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海滄瑪瑙業:緣自海峽對岸的產業傳奇

20多年前,台商郭武昶來到大陸,打算在廈門投資建設瑪瑙加工廠。走出機場時,他攔下一輛計程車。彼時,郭武昶不會想到,這一攔,會讓一個不產瑪瑙原石的貧困村「無中生有」,成為「瑪瑙之都」。

這輛計程車的司機,是海滄東孚街道東埔村的村民張武陽。在他的邀請之下,郭武昶來到村裡考察並選址建廠。當地瑪瑙產業亦由此發端,並高速發展。數據顯示,目前,東埔村進口瑪瑙原石佔全國的80%,手鐲等產品在國際市場的份額為90%,是國內最大的瑪瑙原石集散地與加工貿易基地。

如今,當地已擁有瑪瑙加工企業400多家,從業人員6000餘人,年產值超過12億元。然而,光鮮的數據背後,瑪瑙產業也受到諸多瓶頸制約。如何進一步轉型升級,成為最迫在眉睫的問題。

計程車「載」來的產業

東埔村地處廈門最西邊,由於交通不便,人均耕地又少,在上世紀80年代末是有名的貧困村。當年村裡的年輕人,有一技之長的開計程車,沒技術的只能當搬運工。

現在的廈門海滄瑪瑙協會會長張武陽,當時就是一名計程車司機。1992年4月的一天,他在機場附近拉到台商郭武昶。因人力成本高漲,郭武昶的瑪瑙加工廠業績日漸滑落。他此行的目的,就是為廠房選址,把工廠搬到大陸來。

當得知郭武昶想在廈門辦廠時,張武陽便推薦他到家鄉投資。「我們那邊人多地窮,只要有出路,大夥什麼苦都肯吃。」就這樣,郭武昶來到東埔村考察,不久后,從台灣運來加工設備,又從巴西、烏拉圭等國進口原石,工廠順利開張。

雖然人工費用降低了,但還是出現了收不抵支的情況。「原材料、加工設備都要靠外運,加工后還得運回台灣,銷售到歐、美、東南亞等地,運輸、通關、市場等成本大大增加,利潤越來越薄。」兩年多后,郭武昶決定關閉工廠。

當時,張武陽通過幾年接觸,對瑪瑙行業已相當熟悉。他找來了陳永委、張炳霖等人,籌資盤下了設備和廠房,創辦了廈門市磊鑫緣飾品有限公司。

如何盤活一個在台灣行家手中都難以為繼的企業?張武陽決定從兩方面入手。

一是設備。台灣設備價格高,維護保養也不方便。於是,他們與漳州龍海角美農機廠合作,針對工藝開發新設備,不僅價格便宜了三分之二,對原材料的利用率也更高。

二是銷路。張武陽說,早期,他們用最笨的辦法走南闖北推銷,「提著幾麻袋瑪瑙找市場」。隨後,不斷參與投洽會、文博會等展會。

這兩步,讓瑪瑙加工廠起死回生。1995年底,接手工廠僅一年,張武陽等人就賺了20多萬元。在他們的帶動下,東埔村加入這個行當的人越來越多,規模像滾雪球一樣越做越大,當地瑪瑙產業也迎來了十多年的高速發展期。

「當時,東埔村各式加工廠有70多家,進口瑪瑙原石佔全國的80%。」廈門海滄瑪瑙協會秘書長張志民說,隨著原材料渠道拓展到南美洲、非洲等國外礦區,東埔村的集散能力不斷增強。每天都有瑪瑙原石從世界各地運來加工,然後被分揀發往全國各地。最高峰的時期,全國95%的瑪瑙手鐲、戒指,產地都是海滄。

調整「航向」

儘管勢頭良好,但瑪瑙產業發展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橫亘在從業者的心頭。

早期,東埔村瑪瑙加工、銷售模式較為粗放,產品以手鐲、戒指、串珠為主。這些產品基本上沒有合格證和精美的外包裝,轉手就被銷售商貼牌賺取高額利潤。此外,作為瑪瑙原材料的集散地,當地雖然有了名氣,但市場總有一天也會飽和。

事實上,已經有人看到了產業偏航的苗頭,張智輝就在其中。這個「85后」年輕人,對經營有獨到見解,是東埔村的瑪瑙「新一代」。19歲那年,張智輝從學校畢業,創立了廈門鈺中天珠寶實業有限公司。與傳統模式不同,他另闢蹊徑,把瑪瑙與漆線雕、油畫等相結合,定位不再是簡單的飾品,而是有厚度的文創產品。這一嘗試,讓瑪瑙產品被賦予了文化內涵,順利進軍高端市場。

張武陽同樣看出了產業發展方向不對。新世紀初,他就在部分個體戶和企業間發起成立了小型的行業分會,試圖引導產業轉型升級。但是當地瑪瑙企業和個體戶小而散亂,沒有自覺意識與能力,尤其在產業發展慣性的裹挾下,改變談何容易?

