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國人繞不過去的「房事「

前段時間流行一個說法,叫「丈母娘經濟」,意思是想娶人家閨女,必須先買房,房產證上必須寫女方名字,有的更要求只寫女方一個人名字。

這種現象,從一個側面凸顯了國人的一個特質:對於房產近乎圖騰般的崇拜。

沒有房子住,就想有一套房子住,有了小房子,就想住大房子,全世界概莫如是。

但對國人來說,使用和擁有卻是兩碼事。房子買下來,才叫有房子住,國人對擁有一套自有住房的渴望,從下面的數據可見一斑:

的家庭自有住房擁有率2005年為82%(起點就很高),到2008年為87.8%,到2010年底為89.3%,再到目前的89.68%。而美國、歐洲、日本等國,住房擁有率普遍在60%左右,這意味著在這些國家,另外40%的人群都採用租房的形式居住。

人基因中的買房情節

幾千年來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農耕社會體系,使人對土地和土地上的附屬物(房屋)有著異乎尋常的感情。土地意味著糧食,意味著一家人的飽暖,意味著家族的傳承(現在家族已經逐漸消亡,分散為無數小家庭,甚至分散在全球),也意味著子孫對財富的繼承,因此,國人一有錢就置地,土地成為財富的象徵和衡量標準,地少的叫小地主、地多的叫大地主,現在叫中產、富豪階層。

而在現在的土地國有體制下,房產依然是家庭配置資產的首選,有房產,意味著家庭的穩定,沒人趕你出去,即使拆遷,也有補償(也是致富的機會);而有一套好地段的房產,也意味著更高的社會地位,優越感會不經意的顯現出來。

「租不如買」的市場邏輯

據統計,目前的房屋租賃市場規模是1.1萬億,的房屋交易額大概是15萬億,房屋租賃只佔7%的比例。而美國的房屋租賃市場規模是5千億美金,佔美國整體的房屋交易規模的50%

從這個角度看,國內的租房群體是被市場忽略的群體。

被忽略的原因有二,一是租賃市場的收益期被拉長:與房產交易一次性收費相比,租賃市場的租金收入周期長,傭金低(回報率普遍只有一點幾),服務頻率高。

二是租房客戶中大部分是中低收入群體,租金承受能力低,且群租現象普遍,導致部分房東不願出租,而選擇出售。

而另一方面,租客隨時會被趕出去的不安定感,讓他們急迫的希望成為「有房一族」,每個租房的人,都是潛在的購房者。

「租房是消費,買房是投資。」

大部分租客在支付租金時都有一種失落感,錢不管付出去多少,這套房子也不屬於自己。於是,心中種下了買房的種子,這顆種子不斷萌芽壯大,直到有一天,揣著自己所有的積蓄、父母的積蓄,可能還有借來的別人的積蓄,走進售樓處的大門。

背後的深層次原因——社會福利體系和戶籍制度

從居住的角度,買和租沒什麼兩樣。買一套90平米的公寓,和租一套同樣戶型的公寓,生活享受是一樣的,反而租有時選擇餘地更大,比如換了工作地點,可以重新在附近租房,縮短路上時間,提高幸福感。

但為什麼還要買房呢,恐怕房產帶來的保障性和安全感才是重點。

歐美國家社會福利制度較為健全,教育、醫療體系發達,補貼較多。比如澳大利亞:符合條件的有孩子的家庭,每兩周可領取最高300澳幣的助養費;失業金每兩周330澳幣;生育津貼一次性2000澳幣;還有房租津貼、托兒津貼等福利。

而在國內,子女教育、留學、重大疾病的花費要佔到家庭收入的相當大一部分。而房產可以通過變現,成為重要的資金來源,賣出一套房產,就可以解決大部分問題。

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戶籍制度,戶口的屬地化管理,凍結了社會福利的同時,卻阻止不了人口的流動。人口從農村流向城市,從小城市流向大城市,這些流動人口中,部分留在了城市和大城市,但諸如子女入學、醫保、出國和開具相關證明都需要將戶口遷到所在城市。而這只是第一步,進而買房落戶、買學區房才是升級版。戶口本和房產證,是人的「硬通貨」。

人的購房行為承載著很多非居住的訴求,這種訴求不但體現在國內市場,而且有全球化的趨勢,留學和移民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而在其背後的,是國人對教育環境、生態環境和食品安全等一系列問題的擔憂和焦慮。

不管怎樣,人正在成為全世界的房東,這是一個事實。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