝通的工具,看似簡單,但要展現語言智慧──能視不同場合說出合宜的話,卻是需要長時間的學習,特別是在嬰幼兒時期,片刻離不開父母的引導,因為在沒有語聲的環境中,絕不可能發展語言智慧。 

 

文╱李藹芬.諮詢╱台中縣聲暉協進會理事長沈素戎‧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總督導林麗英‧台大心理系助理教授曹峰銘‧耕莘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賴怡如(依姓名首字筆劃排列).攝影╱陳炳煌‧劉志揚.梳化╱李玉霜.演出╱bobo何家馨(1歲2個月大)‧mama林怡君‧bobo張博鈞(7個月大)‧mama張芳



熱門推薦

本文由 wwwmombabycomtw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