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71期(駢拇4)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 由上海市儒學研究會理事,上海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郭美華,美術學院副教授蘭宇冬先生共同主持,聯合各大高校莊子研究者共同會講,每周定期舉行。愛國學i-guoxue公眾號次日刊發。歡迎大家關注轉發。

主講:蘭宇冬、陳志偉、郭美華

主題:《莊子·駢拇

原 文

夫小惑易方①,大惑易性。何以知其然邪?有虞氏招仁義以撓天下②也,天下莫不奔命於仁義,是非以仁義易其性與?故嘗試論之,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聖人則以身殉天下。故此數子者,事業不同,名聲異號,其於傷性以身為殉,一也。臧③與榖④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問臧奚事,則挾筴⑤讀書;問榖奚事,則博塞⑥以遊。二人者,事業不同,其於亡羊均也。伯夷死名於首陽⑦之下,盜跖⑧死利於東陵⑨之上,二人者,所死不同,其於殘生傷性均也。奚必伯夷之是而盜跖之非乎!天下盡殉也,彼其所殉仁義也,則俗謂之君子;其所殉貨財也,則俗謂之小人。其殉一也,則有君子焉,有小人焉;若其殘生損性,則盜跖亦伯夷已,又惡取君子小人於其間哉!

郭美華老師:

人本然地處於自身真實之中,如此真實奠基於道-德之間自然而暢然的往複交通。流俗偽道學宣揚的仁義是道-德之間自然聯結的阻礙物,它中斷了每一物之在其自身的自在展開,強加一個某些特定個體虛構的「應然」之途。每一物的存在及其展開,其本質性的道路即是道-德之間自然而暢然的往來交通;作為被虛構的仁義教條,遏斷每一物之本己的道路,給出一條扭曲而異己虛設之路。由此而言,對於仁義的標榜與宣揚,淺而小則迷惑每一個體人生的路向;深而大則迷惑每一個體自身的真性。

因為,仁義作為「應然」要求,以有虞氏(舜)為表徵,有三個基本的特點,標明仁義是對於人的本己道路的遮蔽乃至於對於人之本己真性的淆亂、戕害:其一,舜一己的特殊生存之路,被視為所有人之應然的生存之道,其他個體用理智之光來關注舜之所以為舜,而遺忘了其自身之為自身,只要以某些人(比如杜撰的聖人)的特殊之見誇大為普遍之物,就必然有對天下萬物自性的遮蔽與侵奪;其二,那個作為特定個體的舜,不管其個人的事實之行在仁義上具有何種真實性,但他之所以能「普遍地以仁義強天下之所有人」,是因為其特殊的社會地位,即擁有最高權力的帝王,他假權力之手以宣揚所謂仁義,天下之人就因其「權力之命」的疲於奔命,根本就無法回到自身;其三,每一物之存在的真實,只能源自其自身本己自然的綻放,至上權力與普遍之物的「沆瀣」,將本己自然而真實的綻放可能連根拔除了。因此,流俗偽道學所宣揚的仁義,給出了一條脫離天下人本己綻放的路徑,為每個人、天下人給出了一個他們自身之外的「心」以做主宰,一個他們自身之外的「普遍道路」以作引導——即「以仁義扭曲人性」,這除了增加天下之惑,增加韌性之亂之外,別無他是。

權力與偽道學之仁義的糾合沆瀣,有一個疊加累進的為惡效果。舜之把持權柄,宣揚仁義以淆亂天下、迷惑生存路徑、戕害人生本性,經過其後夏、商、周的長久衍化,從外在強加的迷惑、禍害,轉而為個體自身內在的順從——外在強加的戕害,轉為內在自我強加的戕害。仁義作為偽道德與權力的毒性浸淫日久,人性長久喪其真,人生恆久喪其途,其具體表現就在於時間性歷久之害,轉為空間性上普遍的毒害瀰漫,即「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天下整體及其萬物,都以自身之外的虛構物來取代、遮蔽了自身內在的真性。

