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陽山縱論歐亞》斯洛伐克丶斯洛文尼亞與斯拉弗尼亞 - umedia 優傳媒

 

作者/周陽山(金門大學兼任教授,曾任立法委員、監察委員、國大代表)

 

1989年東歐變天丶緊接著,1991年蘇聯解體!自此之後,原來以蘇聯為首的東歐集團,很快的經歷了流血衝突丶民族傾軋與和平分手等不同的歷程,分裂成27個新國家。

 

其中,蘇聯在解體之後出現了15個新國家丶南斯拉夫經歷了血腥內戰一分為七,而捷克斯洛伐克則是透過和談成功的一分為二。另外,東德則是併入德國,完成了國家統一。然而,在分裂中又出現了新的整合,東歐目前已有11國加入了歐盟,而排在後面等待加入的還有好幾國。

 

但是,在這片以斯拉夫人(Slavs)為主體的中東歐大地上,出現了三個過去少為人知的國家和地區,而且名字十分接近,那就是:「斯洛伐克」(Slovakia),「斯洛文尼亞」(Slovenia)和「斯拉弗尼亞」(Slavonia)。

 

1989年夏天,我第一次去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訪問,當時兩國尚未解體,仍然由共黨統治,經濟和社會秩序相當穩定,風景尤佳,人民也很和善。但不到一年之後,南斯拉夫就爆發了內戰,從此走向分裂!南國境內的「斯洛文尼亞」和「斯拉弗尼亞」兩地區,也都陷入戰火之中。

 

斯洛文尼亞在南斯拉夫的西北部,北鄰奧地利,西鄰義大利,東鄰克羅埃西亞(維基百科地圖)

其中,「斯洛文尼亞」的戰事比較短暫,一共只有10天;該國因受內戰傷害較輕,國民所得高居東歐各國之首,目前是歐盟的模範成員國,生活條件和自然環境十分良好。但「斯拉弗尼亞」卻很不幸,戰爭持續經年,死傷逾恆,迄今尙未恢復舊觀,而民族之間的仇恨也還沒能完全撫平。

 

至於「斯洛伐克」,則是在1993年與捷克和平分手。從維也納去該國的首都布拉提斯拉瓦(Bratislava),不過一小時的車程,物價相對低廉,生活條件很好,目前該國已逐漸融入歐盟體制之中。

 

捷克斯洛伐克在1969年以後成為聯邦國家,1993年以後,進一步分裂為捷克共和國與斯洛伐克共和國(維基百科地圖)

從這三個國家和地區的命名,可以明顯的看出「斯拉夫」(Slavs)的深刻印記。斯拉夫民族是僅次於日耳曼丶拉丁之後,歐洲的第三大民族,人口3億6千萬人。從公元六世紀初起,斯拉夫人在中東歐地區成長茁壯,逐漸形成三大分支。

 

第一支是「東斯拉夫人」,包括俄羅斯人(人口約1.4億)丶烏克蘭人(約5千萬)和白俄羅斯人(约1千萬),以及在喀爾巴阡山的少數民族盧森尼亞人(Rusyns,約10萬)。他們大多數信仰東正教,使用基利爾(Cyrillic)字母,過去都屬於蘇聯的一部分。

 

第二支是「西斯拉夫人」,包括波蘭人(約6千萬)丶捷克人(約1千萬)丶斯洛伐克人(約6百萬)。另外,還有波蘭境內的卡舒比人(Kashubs,約30萬)和德國境內的少數民族索布人(Sorbians,約6萬)。他們之中大多數人信仰天主教,使用拉丁(Latin)字母,另外還有少數的基督新教徒。

 

第三支是「南(部)斯拉夫人」,包括塞爾維亞人(約1千2百萬)丶保加利亞人(約1千萬)丶克羅埃西亞人(約9百萬)丶波士尼亞人(約3百萬)丶斯洛文尼亞人(約2百50萬人)丶馬其頓人(約2百萬)和蒙特內哥羅人(亦譯「黑山人」,約60萬),此一區域的情況比較複雜。

 

其中,塞爾維亞人丶保加利亞人丶馬其頓人與蒙特內哥羅人大多信仰東正教,使用基利爾字母;而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則信仰天主教,使用拉丁字母。另外,波士尼亞人信仰伊斯蘭教,主要使用拉丁字母,但也有使用基利爾字母的。

 

在上述各民族中,塞爾維亞丶克羅埃西亞丶波士尼亞三族的語言基本上相通;斯洛文尼亞語的差異較大,而馬其頓語則比較接近保加利亞語。由於歷史背景丶宗教信仰與帝國傳統等因素的影響,保加利亞人丶塞爾維亞人和馬其頓人比較親近俄羅斯,斯洛文尼亞人和克羅埃西亞人傾向德國丶奧地利,至於波士尼亞人則受到土耳其的深遠影響。

 