契機出現在2006年。當年春節發生了一件驚動業內的事——當地一批瑪瑙飾品在發往廣東的途中被交警攔下,由於這批產品沒有「廠名、廠址和聯繫方式」,被移交至當地工商部門后被認定為「三無」產品。很多從業者開始認識到,在家裡擺台機器就可以開工賺錢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一定要有法定的行業標準,在此基礎上才能轉型求變。

瑪瑙業者的呼聲,也引起了各級政府部門的重視。2008年5月,在省、市等各級政府的支持下,參照東埔村行業經驗制定的瑪瑙飾品福建地方標準得以實施,這也是國內第一份瑪瑙飾品的地方標準。

2012年,張武陽創辦的行業分會也在政府引導下升格為廈門海滄瑪瑙協會,至此結束了一盤散沙的狀態,產業由當初的簡單加工逐漸邁向精細化生產。「同樣一塊原石,被打磨成普通飾品和雕刻成精品,價格相差了幾十倍甚至幾百倍。」他說,一件數十萬元的瑪瑙藝術品,如今在東埔村並不少見。而當地的瑪瑙加工企業也從之前的70多家發展到400多家,從業人員6000餘人,年產值超過12億元。

再破「天花板」

海滄瑪瑙產業從無中生有到有中生新,再到適時轉型、抱團發展,名聲在外。然而,光鮮背後,多年賴以生存的「前店后廠」經營模式顯現出了它的局限性,人才配套、發展空間及品牌提升等諸多瓶頸嚴重製約著發展可能到達的新高度。

如何進一步轉型升級,是迫在眉睫的問題。對此,海滄瑪瑙行業的從業者們以差異化的思路,鉚力再次打破「天花板」。

廈門石語珠寶飾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楊京偉,是當年「前店后廠」經營模式的第一人。「海滄瑪瑙產業現在必須在品牌建設等方面下功夫。」他說,「前店后廠」的模式很難樹立品牌形象,而且到了一定的階段發展空間受限。

石語珠寶是最早打響品牌戰略的企業,也成為國內瑪瑙行業第一個註冊商標的企業。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蟄伏,楊京偉得到了市場的充分認可。公司創作的作品《飛黃騰達》,在拍賣活動中被買家以200萬元拍走。目前,已有10多家企業緊跟其後,擁有了自己的品牌。

除了品牌建設,楊京偉還把精力投進了資本市場。「現在,我們的瑪瑙產品已經從工藝品走向藝術品。」他透露,公司目前已在省內開了多家實體店,考慮面向全國擴展連鎖經營,並謀划發展瑪瑙總部經濟,爭取在「新三板」掛牌。

張登科是「東孚瑪瑙第一人」張武陽的兒子,大學畢業后開始介入父親的瑪瑙生意。在他眼裡,「瑪瑙一代」的經營手段比較單一,無法適應市場的變化。張登科認為,應該利用「互聯網+」思維,改造傳統的生產銷售模式。他的底氣來自業績,「在月銷售額的統計中,網店的業績佔了總業績的七八成,好的網店業績可以達到十多萬元,而實體店只有兩三萬元」。

同樣作為「瑪瑙二代」,陳永委的兒子陳勃超也把精力放在互聯網上,但側重點有所不同。他創立了廈門瑪瑙節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寄望依託網路,整合全國的瑪瑙交易信息和設計雕刻人才,注重雕工技藝的琢磨和產品附加值的挖掘,培育「大師經濟」。

「上周,海滄區政府有關領導來調研,建議組織策劃瑪瑙企業『走出去』,學習借鑒浙江等地區的做法,打造特色小鎮,探索瑪瑙產業轉型的出路。」張武陽說,大家都信心滿滿。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