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低頭族手麻無力?當心是頸椎老化現象!

年屆中年的陳先生(化名),有天下車時,手裡拿的公事包突然掉落地面,他直覺反應俯身撿起時,渾身突然傳來觸電般的感受,全身麻痺倒臥在地,待送醫經過一番檢查後,才發現是頸椎關節退化症。

人到了中年,就得面臨頸椎關節退化嗎?高雄長庚神經外科教授暨外科部副部長王宏振醫師認為,以國人的保健素養來說,通常是到七十歲才會出現身體各機能退化現象,但隨著人們對科技產品如電腦、手機的依賴成癮度大幅提高,臨床上不乏有50~60歲的患者出現頸椎關節退化症,嚴重者必須透過積極手術,才能重獲新生。

低頭壓迫頸椎 日久病痛纏關節

長時間低頭,竟會對頸椎造成傷害?王宏振醫師進一步說明:「當我們直視向前時,頸椎保持直立狀態,對頸椎造成的壓力約為5公斤。低頭時,頭部向前傾約30度時,形成的壓力約為15公斤;前傾約60度時,則有25公斤重。」也就是說,當我們的頭越低,對頸椎造成的壓迫就會越重,長時間下來對頸椎造成莫大影響。

當身體因長期姿勢不當,造成脖子痠痛、手麻,甚至是無法使重力時,許多人第一個想法就是肩頸肌肉過度僵硬,或是不慎扭傷,輕忽頸椎關節所發出的退化警訊,錯過黃金治療期。要如何自我覺察?王宏振醫師表示,當這些症狀是急性、且在短時間內所發生的劇烈疼痛不適感,如果休息、吃藥搭配冰敷(不是熱敷喔!) 就能逐漸緩解的話,通常是因為過度勞動,或是不慎拉傷或扭傷肌腱,大部分只須要幾星期就能逐漸康復;但如果是長期出現輕緩的痠痛、僵硬、麻痺的感覺,反覆發作,時間可能長達幾個月至幾年時,就得提高警覺。

頸椎壓力參考圖:當我們的頭越低,對頸椎造成的壓迫就會越重,長時間下來對頸椎造成莫大影響。
頸椎壓力參考圖:當我們的頭越低,對頸椎造成的壓迫就會越重,長時間下來對頸椎造成莫大影響。

除此之外,臨床上對於頸椎關節退化症的典型症狀,有:

1.感覺異常:本來該感到舒適的微風,患者卻覺得是寒風刺骨般的刺痛感。

2.握物不穩:拿東西時,常會突然間無力,造成物體自手中滑落。

3.走路無力:走路不穩或是上下樓梯困難。

輕忽頸椎關節退化,將造成全身性的傷害,導致手腳痠痛無力。

頸椎關節環環相扣 退化症狀不可輕忽

人體的頸椎關節一共有七節,每一節之間都有軟骨組織──頸椎間盤,其內含彈性的髓核,因富有彈性,可作為頸部關節活動時的緩衝。肩負人體頸部活動緩衝重任的頸椎間盤,如在長時間不當姿勢使用、遭受外力撞擊,都可能造成病變;當頸椎關節處於發炎狀態時,可能會產生「骨刺」,擠壓神經引發疼痛。

不僅如此,頸椎間盤會伴隨長期使用而退化,失去彈性而影響脊柱的穩定,不僅容易產生骨刺,環繞在頸部關節周邊的韌帶開始鈣化,造成及椎神經孔狹窄化,進而壓迫神經,造成手部麻痛感,嚴重者還可能無法進行手部精細動作,如使用筷子夾菜等。

王宏振醫師提醒,由於頸椎關節環環相扣,相關退化病症也息息相關,出現頸椎關節病變時,往往也伴隨骨關節炎、頸椎狹窄等症狀,不僅影響日常生活,更可能輕忽疼痛警訊、不當尋求民俗療法減緩痠麻痛感,錯過黃金治療期,對身體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尋求專業醫師 積極治療恢復新生