由於如此「以物易性」,流俗的本質就是其以無本質和偽本質為本質——流俗已然喪失了本質,卻偽造出一個虛假的本質,並由此虛假本質對人加以「存在等級」的劃分,即分為小人、君子(士)、大夫(賢人)和聖人(帝王)。流俗以為聖人以天下為懷,大夫以家國為憂,士以名譽為念,這些都「高於」一般百姓之以物利為求。這個「高於」是一個杜撰的、虛假的「應然」。實質上,聖人、大夫與君子以這個虛構的「應然」(仁義)與權力沆瀣,掩蓋他們對於天下之利的攫取,美化他們對天下百姓的魚肉、收割。聖人、大夫及士根本不能有真誠的「仁義」之行,因為他們所宣揚的「仁義」本身就是虛假的。虛假的仁義作為迷幻劑,實際上不單單迷幻了被他們收割的天下百姓,也反過來迷幻了他們自身。從他們一開始就喪失的那個真正的自然真實之本質而言,帝王以生命追逐天下以至於死亡、大夫以生命追求家國以至於死亡、士以生命尋求名譽以至於死亡,與一般百姓以生命追求滿足生命的物利以至於死亡是完全本質一樣的——一般百姓求利以滿足生命需求,反而以物利作為目的,以生命作為手段,當其有形之生尚在,其無形之生早已死滅。表面上,流俗在聖人、大夫、士與小人之間做出所謂價值上的「區分」,給予不同價值意味的「名稱」;實際上,他們都一樣地喪失了自身的真正本質,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是「損害自身本性而以身死於身外之物」。

在流俗的價值區分中,讀書乃為善,賭博好利則為惡。這個區分是虛妄的,沒有意義的。正如一個好讀書之人,比如臧;一個好利賭博之人,比如榖。假若二人都放牧羊群,都丟失了羊群,二者雖有讀書與好利之異,但是就牧羊之人生而言,他們都是丟失了人生之本(丟失其羊)。讀書與好利賭博,作為表面的形式區別,當其從流俗偽道學虛構的仁義價值加以強化和突出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喪失了本質而後以無本質為本質(掩藏的是人類之喪失本質之後的以獸性為本質)。

伯夷身死於仁義,盜跖身死於貨財。流俗以伯夷為君子,以盜跖為小人。實際上,伯夷與盜跖,就如讀書丟羊的臧與好利賭博丟羊的榖一樣,他們的區別只是虛假的形式上的區別,實質上都是「喪真於偽」的舍己殉物(無論是貨財之力還是仁義之名)。

置身流俗偽道學「仁義世界」,所有人乃至每一個人都殘賊自身本真的生命,損害自己自然的真性。沒有真生命,沒有真性情,伯夷與盜跖都同樣如此,對二人進行虛妄的君子與小人之劃分究竟奠基於何處?

究極而言,仁義作為流俗的價值,根底上就是喪失本性與離棄本真之物。無根無本的流俗仁義,在歷史中蔓延長存,這無疑是人類存在的悲劇。而流俗及其偽道學「煞有介事」地以悲劇當做喜劇,以虛無當成真實,則是悲劇之最大者,是惡作劇——以惡作戲,以自己虛假遊戲的劇本當做天下及其萬物的生命內容。

附原文註解:

