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及早準備.老化不焦慮_生活保健_文章專區 | 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字體 小中大
及早準備,老化不焦慮



文/吳佩芬

 

個案故事

50多歲的張教授有高度近視的困擾,他的左右兩眼陸續因為視網膜剝離而開刀矯治,但一眼手術失敗,視力反而急遽下降,只看得到些微的光影,因為健康因素,張教授提早退休。

 

60歲以後,張教授由於視力不好、心情長期持續不佳、心煩、易怒、失眠、體重減輕、人生乏味,之後加上記憶力衰退,他開始變得疑神疑鬼,老是懷疑太太有外遇,搞得全家雞犬不寧,女兒因而要求父親就醫。

 

家人幫張教授安排神經內科及精神科門診,在神經內科的檢查中,張教授確定沒有失智問題,腦血流也正常,是正常老化引起的記憶力衰退;之後張教授在精神科看診,確定他罹患了重鬱症合併嫉妒妄想症狀。

 

個案故事

65歲的陳先生這幾年聽力漸漸衰退,他原本對於社交活動就比較不熱絡,年紀越大,個性更是變得自閉而退縮。因為少接觸外界的訊息資源,即使家人、醫師勸說要裝置助聽器,他總是拒絕,因為陳先生覺得裝助聽器看來的樣貌非常奇怪,而且週遭的人都會知道他聽力不好。

 

隨著年紀增長,陳先生的腎功能也出了毛病,他以為腎功能和性能力有關;因為聽力不好,加上性功能變差,常常覺得太太或週遭親友老是在講他的壞話,甚至懷疑太太出軌,不時對太太毆打及語言暴力。

 

女兒成家後,看到父親老是質疑母親外遇,莫名毆打母親,她和家人決定帶父親到精神科就醫,期望治好父親的老年期妄想症合併憂鬱症狀。

 

--------------------------------------------------

 

老化是生命自然的事。目前大多數國家都以65歲以上來定義為老人。但是老化不等於老人,人體在65歲之前就一步一步地走向老化的旅程:

 

年過40歲之後,視力開始走下坡,因為支撐水晶體的小肌肉調節能力變差,看近的事物會特別吃力,黃斑部中心區域的敏感度也逐漸變得較不敏感而感覺光線變暗。

到了50歲,聽力慢慢老化,有時會聽不太清楚高頻的聲音,對於特定的字音會常常漏聽或是解讀緩慢;尤其是過去經常處在噪音環境下工作者,聽力老化的現象會更嚴重。

❸5060歲時,因為關節腔內的潤滑液分泌量減少、骨密度下降,面臨到肢體關節變得不靈活、不聽使喚、反應變慢的窘境,特別是年輕時過度使用或操練關節肌肉,關節會提早老化、退化。60歲後,因為平衡協調的相關神經老化,動作協調開始緩慢及容易跌倒。

❹55歲或60歲後,也經常開始察覺有記憶力衰退的困擾,這不一定是失智症,絕大部分都是正常的記憶力減退現象,尤其是比較緊張焦慮的人,在回想人名、事物名稱時,總是花費一段時間才會想起來。

 

多數人能接受慢慢老化的事實

 

彰基鹿東分院院長歐陽文貞表示,不論是視力、聽力、肌肉關節的平衡協調與記憶力等自然老化現象,絕大部分還是和大腦功能有關,這些小困擾,不用等到老年,中年開始就會慢慢浮現了;但是這和已經到達疾病狀態或身心障礙標準的重聽、跛行等症狀是不同的。而且,不管有沒有達到生病的老化困擾,還是已達身心障礙或生病,任何身體機能的退化都有可能會導致憂鬱症、焦慮、恐慌、失眠或妄想等精神上的問題。

 

大部分老人對於身體老化的問題,都還是可以接受。歐陽文貞指出,老化使得身體機能持續退化,日積月累,生活品質慢慢變差,比如走路、爬山速度變緩了,老花眼導致看近物有障礙,隨著年齡不斷增長,症狀慢慢變多、變嚴重,老人就會就醫來尋求減緩老化速度與減少不適感。

 

臨床上發現,若突然的身體急遽變化,比如因為過馬路走得慢而發生車禍,導致下肢癱瘓或是眼睛突然失明或聽力突然變差,對老人心理的衝擊,遠比身體機能逐漸老化的衝擊大得多。

 

及早治療,可延緩老化

 

對於前述的兩個案例,歐陽文貞說,張教授知道高度近視會引發視網膜剝離,雖然早有心理準備,也接受了手術,但對自身的視力問題還是很難接受,因而引發重鬱症合併妄想症狀;不過,也因為已有心理準備,且很快地接受精神科治療,重鬱症及妄想症狀就改善許多。

 

相反地,住在偏鄉地區的陳先生,太太、子女們不太了解老化對於老人心理的影響力,拖了一段時日才就醫,他的妄想症狀與憂鬱症狀也比較嚴重,治療上也會困難得多。

 

由於老人(配偶)幫忙老人,比子女幫忙老人(父母)的困難度還要高,且體力與心力的負擔也較重,所以,為人子女者要及早幫忙,但多數中年人、年輕人不見得了解老人心情變化及想法,老人問題很容易被輕忽掉,就如同前面陳先生的案例一般。

