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世界電影格局,十年巨變

看死君:今天為大家推薦的這篇文章,來自公眾號「小眾先鋒」的君偉;以我看來,在好萊塢陷入創作窠臼、歐洲人文電影瀕危的這十年,世界電影的格局著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最初意識到這種變化的便是以戛納、威尼斯和柏林為首的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

2006年前後,正值「羅馬尼亞新浪潮」風頭正勁之時,普優的《無醫可靠》、卡塔林·米圖雷斯庫的《愛在世界崩潰時》、波藍波宇的《布加勒斯特東12點8分》、蒙吉的《四月三周兩天》,相繼在戛納大熱。其後十年,亞非拉與歐洲小國成為小眾電影的先鋒,在歐洲三大電影節屢摘首獎,受到眾多影迷追捧。

▲《愛在世界崩潰時》《布加勒斯特東12點8分》《四月三周兩天》

作為十年間一個標誌性電影變化,亞非拉與歐洲小國電影烙印上鮮明的民族獨特審美、現實主義拍攝方式及濃厚的家國情懷,成為當下電影發展最具潛力的地方。

民 族 語 言

2006年到2016年,亞非拉與歐洲小國的最大貢獻是,它們開拓了電影視聽語言的疆域。2006年,「羅馬尼亞新浪潮」讓世界看到寫實主義美學的淋漓盡致,2010年泰國導演阿比察邦·韋拉斯哈古又讓大家看到神秘的東方電影語彙,2012年卡洛斯·雷加達斯《光之後》盡展拉美魔幻現實美學。這些影像根植於民族傳統與文化歷史,補足了好萊塢為全球觀眾灌輸的電影審美。

▲墨西哥《光之後》

十年間,泰國導演阿比察邦·韋拉斯哈走向巔峰。2006年,《戀愛症候群》讓西方觀眾如痴如醉地感受東方神韻,戀愛與疾病在阿比察邦手裡幻化出奇妙的化學效應。2010年,戛納將金棕櫚大獎頒給《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這是東南亞首次捧獲藝術電影至高獎。該片選擇一個將死之人的視角,遊走泰國歷史今朝,貫通泰國千年文化,「靈魂轉世」與「叢林秘境」盡顯東方哲思。

2015年,阿比察邦新作《幻夢墓園》回歸戛納,雖然入住一種關注單元,但其風聲與口碑甚至比主競賽影片更勝一籌。神靈下凡、與古今對話、遊玩叢林,繼續上演阿比察邦根植於泰國本土文化的東方神秘主義。

▲泰國《幻夢墓園》

2012年,墨西哥導演卡洛斯·雷加達斯憑藉《光之後》摘得戛納最佳導演獎,導演用鬼怪、夢境構築成潮濕氤氳的魔幻現實小鎮,上演對人類社群的終極思考。

智利神棍級導演亞歷桑德羅·佐杜洛夫斯基在2013年推出自傳式魔幻現實主義力作《舞蹈現實》,宗教、神話、家國歷史與個人成長融為一爐,虛實並置。2016年,佐杜洛夫斯基眾籌拍出姊妹篇《詩無盡頭》,魔幻現實中的自傳書寫在杜可風的攝影下讓人回味良久。

如今已經併入好萊塢體系的墨西哥三大導也將拉美魔幻現實主義帶到更廣闊的舞台,2006年德爾·托羅《潘神的迷宮》將西班牙的殘酷歷史包裹在一個妖怪叢生的童話之中,而2014年,伊納里多的《鳥人》模糊魔幻與現實,在虛實之間拷問著美國之夢。

▲智利《舞蹈現實》、《詩無盡頭》

現 實 主 義

與民族語言并行不悖的另一套電影美學,便是承自「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精神的現實主義影像訴求。迫於製作成本、特效技術,亞非拉與歐洲小國在電影工業不發達的情況下,經常選用非職業演員、實景拍攝、長鏡頭,描摹身邊人的生活與掙扎,表現本土的現實與問題。

▲羅馬尼亞《四月三周兩天》

這種傾向最為明顯的便是2006前後盛極一時的「羅馬尼亞新浪潮」。2007年,克里斯蒂安·蒙吉的《四月三周兩天》講述非法墮胎的故事,長鏡頭下克制地呈現女主遭遇。以十年為一個時間節點,在2015、2016年的當下,「羅馬尼亞新浪潮」猛將們再次以集體之姿登上世界電影舞台,波藍波宇的《寶藏》、蒙吉的《畢業會考》、克利斯提·普優的《雪山之家》,三部影片以更為關注當下的視角,拍出如今羅馬尼亞面對的種種問題。