【註釋】

①小惑易方:「惑」,迷。「方」,四方。小迷則東西南北易位(林希逸說)。

②有虞氏招仁義以撓天下:「有」原作「自」。依嚴靈峰先生之說改。「有虞氏」之名屢見於《庄》書,舊說指舜。若作「虞氏」,則與全書例不合。

嚴靈峰先生說:「成《疏》:『虞氏,舜也。』按:《莊子》書中無有稱舜為『虞氏』者。〈應帝王〉篇:『有虞氏不及泰氏。』又:『有虞氏其猶藏仁以要人。』〈天地〉篇:『不及有虞氏乎?』又:『天下均治而有虞氏治之邪?』又:『而何計以有虞氏為?』又:『有虞氏之葯瘍也。』〈田子方〉篇:『有虞氏死生不入於心。』〈知北游〉篇:『有虞氏之宮。』俱稱『有虞氏』。此獨稱『虞氏』,與全書例不合。《列子·說符篇》:『虞氏者,梁之富人也。』此則別有所指。此『自』字當系『有』字之闕壞,並涉下文『自三代以下者』句而訛。因據全書例改『自』作『有』。又疑『自』下奪一『有』字,當作:『自有虞氏招仁義以撓天下也。』然〈在宥〉篇云:『昔者黃帝始以仁義攖人之心,堯、舜於是股無胈,脛無毛,以養天下之形;愁其五藏以為仁義。』則言『仁義』不自堯、舜始矣。」(《道家四子新編》,第596頁)

③臧:古時候北方的風俗,娶婢女的男僕叫「臧」。

陳德明說:「《方言》云:齊之北鄙,燕之北郊,凡民男而婿婢謂之『臧』。」

④谷:童僕。

陸德明說:「崔本作『』。云:孺子曰『』。」

⑤挾:即執卷(林希逸說)。

陸德明說:「『』字又作策。李云:竹簡也。古以寫書,長二尺四寸。」

⑥博塞:「簙簺」的省字,猶擲骰子。

林希逸說:「投瓊曰『博』,不投瓊曰『塞』。瓊猶今骰子也。」

⑦首陽:山名,在河東蒲坂縣(《釋文》)。

⑧盜跖(zhí):春秋時代的大盜。《雜篇》有〈盜跖〉篇,謂「柳下季之弟,名曰盜跖,盜跖從卒九千人」,恐是寓言。然跖之反叛為盜,或實有其人其事。《孟子·盡心篇》說:「孳孳為利者,跖之徒也。」《荀子·不苟篇》說:「盜跖吟口,名聲若日月,與舜禹俱傳而不息。」《呂氏春秋·當務篇》說:「跖……備說非六王五伯,以為堯有不慈之名,舜有不孝之行,禹有淫湎之意,湯武有放殺之事,五伯有暴亂之謀,世皆譽之,人皆諱之,惑也。故死而操金椎以葬曰:『下見六王五伯,將敲其頭矣。』」

⑨東陵:陵名,濟南境內。

【今譯】

小的迷惑會錯亂方向,大的迷惑會錯亂本性。怎樣知道是這樣呢?虞舜標榜仁義來撓擾天下,天下沒有不奔命於仁義,這不是用仁義來錯亂本性嗎?現在試作申論:自三代以後,天下沒有不用外物來錯亂本性的。小人犧牲自己來求利,士人犧牲自己來求名,大夫犧牲自己來為家,聖人則犧牲自己來為天下。這幾種人,事業不同,名號各異,但是傷害本性、犧牲自己,卻是一樣。男僕和童僕兩個人一同去放羊,把羊全丟了。問男僕在做什麼?他卻手執竹簡讀書;問童僕在做什麼?他卻擲骰子遊玩。這兩個人所做的事不同,卻同樣地丟失了羊。伯夷為了名,死於首陽山下;盜跖為了利,死於東陵山上,這兩個人所死的原由不同,卻同樣地殘生傷性。何必認定伯夷是對而盜跖是錯呢!天下人盡都在犧牲呀!有的為仁義而犧牲,而世俗卻稱他為君子;有的為貨財而犧牲,而世俗卻稱他為小人。他們同樣地在犧牲,而有的是君子,有的是小人;若就殘生傷性看來,則盜跖也和伯夷一樣,又何從分別君子小人呢?

郭象《莊子注》:

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

〔注〕夫東西易方,於體未虧;矜仁尚義,失其常然,以之死地,乃大惑也。

〔疏〕夫指南為北,其迷尚小;滯跡喪真,為惑更大。

何以知其然邪?