由於每個人對身體的疼痛耐受度不同,頸椎關節退化症患者通常於出現不適症狀約數個月後就醫,但也有遭痠疼不適感糾纏數年後,才尋求專業醫師。王宏振醫師於門診間,更發現患者有愈來愈年輕化的趨勢,甚至有患者才三十出頭,就已面臨頸椎關節退化危機。

一般來說,臨床診斷頸椎關節退化症,醫師會做神經相關的身體理學檢查,再經由動態X光確認頸椎間盤狀態,並進一步安排神經傳導檢查,確認神經傳導是否受阻,如有必要,再進行核磁共振檢查。如初步檢查,並無壓迫脊髓或周邊神經,僅是肌肉無力或產生痠、疼、麻等現象時,醫師會採取較為保守的治療,如止痛藥物、復健或是補充維生素等,治療週期約為1~3個月。

若患者已有壓迫到脊髓、週邊神經等現象時,就必須進行積極的治療,也就是手術。王宏振醫師表示,隨著醫學進步,現今的頸椎關節手術安全性極高,一般手術過程會先清除骨頭關節周邊的骨刺以及增生組織後,置入俗稱「珠子」的人工支架或人工椎間盤,目的在於取代椎間盤,使頸部脊椎保持穩定狀態,減緩對頸椎神經的壓迫。

在過去,頸椎關節椎間盤受損無論單節或多節,皆採取「融合式墊片」,也就是將上下節病變的骨頭固定後,骨節將產生融合,進而達到穩定頸椎的效果;患者手術後須戴上硬式頸圈,以降低頸部活動,讓骨節重新生長密合,術後修護期往往長達3~6個月左右,且因部分骨節固定後,頸椎形同減少一個可活動的關節,不僅術後會使患者的頭頸部活動大幅受限,影響日常生活甚鉅,施術的鄰近骨節還會產生代償作用,增加負擔而埋下新的病變隱灶。

近年來,隨著活動式人工椎間盤問世,採用安全的醫療級材質、且尺寸周全,大部分患者都能適用;並且具有可旋轉活動的結構,置入受損的脊椎關節中,不僅取代椎間盤,更可助頸椎的神經孔減壓,減少上下鄰近關節的損害。

更重要的是,使用活動式人工椎間盤的患者術後僅需配戴軟式頸圈1-2周,可維持頸部正常活動機能,無論是頸椎旋轉、彎曲或伸展活動時的角度都能與術前相同。前面提到的患者陳先生,術後只須2星期左右的修復期,就能回到一般生活社交形態,從此告別頸椎時不時的疼痛不適,有重獲新生的感受。

針對施行頸椎手術的患者,王宏振醫師建議術後約三個月期間,仍應儘量保持頸部固定,避免劇烈運動,如球類運動,更應避免騎摩托車(需要帶重重的安全帽)。即便是游泳、瑜珈等輕度活動,也須至術後約6星期之後,會更為妥當。

高雄長庚神經外科教授暨外科部副部長王宏振醫師表示人體老化是必經之途,但若能培養良好的生活型態,將能延緩頸椎關節退化的速度。
高雄長庚神經外科教授暨外科部副部長王宏振醫師表示人體老化是必經之途,但若能培養良好的生活型態,將能延緩頸椎關節退化的速度。

簡單一動作 有助頸部關節維持正常

雖然人體老化,是生命必經之途,但若能培養良好的生活型態,將能延緩頸椎關節退化的速度。王宏振醫師分享一個保養頸椎關節的「貼壁」小運動,只要每天早晚各花十分鐘,頭、肩、背及腳貼緊牆壁,將有助於恢復肩頸肌肉僵硬、降低頸椎間盤壓力。

不僅於此,日常生活中須時時注意視線平視,必要時可以使用輔助設備,像是追劇時可使用輔助支架,將手機、平板架高,避免長期低頭;而對於習慣坐在床上觀看電視的老人家來說,也應避免長期觀看,避免頭部下意識向前傾,姿勢不正造成身體傷害。



熱門推薦

本文由 wwwtop1healthcom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