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孩子不和別人玩,只因家長的無心之過……

導讀:孩子出現問題了,你要讀;孩子沒出現問題,你更應該讀!

Kelly原創227篇分享

A的家長:「我的孩子不和別的小朋友玩,會不會有什麼問題?」

B的家長:「我家的也是,和成人都可以玩,但就是不會和同學玩。」

C的家長:「沒事,孩子有個階段就是自己玩自己的。」

A和B看了眼C,稍稍舒了口氣。

C的家長說的沒錯,孩子確實有個階段是自己玩自己的。

2歲前的孩子就處於獨自遊戲階段,比方說一個孩子在摳泥巴,另一個孩子好奇過來看一會兒(有些看都不看)然後就撿樹葉去了,2歲后,寶寶逐漸從獨自遊戲階段過渡到集體遊戲階段。

「哦,原來是這樣啊!可我的孩子都快三歲半了,不和其他孩子玩,想要什麼都和我說,這是不是有問題啊?」家長B又困惑了。

孩子沒問題,家長有問題。

一、孩子長在家長羽翼下

小七和同學們放學后都在院子里玩,小七和一些小朋友把撿來的松果放在大石頭上開始各自做飯,B也想加入。「你和小朋友說『我們一起玩好嗎?』」家長引導。B沒有主動去說什麼,而是拉著家長的手縮到了家長身後。家長一看,馬上蹲下來對小七說:「你可不可以給B一個小松果?」小七一邊做飯一邊說:「不行,我需要它做飯。」「可是你有很多啊,給B一個沒什麼關係的。」「不行。」小七拒絕得很徹底。

B的家長不知道該怎麼辦了,怎樣才能撮合B和小朋友們玩呢?再看看B,對著家長一臉失望的樣子。

後來我要帶著小七回家了,小七在我的兜里發現兩個桔子,她高興地拿出一個就沖B的家長跑過去:「給你!」弄得B的家長一臉懵逼。

後來媽媽們之間開始討論:

「我本想撮合B和小七玩,為什麼小七會莫名其妙給我個桔子?」

「因為你的『撮合』讓小七把你當做了遊戲夥伴,所以才會把桔子給你而不給你的孩子。」

「我怎麼該怎麼做才能讓小七和我的孩子玩呢?」

「過好關鍵的過渡期:2-3歲。」(註:一般家長都適用)

在集體遊戲階段,寶寶的遊戲主要有三類,即「平行遊戲」(2-3歲),「模仿遊戲」(3-4歲)和「創造性遊戲」(5-6歲)。「平行遊戲」是寶寶剛過渡到集體遊戲時的一種常見遊戲方式。寶寶看上去是在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實際上卻是各玩各的,相互之間沒有交流和協作。

在這段時間要盡量讓寶寶同小朋友一起玩耍,並鼓勵他們與同伴交談和共同玩一個玩具或同一種遊戲,這樣寶寶才能逐漸擺脫依賴父母的習慣

從上面的案例中可以看到家長B的做法並沒有真正鼓勵到B與同伴玩耍,而是自己替她做了。到頭來孩子一直躺在「舒適區」里不肯出來,就學不到與同齡人交往的技巧。

怎樣才能有效地把孩子推出「舒適區」?