▲羅馬尼亞《寶藏》、《畢業會考》、《雪山之家》

早在2013年,冰島影片《馬與人》就用樸素的攝影,拍出了冰島的美,也拍出了冰島人的WTF幽默,雖然賈樟柯推薦了這部片,但關注度並不大

2015年,戛納一種關注單元大獎頒給冰島影片《公羊》,冰島電影走向世界。在這一年,《公羊》、《處子之山》、《麻雀》三部冰島影片掀起了可能是如今最為年輕的新浪潮運動——「冰島電影新浪潮」。三部北歐極地電影展現了這一浪潮的特點:低成本製作、現實主義影像、基調清冷、人物固執、對白稀少。冰島電影的質感,與冰島的極地氣候息息相關。

▲冰島《公羊》、《處子之山》、《麻雀》

2006到2016年,拉美電影令人驚艷。巴西影片《精英部隊》摘得2008柏林金熊,緊接秘魯影片《傷心的奶水》再度擒熊,2015年,威尼斯首次將最高獎金獅獎頒給委內瑞拉影片《來自遠方》。近年更有戛納大熱的《蠻荒故事》(阿根廷)、威尼斯銀獅《犯罪家族》(阿根廷)、戛納最佳編劇獎的《慢性》(墨西哥)、柏林銀熊《神父俱樂部》(智利)、柏林銀熊《珍珠紐扣》(智利)。這些影片大部分走現實主義路線,講述拉美政治歷史與當前社會現實,在世界影壇頗受矚目。難怪威尼斯電影節主席阿爾伯托·巴巴拉麵對《來自遠方》爆冷的局面,說出這樣一番話,「從湧現電影人才這個角度來說,拉美是最有意思的地方之一」,證明了拉美電影巨大的潛力。

▲委內瑞拉《來自遠方》

現實主義傳統最具代表性之處,可以說是中東地區。這裡有著眾多的伊斯蘭國家,其中誕生了幾位重要的電影大師,比如阿巴斯。由上世紀九十年代「伊朗第二次新浪潮」延續下來的賈法·帕納西等人,在這十年間依舊生猛。2006年,賈法·帕納西為女性說話的《越位》在柏林斬獲銀熊,近十年之後,一部偷渡而來的《計程車》將2015年柏林電影節金熊大獎收入囊中,偽記錄風格呈現強烈現實主義傳統,車內狹小空間釋放伊朗社會百態。

▲伊朗《計程車》

在這十年內,伊朗電影出現了動畫片《我在伊朗長大》(2007),家庭歷史與國家動蕩相結合,在動畫的筆觸下描寫殘酷,出現了阿斯哈·法哈蒂摘得柏林金熊的《一次別離》(2011),講述一對夫婦因出國鬧離婚的故事,折射伊朗嚴酷的現實環境。2016年,阿斯哈·法哈蒂又一力作《推銷員》亮相戛納,摘得最佳編劇、最佳男演員兩項大獎。2016年7月5日,伊朗深受全世界影迷尊敬的電影大師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逝世,在無限痛惜之餘,也能看到大師的寶貴精神傳遞在無數伊朗電影人身上!雖然局限重重,但那個國家那些子民對電影的愛是發自肺腑的,他們仍在為電影這門藝術開疆擴土。

▲伊朗《一次別離》、《推銷員》

除了伊朗,土耳其也為世界貢獻了一位大師級導演——努里·比格·錫蘭。2006年,錫蘭《適合分手的季節》在戛納摘得一個獎項,但真正讓錫蘭進入主流視野的,則是2011年的《小亞細亞往事》,影片通過一起案件帶出安納托利亞高原上各色人等的個人生活與隱秘心思,摘得戛納評審團大獎。2014年,戛納迎來盛事,這是雅各布擔任電影節主席的最後一屆,諸多大導影片入主主競賽,錫蘭文學性與電影性兼顧的《冬眠》力壓群雄,奪得最高獎金棕櫚大獎,土耳其電影揚眉吐氣。

▲土耳其《冬眠》

中東地區另一個存在以色列,也在這十年間做出了不錯的成績,塞繆爾·毛茨的《黎巴嫩》(2009)表現了複雜的中東戰爭,捧獲威尼斯金獅獎。2013年,以色列一部血腥的黑色喜劇《大壞狼》,讓超級影迷昆汀·塔倫蒂諾推薦給了世界觀眾;2014年以色列影片《在她身邊》,講述姐姐與智障妹妹的故事,隱忍克制,真實露骨,賈樟柯看后在微博上力薦該片。

▲以色列《在她身旁》

家 國 寓 言

在現實主義創作這一塊,亞非拉與歐洲小國因其歷史原因和現實問題,包括外敵入侵、殖民壓迫、國內政治動蕩、經濟落後等原因,多數傾向在故事中融入自身家國寓言,描寫本民族遭受的壓迫和國家經歷的殘酷歷史。

