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華料理被島國偷天換日!被迫流浪海外卻失了本真中國味

「食之道,工匠心,專於味,思及身,凡人事必損精力,豁達,平和,不爭也,味道二字,不可拆分……」這是電影《中華料理師》里的一段台詞。且不說電影品質如何,這段文字卻著實道出了我大中華民族絢麗的飲食文化之精髓。要論這吃的學問,我泱泱華夏稱第二,恐怕沒人再稱第一。

倘若要列舉我大天朝在世界人民心中最具影響力的事物,除了武術、京戲,瓷器和乒乓球外。相信很多人也願意投「中華料理」一票。但是這源自的美味,卻在島國被偷天換日的發揚光大,口味離經叛道的太過離譜,我們川魯粵蘇、閩浙湘徽,八大菜系各有千秋,在日本卻統一成了「倭國味」。以至於一提到「中華料理」很多人就會不由自主的想到日本的大街小巷。

中華料理為何被迫流浪海外?

那麼,被先飲老婦的灶膛火種點燃的,中華民族自原始農業以來一萬年之久的飲食文明是如何到了島國,又成為日本料理一個分支的呢?

我比較傾向從歷史的角度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知道現代日本料理的主要結構是(和食-西方-中華),該結構起源於1920年代,在當時,和食代表日本傳統,西方代表被接納可食用的民族象徵,中華料理則代表日本在亞洲的擴張。所以當時日本瘋狂的將別國之物據為己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要證明自己的強大。

中華料理之所以會傳入日本還得從「閉關鎖國」說起。說起來「閉關鎖國」並不是清朝的專利,在江戶時期的日本也執行嚴格的鎖國政策。只有很少的西方人能進入活動,但是在清朝-英國鴉片戰爭之後,清朝的失敗直接動搖了日本的鎖國政策,1860年後,日本開始允許大量的西方人進入本國港口進行貿易。當時的一部分人(工人,買辦,翻譯,傭人)作為最廉價的勞工也就被西方人帶取了日本。這些人在西方人的庇護下開始在日本工作生活。所以當時的日本有很多的人居住區(多是商業租借區,因為當時日本不提供人的合法居留權。)味道從此也就真正飄到了島國的土地上。

島國偷天換日,讓中華料理失了精氣神

隨著華人數量的增多,(當然,本人還是執拗的認為是島國人民覺得菜比他們的本國菜更美味 )中華料理也就開始在日本有了一席之地。

據記載,1880年代,東京有三家中華料理店,都是非常高級的料理店,專供上流社會消費。但是到了1920-30年,中華料理店從早起的面向貴族開始轉為大眾餐廳,西方學者認為中華料理的平民化時期與日本帝國主義擴張論主導公共領域的時期一致,而中華料理在一段時期內被稱為「支那料理」。但是我身邊沒有資料可以確定支那料理是什麼時候改叫中華料理的。但對日本而言,中華料理只是「源於中華的料理」,之後跟中華就沒什麼關係了,日本就這麼自然而然的偷天換日將中華料理納為日本飲食結構中的一個分支。

但是他們忘記了這些料理卻依然是源自中華文化,並且代表著一種民族的信仰。所以一旦沒了根正苗紅中華文化的支撐,島國的中華料理也就失了精氣神。

重塑中華料理文化,傳承本真美味

隨著在世界影響力的日益擴大,中餐也在世界各地遍地開花,但是你會發現一個怪現象:只要出了,大部分時候吃到的中餐都不正宗。這主要是因為的很多料理傳到國外,被當地的飲食習慣所改革,已經不再是原汁原味的「中華料理」了。

應該說原汁原味的中華料理是博大精深的,我們不經講究技術的精湛而且講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而且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但這樣的中華料理在國際上始終缺乏宣揚的平台,很多中華料理手藝瀕臨失傳。所以,為了重塑中華料理文化,留住本真的味道,進而讓傳統的飲食文化薪火相傳。作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去捍衛或者做點什麼。

前不僅聽朋友說起山東的一位企業老總,突然出人意料的投資去做面。很多人嘲笑他,放著大好的實業不幹,非要去做什麼「食麵族」。但有趣的聽完他的回答后,那些人也先後成了「食麵族」。

他說:「我投資的不是面,我投資的是情懷,是文化,是民族自豪,我的面是去偽存真的中華料理,是天下獨一份有腔有調,名族情的面!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