1、一個簡單又有力量的動作:把抱大腿的孩子推到自己前邊。這樣一來,用身體語言告訴他:這是你的事情,需要你去面對。

2、一句以孩子口氣說的話:「小七,你可以給我個松果嗎?我想和你一起玩。」家長站在孩子身後示範,再讓孩子說一遍。進一步明確責任屬於孩子自己。

3、進階版,等孩子們開始玩了,我們就可以站在一邊,如果孩子間出現了矛盾向家長求救時,很溫和但是很堅定地告訴他:「這是你們的事情,你們自己解決。」

4、重複重複再重複的明確責任主體:「你們自己解決。」說完千萬之後不要再補刀,比如「你先玩這個讓他先玩那個」等等,防止孩子重新依賴。

經過一個月的努力,B已經可以拋開家長主動和孩子對話,並且模仿同伴的遊戲,看來她已經走出「舒適區」,不再躲在家長的羽翼下了。

二、被家長趕走的孩子

院子被護欄圍城好幾個區域,青青一放學就衝進了入口那個區域,並且把護欄門關上了:「你們都不可以進來了!」小七看青青把門守得死死的便開始嘗試溝通:「我可以進來嗎?」「不可以!」青青很堅定。我看小七停在那有點不知道該怎麼做,於是就給她建議:「要不問問青青送給她個小東西可不可以進去,比如說小花朵什麼的?」小七一聽,馬上到路邊去撿:「我不想給她花朵,我想給她個樹皮。」

這邊小七在撿樹皮,這邊青青媽媽就開始對青青做思想工作:「青青,讓小七進來吧。」「這是大家的院子,誰都可以進來,你這樣是不對的。」雖然語氣很溫柔,但是青青的眼神更堅定了,死死地守住門。小七給她樹皮她不要,這時小七突然想出一個辦法:「我不從門進去了,我可以爬護欄進去。」說完就開始抓住護欄往上爬。青青媽媽還在勸說青青,這時候之間青青的眼神開始變得迷離,表情變得焦慮,在猶豫了幾秒之後她選擇打開護欄門,然後沖了出去,臉上帶著要哭出來的表情。

青青媽媽追了上去,青青在幾米遠處停了下來,抱著媽媽的腿過了一會兒才平靜下來,最後跑去玩別的了。而小七,則吭哧吭哧爬了一半發現沒人看守了,馬上下來進了門,然後把門一關:「誰都不可進來!」(這個遊戲看來孩子很喜歡玩嘛!)

我猜想青青媽媽極力勸阻青青打開門有兩個原因:1、認為這是指導孩子學會分享的方法,2、顧及對方家長(我)的感受。

但事實告訴我們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學會分享,而是選擇了放棄。為什麼會這樣呢?孩子的遊戲需要我們支持,這裡的支持不是「支持孩子妥協」,而是「支持孩子的立場」:「你先到你可以守住門,不過如果想讓大家和你一起玩,你可以怎麼做呢?」當孩子覺得「家長是站在我這邊的」,被尊重了才有可能按照我們提示的方向去思考,孩子有可能開始想辦法:「你們都要刷卡才能進來。」社交技巧就這樣學會了, 孩子們才能真正學會分享資源。

至於對方家長的感受,我承認很多時候確實有壓力。特別是當對方家長是不願意吃虧的人時,他們的表情和語氣會表現出「你的孩子怎麼辣么不懂事,欺負人,你這家長怎麼管的」。

我的方法是把注意力聚焦在問題解決上。當我們尊重孩子,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時,孩子和我們的共鳴才能開始,這時候我們再引導孩子為促進一起遊戲而想一些辦法時,孩子會更願意積極主動地配合「那就女孩先進來吧」「男孩等會兒,要用樹枝敲一下再進來。」

既然最終的結果是大家又一起玩了,所以對方家長想什麼已經不重要了。

但不是百分之百的時候孩子都願意配合,那就等其它孩子都離開玩別的的時候,再私下裡扶著孩子的肩膀看著孩子的眼睛說:「雖然是你先到,但是你不願意想辦法讓其他小朋友來玩,現在沒有小朋友和你一起玩了,還有意思嗎?」孩子體會到孤獨,自然就會做出改變,比如去主動邀請別的小朋友,或者加入其它孩子的遊戲。但這個過程一定要私下裡進行,要是當著其它家長的面說,雖然我們撿回了面子,但失掉的卻是孩子的自尊。

小結一下:

1、 要想讓孩子和別人一起玩,從2歲左右就要有意識引導;

2、 把孩子推到前面,打消他的依賴心理;

3、 做示範一定要用孩子的口吻來說,並讓自己的孩子重述一遍,明確責任主體;

4、 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孩子才能和我們共鳴,繼而接受我們的引導;

5、 把注意力聚焦在問題解決上,當孩子們玩在一起時,對方家長想什麼已經不重要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