2006年前後的「羅馬尼亞新浪潮」影片,幾乎都涉及獨裁者齊奧塞斯庫的統治,如卡塔林·米圖雷斯庫的《愛在世界崩潰時》,講述80年代末人民群眾對獨裁的不滿,再如柯內流·波藍波宇的《布加勒斯特東12點8分》,一檔電視直播節目,以獨特形式回溯革命歷程,諷刺荒誕力度讓人耳目一新。2015年戛納首映柯內流·波藍波宇的《寶藏》,2016年戛納首映蒙吉的《畢業會考》和普優的《雪山之家》,三部羅馬尼亞新作已經不再拘泥於歷史和過去,而是向當下的社會問題開火(雖然,很多問題都是歷史造成的)。

▲羅馬尼亞《畢業會考》

▲羅馬尼亞《寶藏》

這十年間,非洲電影也取得發展,不過因為電影工業太過落後,非洲電影人要依託歐洲資金進行創作。在2006年這個時間節點上,阿爾及利亞影片《光榮歲月》和查德影片《旱季》令歐洲矚目,前部作品講述二戰期間北非人在法國軍隊中的故事,五個男主角共享當年戛納影帝,後部作品用簡單的敘事語言講述了一個非洲地區復仇的故事,獲得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會大獎。近十年之後,茅利塔尼亞導演阿伯德拉馬納·希薩柯用詩意描摹苦難,帶來《群鳥之悲》(2014),展現茅利塔尼亞平民在聖戰分子的壓迫下的寂靜反抗。

▲茅利塔尼亞《群鳥之悲》

拉美,尤其智利,對家國苦難的呈現更為強烈。當年的皮諾切利獨裁統治對這個國家造成深深的傷害,許多平民因政治立場不同而失蹤,或被埋入沙漠,或被投入大海。2015年智利紀錄片大師帕特里克·古茲曼的《珍珠紐扣》,以水作喻,連接天文學、地理學、印第安人歷史和智利近代政治史,書序水的溫柔與殘酷,描寫智利的美好與黑暗。到了佐杜洛夫斯基手裡,智利政治風雲則變成魔幻現實自傳的背景,《舞蹈現實》、《詩無盡頭》中個體成長與家國動蕩渾然融為一體。

▲智利《珍珠紐扣》

2015年獲戛納導演雙周單元大獎的哥倫比亞影片《蛇之擁抱》,更是一首寫給南美大陸的一首黑白影像詩,原住民的生活方式、神話與記憶、歷史與苦難,在雙線歷史敘事下,瀰漫開一種迷夢般的況味。其間黑白影像中的驚人彩色一幕,雙眼開光,原住民與宇宙的連通用影像迷幻般傳遞開來。

▲哥倫比亞《蛇之擁抱》

在亞洲區域,伊朗電影對本國社會現狀的描摹自不再話下。中亞的哈薩克近年也出現一位重要導演——埃米爾·拜加津,2013年的《和諧課程》、2016年的《受傷的天使》,都在書寫哈薩克少年的故事,導演意欲打造一套「哈薩克少年三部曲」。

▲哈薩克《和諧課程》、《受傷的天使》

2006年還少為人知的菲律賓導演拉夫·達茲,在2016年二月份的柏林電影節上帶來一部長達485分鐘的《悲傷秘密的搖籃曲》,一曲菲律賓波瀾壯闊的黑白史詩,一部超長的民族宣言,最終斬獲銀熊獎;同年九月,這位菲律賓導演另一作品《離開的女人》殺入威尼斯電影節,4小時復仇史詩,力壓「近年威尼斯最強」庫斯圖裡卡、歐容、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維姆·文德斯、泰倫斯·馬力克等多位大師新作,爆冷斬獲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2015年委內瑞拉的《來自遠方》、2016年菲律賓的《離去的女人》,威尼斯電影節在推動第三世界民族電影發展的道路上,遠見卓識、功不可沒。

▲菲律賓《離去的女人》

結 語

新世紀以來這將近20年的時間裡,要說世界電影格局最大的變化,莫過於在主流歐洲藝術片與美國好萊塢商業片之外,那些以前影史很少觸及和書寫的國度,蓬勃生髮出驚人的電影力量。(篇幅有限,本文暫不展開電影部分,望再續。)

作者| 君偉;公號| 看電影看到死

首發| 小眾先鋒,轉載請註明

Watch Movies Till The Last Breath

鯨魚放映室麥田電影院看圖猜電影

有一張劇照有一個影人有一句台詞有一段原聲

死在電影院 是影迷們最大的夢想

死在片場 是導演們最美的絕唱

Dying in the Cinema is the biggest dream for moviegoers,

As dying in the set for directors is the most beautiful wish.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