〔疏〕然,如是也。此即假設疑問以出後文。

自虞氏招仁義以撓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於仁義,

〔注〕夫與物無傷者,非為仁也,而仁跡形焉;令萬理皆當者,非為義也,而義功見焉;故當而無傷者,非仁義之招也。然而天下賓士棄我殉彼以失其常然。故亂心不由於丑而恆在美色,撓世不出於惡而恆由仁義,則仁義者,撓天下之具也。

〔疏〕虞氏,舜也。招,取也。撓,亂也。自唐堯以前,猶懷質樸;虞舜以後,淳風漸散,故以仁義聖跡,招慰蒼生,遂使宇宙黎元,荒迷奔走,喪於性命,逐於聖跡。

是非以仁義易其性與?

〔注〕雖虞氏無易之情,而天下之性固以易矣。

〔疏〕由是觀之,豈非用仁義聖跡撓亂天下,使天下蒼生,棄本逐末而改其天性耶?

故嘗試論之,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

〔注〕自三代以上,實有無為之跡。無為之跡,亦有為者之所尚也,尚之則失其自然之素。故雖聖人有不得已,或以盤夷之事易垂拱之性,而況悠悠者哉。

〔疏〕五帝以上,猶扇無為之風,三代以下,漸興有為之教。澆淳異世,步驟殊時,遂使舍己效人,易奪真性,徇物不反,不亦悲乎。注云或以盤夷之事易垂拱之性者,盤夷,猶創傷也。言夏禹以風櫛雨沐,手足胼胝,以此辛苦之事,易於無為之業,居上既而,下民亦然也。

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聖人則以身殉天下。

〔注〕夫鶉居而轂食,鳥行而無章者,何惜而不殉哉。故與世常冥,唯變所適,其跡則殉世之跡也;所遇者或時有盤夷禿脛之變,其跡則傷性之跡也。然而雖揮斥八極而神氣無變,手足盤夷而居形者不擾,則奚殉哉?無殉也,故乃不殉其所殉,而幾級與世同殉也。

〔疏〕殉,從也,營也,求也,逐也,謂身所以從之也。夫小人食利,廉士重名,大夫殉為一家,帝王營於四海,所殉雖異,易性則同。然聖人與世常冥,其跡則殉,故有瘢痍禿脛之變,而未始累其神者也。

故此數子者,事業不同,名聲異號,其於傷性以身為殉一也。

〔疏〕數子者,則前小人以下四人也。事業者,謂利名天下不同也。名聲者,謂小人大夫聖人異號也。言此四人,事業雖復不同,名聲異號,其於殘生以身逐物,未始不均也。

臧與谷,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

〔疏〕此仍前舉譬以生後文也。《孟子》云:臧,善學人;谷,孺子也。楊雄云:男婿婢日臧;谷,良家子也。牧,養也。亡,失也。言此二人名耽事業,俱失其羊也。

問臧奚事,則挾筴讀書;問谷奚事,則博塞以游。二人者,事業不同,其於亡羊均也。

〔疏〕奚,何也。冊,簡。古人無紙,皆以簡冊寫書。行五通而投瓊曰博,不投瓊曰塞。問臧問谷,乃有書塞之殊,牧羊亡羊,實無復異也。

伯夷死名於首陽之下,盜跖死利於東陵之上,

〔疏〕此下合譬也。伯夷叔齊,並孤竹君之子也。孤竹,神農之後也,姜姓。伯夷,名允,字公信;叔齊,名致,字公遠。夷長而庶,齊幼而嫡,父常愛齊,數稱之於夷。及其父薨,兄弟相讓,不襲先封。聞文王有道,乃往於周。遇武王伐紂,叩馬而諫,諫不從,走入首陽山,採薇為糧,不食粟,遂餓死首陽山。山在蒲州東縣。莆州城南三十里,見有夷齊廟墓,林木森竦。盜跖者,柳下惠之從弟,名跖,徒卒九千,常為巨盜,故以盜為名。東陵者,山名,又雲即太山也。在齊州界,去東平十五里,跖死其上也。