1991年,南斯拉夫內戰爆發,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埃西亞共和國宣佈獨立,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兩大族群爆發激戰。塞族人得到南斯拉夫軍隊的支持,在克羅埃西亞及波士尼亞境內分別成立了自治的「塞族共和國」,與尋求獨立的克羅埃西亞軍隊激戰。而塞族的主要據點,就在克國東北角,匈牙利邊境的南方丶波士尼亞共和國北方的「斯拉弗尼亞」,該區的土地面積12500平方公里,人口約80萬。

 

克羅埃西亞在斯洛文尼亞的東邊國土形狀有如馬蹄鐵,斯拉弗尼亞在該國東北角,東鄰塞爾維亞,北鄰匈牙利,南鄰波士尼亞-赫塞哥維那。(維基百科地圖)

「斯拉弗尼亞」很快的就成為族群殺戮的戰場,這是由於一項特殊的歷史背景。

 

16世紀初,此地被土耳其奧圖曼帝國佔領,信仰天主教的克羅埃西亞人四處逃散,而待遇較佳的東正教徒卻留了下來。1690年,塞爾維亞人在南部的科索沃與土耳其人交戰失敗後,也陸續遷徙到此地,從此定居下來,因此,塞族在此生活已經有好幾百年的歷史。

 

1699年,奧圖曼帝國在與教皇主導的「神聖同盟」(Holy League,成員包含教皇國、哈布斯堡王朝、波蘭-立陶宛聯邦丶威尼斯共和國及俄羅斯)戰爭失敗之後,將此地割讓給哈布斯堡王朝,成立了「斯拉弗尼亞王國」,一直到1868年王國才告終結。

 

自此之後,許多日耳曼人丶匈牙利人丶斯洛伐克人丶猶太人和烏克蘭人陸續遷入此地,成為歐洲民族最多元化的區域之一,包括天主教徒丶東正教徒、猶太教徒紛紛遷入,正是由於此一複雜的民族構成和宗教背景,使「斯拉弗尼亞」成為1990年代南斯拉夫內戰中受傷最重的區域之一。在東部,塞族聚居區人口有20萬,土地面積2600平方公里,不但擁有自己的政府丶武力丶貨幣和國旗,並且負隅力抗!一直到1998年以後,才經由談判,復歸克羅埃西亞共和國統治。

 

但是,儘管戰爭早已結束了,塞族與克族之間的仇恨,卻難以化解。迄今,在偏遠地方,仍留有當年戰爭留下的佈雷區,相當危險。去參訪當地時,必須特別謹慎。這正是南斯拉夫分裂的後遣症。    

 

作者/周陽山(金門大學兼任教授,曾任立法委員、監察委員、國大代表)

 

1989年東歐變天丶緊接著,1991年蘇聯解體!自此之後,原來以蘇聯為首的東歐集團,很快的經歷了流血衝突丶民族傾軋與和平分手等不同的歷程,分裂成27個新國家。

 

其中,蘇聯在解體之後出現了15個新國家丶南斯拉夫經歷了血腥內戰一分為七,而捷克斯洛伐克則是透過和談成功的一分為二。另外,東德則是併入德國,完成了國家統一。然而,在分裂中又出現了新的整合,東歐目前已有11國加入了歐盟,而排在後面等待加入的還有好幾國。

 

但是,在這片以斯拉夫人(Slavs)為主體的中東歐大地上,出現了三個過去少為人知的國家和地區,而且名字十分接近,那就是:「斯洛伐克」(Slovakia),「斯洛文尼亞」(Slovenia)和「斯拉弗尼亞」(Slavonia)。

 

1989年夏天,我第一次去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訪問,當時兩國尚未解體,仍然由共黨統治,經濟和社會秩序相當穩定,風景尤佳,人民也很和善。但不到一年之後,南斯拉夫就爆發了內戰,從此走向分裂!南國境內的「斯洛文尼亞」和「斯拉弗尼亞」兩地區,也都陷入戰火之中。

 

斯洛文尼亞在南斯拉夫的西北部,北鄰奧地利,西鄰義大利,東鄰克羅埃西亞(維基百科地圖)

其中,「斯洛文尼亞」的戰事比較短暫,一共只有10天;該國因受內戰傷害較輕,國民所得高居東歐各國之首,目前是歐盟的模範成員國,生活條件和自然環境十分良好。但「斯拉弗尼亞」卻很不幸,戰爭持續經年,死傷逾恆,迄今尙未恢復舊觀,而民族之間的仇恨也還沒能完全撫平。

 

至於「斯洛伐克」,則是在1993年與捷克和平分手。從維也納去該國的首都布拉提斯拉瓦(Bratislava),不過一小時的車程,物價相對低廉,生活條件很好,目前該國已逐漸融入歐盟體制之中。

 

捷克斯洛伐克在1969年以後成為聯邦國家,1993年以後,進一步分裂為捷克共和國與斯洛伐克共和國(維基百科地圖)