 

50歲前準備老年生活

 

歐陽文貞有一位年近80歲的女病患,她的獨子喜歡爬山、露營等戶外活動,老媽媽也想跟著兒子一起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但是,自從另一半過世後,她的記憶力退化,注意力比較不集中,走路又慢,曾因此而不小心發生車禍,老媽媽很怕被獨子嫌棄,內心很糾結。

 

後來,體貼的兒子找了老媽媽一群有相同宗教信仰的老朋友,一起拄著拐杖爬山、露營,互相打氣。在爬山路時,先開車將這群銀髮族接送到接近終點的安全路段,再下車行走,而年輕人則是從起點爬到終點,這種依照「每個人的年齡、體能狀況來設計行程」的方式,減少了老年人的焦慮與憂鬱。

 

歐陽文貞建議,50歲前後就開始準備老年生活,培養一群可以一起到老的好友,如此不但減少憂鬱的發生機會,樂活生活也可以減緩老化的速度。許多同齡朋友一起陪伴老化,有人際互動的鼓勵,也會比較容易面對老化的事實。其次,人老了,難免要面對生死關頭,當另一半往生,只要親友團能給予適當的溫暖,老人比較不憂鬱。

 

要時常提醒自己,正面思考十分重要,才不會把親友的幫助力量太早消耗光;如果年輕或中年時,動不動就無病呻吟,不斷耗費親友的關心及關注,時間久了,次數多了,親友就疲乏了,等到老年期需要幫忙時,親友團可能早已經力不從心了,無法伸出援手。

 

兒女適度關心,提升年邁父母安全感

 

歐陽文貞提醒子女們,應善盡晚輩的責任,多花一些時間關心父母,讓父母有較高的安全感:

子女們應以關心而自然的態度,提醒、帶著父母進行健康檢查。

當子女們看到父母拿著放大鏡看東西,或老是大聲說話、也聽不清楚,不要直接當面點破,如此,父母可能會擔心自己的健康問題造成子女負擔而變得更加畏縮。建議以帶父母例行健康檢查的名義,進行聽力或視力檢查,來了解他們身體退化的狀況。

長輩身體不適,最好由子女們陪同父母就醫。

在台灣,規模較大的醫院,往往是建築物很大、動線設計很複雜,老人因為記憶力老化,會記不清楚而容易迷路,若是有子女的陪同,老人有安全感,子女也會比較清楚父母的健康狀態,有更多的機會和醫療人員充分溝通。

若是子女們無法陪同就醫,可請父母熟悉的村里志工幫忙。

在現代社會,年輕人忙著工作,無暇就近照顧父母,這時,可以委託熱心的村里志工介入幫忙,社區關懷、訪查,在長期照護的範疇中是很重要的一環。

 

常見老人需要的3種輔具

 

歐陽文貞表示,身體老化或失能(即已達身心障礙),通常需要輔具的幫忙,常見因為老化而需要使用的輔具有以下幾種:

老花眼鏡(接受度高)

配老花眼鏡的費用不高,而且能自己挑選喜愛的鏡框,戴上眼鏡也可以遮住眼週的皺紋,還可以直接掛在脖子上當眼鏡鍊,美觀又方便,也可以用久,多數老人接受度高,比較不會排斥配戴老花眼鏡。

助行器、拐杖(多數老人可接受)

能夠自主行動,對身體活動及腦部思考的老化都有延緩的效果。老人為了能獨立自理生活,多數還是願意拄著拐杖,活動軀體,普遍上老人還是持有「能動就是幸福」的正面思考。助行器、拐杖的價錢不貴,多數老人都可以接受。

助聽器(接受度低)

助聽器的價格落差大,幾萬元到幾10萬元都有,老人在選用上會比較謹慎。助聽器要定期充電,在調頻時又很吵,戴上助聽器也沒有美觀可言,常讓人卻步。

 

5種症狀,一定要就醫

 

當老人無法接受生理自然老化的現象,拒絕使用老花眼、助行器、助聽器,多數的情況下,可能不只是「不服老」的心態而已,還有潛藏在行為表現下的情緒異常困擾。

 

不過,只要親友團能給予良善的照護,老人可以維持自有的尊嚴而自我地生活著,不見得要掛身心科或精神科門診,但有下述5種症狀,一定要就醫。

 

出現體重減輕、短時間內變瘦、失眠、易怒、拒絕出門、退縮、性格改變等明顯憂鬱症狀時。

過度頻繁地到醫院就醫。

病人主述原有的病情加劇。(但實際上的狀況可能是,該科主治醫師診斷後,認為病情控制穩定,沒有身體疾病。)

老是抱怨身體的許多部位疼痛,卻找不出原因。

經常過度緊張、焦慮或恐慌發作,合併血壓過高、呼吸困難或心跳快,幾乎昏倒,須送急診室就醫。

 

經常走訪老人心理世界的歐陽文貞感嘆地說,年輕人往往無法感受到老年人老化的痛苦,甚至歧視或污名化老人;中老年人正確地面對身體老化與隨之而來的挫折感及壓力,是中年精神健康教育不可忽略的一個議題。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408期】



熱門推薦

本文由 wwwttvccomtw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