二人者,所死不同,其於殘生傷性均也。

〔疏〕伯夷殉名,死於首陽之下;盜跖貪利,殞於東陵之上。乃名利所殉不同,其於殘傷,未能相異也。

參考書目

一、 莊子書目

1、 《莊子鬳齋口義校注》 [宋]林希逸著/周啓成註解, 中華書局1997

2、 《莊子集解·莊子集解內篇補正》[清] 王先謙 撰/劉武 撰,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本

3、 《莊子集釋》[清] 郭慶藩 撰 / 王孝魚 點校,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本

4、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中華書局

5、 王叔岷《莊子校詮》,中華書局2007

6、 劉文典《莊子補正》,安徽大學出版社,雲南大學出版社1999

7、 方勇《莊子纂要》,學苑出版社2012

8、 張遠山《莊子復原本註譯》,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年

註:在以上書目中,郭慶藩《莊子集解》把郭象注、成玄英疏、陸德明音義及十餘家的注都收入其中。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分段講析較為明晰,可作為閱讀底本。王叔岷《莊子校詮》註疏輯佚很見功力,是現代莊子研究集大成者。方勇《莊子纂要》集中了歷代莊子重要的註釋,分章分段釋讀,此書可作為資料常備。張遠山《莊子復原本註釋》,力圖恢復其認為的「魏牟」本原貌,自有其疏漏,但屢有新意,足以啟發新思,應是當代莊子研究中無法迴避之作。

莊子生平與思想參考書目

1、王叔岷《庄學管窺》,中華書局2007

2、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講稿》,中華書局2007

3、張祥龍《海德格爾思想與天道》,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4、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5、崔大華《庄學研究》,人民出版社1992年

6、熊鐵基《庄學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7、方勇《莊子學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

8、徐復觀《藝術精神》,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9、[日]池田知久《道家思想的新研究:以為中心》,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

10、王博《莊子哲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11、張松輝《莊子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

以上書目暫定,拋磚引玉,望各位讀友添磚加瓦!

往期回顧:

逍遙遊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活動宗旨與規劃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01期(莊子其人其書)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02期(逍遙遊1)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03期(逍遙遊2)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04期(逍遙遊3)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05期(逍遙遊4)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06期(逍遙遊5)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07期(逍遙遊6)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08期(逍遙遊7)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09期(逍遙遊8)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10期(逍遙遊9)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11期(逍遙遊10)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12期(逍遙遊11)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13期(逍遙遊12)

齊物論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14期(齊物論1)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15期(齊物論2)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16期(齊物論3)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17期(齊物論4)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18期(齊物論5)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19期(齊物論6)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20期(齊物論7)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21期(齊物論8)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22期(齊物論9)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23期(齊物論10)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24期(齊物論11)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25期(齊物論12)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26期(齊物論13)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27期(齊物論14)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28期(齊物論15)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29期(齊物論16)

養生主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30期(養生主1)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31期(養生主2)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32期(養生主3)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33期(養生主4)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34期(養生主5)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35期(人間世1)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36期(人間世2)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37期(人間世3)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38期(人間世4)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39期(人間世5)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40期(人間世6)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41期(人間世7)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42期(人間世8)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43期(人間世9)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44期(人間世10)

德充符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45期(德充符1)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46期(德充符2)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47期(德充符3)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48期(德充符4)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49期(德充符5)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50期(德充符6)

宗師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51期(大宗師1)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52期(大宗師2)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53期(大宗師3)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54期(大宗師4)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55期(大宗師5)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56期(大宗師6)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57期(大宗師7)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58期(大宗師8)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59期(大宗師9)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60期(大宗師10)

應帝王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61期(應帝王1)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62期(應帝王2)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63期(應帝王3)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64期(應帝王4)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65期(應帝王5)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66期(應帝王6)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67期(應帝王7)

駢拇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68期(駢拇1)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69期(駢拇2)

【自然的簫聲】莊子會講70期(駢拇3)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