從這三個國家和地區的命名,可以明顯的看出「斯拉夫」(Slavs)的深刻印記。斯拉夫民族是僅次於日耳曼丶拉丁之後,歐洲的第三大民族,人口3億6千萬人。從公元六世紀初起,斯拉夫人在中東歐地區成長茁壯,逐漸形成三大分支。

 

第一支是「東斯拉夫人」,包括俄羅斯人(人口約1.4億)丶烏克蘭人(約5千萬)和白俄羅斯人(约1千萬),以及在喀爾巴阡山的少數民族盧森尼亞人(Rusyns,約10萬)。他們大多數信仰東正教,使用基利爾(Cyrillic)字母,過去都屬於蘇聯的一部分。

 

第二支是「西斯拉夫人」,包括波蘭人(約6千萬)丶捷克人(約1千萬)丶斯洛伐克人(約6百萬)。另外,還有波蘭境內的卡舒比人(Kashubs,約30萬)和德國境內的少數民族索布人(Sorbians,約6萬)。他們之中大多數人信仰天主教,使用拉丁(Latin)字母,另外還有少數的基督新教徒。

 

第三支是「南(部)斯拉夫人」,包括塞爾維亞人(約1千2百萬)丶保加利亞人(約1千萬)丶克羅埃西亞人(約9百萬)丶波士尼亞人(約3百萬)丶斯洛文尼亞人(約2百50萬人)丶馬其頓人(約2百萬)和蒙特內哥羅人(亦譯「黑山人」,約60萬),此一區域的情況比較複雜。

 

其中,塞爾維亞人丶保加利亞人丶馬其頓人與蒙特內哥羅人大多信仰東正教,使用基利爾字母;而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則信仰天主教,使用拉丁字母。另外,波士尼亞人信仰伊斯蘭教,主要使用拉丁字母,但也有使用基利爾字母的。

 

在上述各民族中,塞爾維亞丶克羅埃西亞丶波士尼亞三族的語言基本上相通;斯洛文尼亞語的差異較大,而馬其頓語則比較接近保加利亞語。由於歷史背景丶宗教信仰與帝國傳統等因素的影響,保加利亞人丶塞爾維亞人和馬其頓人比較親近俄羅斯,斯洛文尼亞人和克羅埃西亞人傾向德國丶奧地利,至於波士尼亞人則受到土耳其的深遠影響。

 

1991年,南斯拉夫內戰爆發,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埃西亞共和國宣佈獨立,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兩大族群爆發激戰。塞族人得到南斯拉夫軍隊的支持,在克羅埃西亞及波士尼亞境內分別成立了自治的「塞族共和國」,與尋求獨立的克羅埃西亞軍隊激戰。而塞族的主要據點,就在克國東北角,匈牙利邊境的南方丶波士尼亞共和國北方的「斯拉弗尼亞」,該區的土地面積12500平方公里,人口約80萬。

 

克羅埃西亞在斯洛文尼亞的東邊國土形狀有如馬蹄鐵,斯拉弗尼亞在該國東北角,東鄰塞爾維亞,北鄰匈牙利,南鄰波士尼亞-赫塞哥維那。(維基百科地圖)

「斯拉弗尼亞」很快的就成為族群殺戮的戰場,這是由於一項特殊的歷史背景。

 

16世紀初,此地被土耳其奧圖曼帝國佔領,信仰天主教的克羅埃西亞人四處逃散,而待遇較佳的東正教徒卻留了下來。1690年,塞爾維亞人在南部的科索沃與土耳其人交戰失敗後,也陸續遷徙到此地,從此定居下來,因此,塞族在此生活已經有好幾百年的歷史。

 

1699年,奧圖曼帝國在與教皇主導的「神聖同盟」(Holy League,成員包含教皇國、哈布斯堡王朝、波蘭-立陶宛聯邦丶威尼斯共和國及俄羅斯)戰爭失敗之後,將此地割讓給哈布斯堡王朝,成立了「斯拉弗尼亞王國」,一直到1868年王國才告終結。

 

自此之後,許多日耳曼人丶匈牙利人丶斯洛伐克人丶猶太人和烏克蘭人陸續遷入此地,成為歐洲民族最多元化的區域之一,包括天主教徒丶東正教徒、猶太教徒紛紛遷入,正是由於此一複雜的民族構成和宗教背景,使「斯拉弗尼亞」成為1990年代南斯拉夫內戰中受傷最重的區域之一。在東部,塞族聚居區人口有20萬,土地面積2600平方公里,不但擁有自己的政府丶武力丶貨幣和國旗,並且負隅力抗!一直到1998年以後,才經由談判,復歸克羅埃西亞共和國統治。

 

但是,儘管戰爭早已結束了,塞族與克族之間的仇恨,卻難以化解。迄今,在偏遠地方,仍留有當年戰爭留下的佈雷區,相當危險。去參訪當地時,必須特別謹慎。這正是南斯拉夫分裂的後遣症。    



熱門推薦

本文由 wwwumediaworld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