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月光男孩》:月光下,他找到自己

這部影片註定要跟奧斯卡史上最大的烏龍聯繫在一起。在「最佳影片」這一頭銜下,《愛樂之城》和《月光男孩》先後被提及,後者才是正確的。不去論這個錯誤是如何發生的,這一幕本身就具有象徵意義。這兩者之間的對決是這屆奧斯卡最大的看點之一,哪一個拿獎都是情理之中。這是一個艱難的選擇。兩部影片代表著兩種取向或者說一種對立,當然不是指洛杉磯和邁阿密,白人和黑人,異性戀和同性戀,甚至不是電影造夢和政治正確,而是說夢幻和現實。這兩個詞是我對兩部影片各自的第一印象,但後者也並不是一種純粹「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事實上它力圖營造一種非現實的氛圍。

《愛樂之城》故事的核心是愛情和夢想,最終的落腳點是一個「情」字,相比之下,《月關男孩》能提取出的作為噱頭的關鍵詞更多。黑人、同性戀、毒品、暴力……但這些都還不是核心部分,甚至只能算一個小小的側面,其實影片真正講述的是——成長。這一點上它跟《少年時代》是同類型的影片,只是不同於《少》那樣同一人演十二年的傳奇般的做法,本片選擇了三人演繹三個時期這種常規方式。但它的結構是有特別之處的,絕不是簡簡單單的編年體流水賬。

在具體談及影片的故事和結構之前,先明確一個事實。本片導演巴里·傑金斯坦言自己是王家衛的冬粉,同時也從其他華人導演那裡獲得靈感,比如侯孝賢。如此一來他的影片帶著一種東方美學的意蘊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這個事實的另一面是在說本片對觀眾審美層次提出一定要求。畢竟,上述兩位華人導演都不能算是符合普羅大眾的口味。無意冒犯,只是陳述一個事實,你當然也可以否認。這種不符合,是《東邪西毒》和《東成西就》的兩相對照,是《一代宗師》和《葉問》的截然不同,往近處看,是《刺客聶隱娘》開場后的匆匆離場、觀影中的如坐針氈和結束時的不知所措。

影片的故事很簡單,正是這種簡單才顯出一股真實的力量。它講述的是一個黑人從兒童時期到20歲中段的成長故事。它的真實首先是因為劇作家塔瑞爾·麥卡尼的舞台劇劇本《月光下憂鬱的黑人男孩》,導演巴里·傑金斯改編時融入了不少個人經歷,所以這裡面至少包含兩個人的真實經歷,麥卡尼的和傑金斯的。再擴大一點,這兩位黑人創作者實際上是以自己的經歷為所有這樣生活過的黑人們進行一種抽象的概括,也可以說是一種藝術化的真實生活。這才是它足以打動人心的基礎,先拋開那些光芒閃現的表述方式不論的話。每一個情節,每一個人物都和自身緊密相連,這時各種情感便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來。

包裹著這個簡單成長故事的形式,在我看來,才是讓影片光彩奪目的關鍵。它那張三人一面的海報暗示著影片的三段式結構。三段式並不稀奇,但用得這麼恰如其分的也不太多。本片三段式結構的靈感來自於侯孝賢的《最好的時光》。那部影片展現了由張震和舒淇扮演的一對男女的三生三世的糾葛,它的三段式結構和各段的標題如下面這樣:

戀愛夢——自由夢——青春夢

1966 1911 2005

在這一結構下,觀眾既可以把劇情理解為同樣演員演繹的不同時空下的故事,也可以看作是同一對男女的前世今生。值得注意的是這個三段式沒有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回到《月光男孩》,導演先是有了一個故事再決定要以三段式的結構講述,這個出發點就很不一樣了。本片的三段式如下:

Little——Chiron——Black

國小 中學 20多歲

各段的題目直接對應主人公Chiron在各個時期的名稱,也就是除本名以外的兩個外號。下面標的時間是我的推測,影片里並沒有明確說出,其實,這部電影里不明確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比如主人公的性向到底是什麼,這點先擱下不談。這三個小標題取得非常巧妙,除了辭彙本身的意義,也直接對應了主人公在各個時期的狀況和遭遇。更重要的是,這種變化也是他自我認知逐步改變的過程。通常我們把這一過程稱為成長。

這種聚焦幾個主要人物,讓他們跨越時間的三段式結構,近幾年比較為觀眾熟悉的是賈樟柯的《山河故人》。只是《月光男孩》沒有那麼大的時空格局、多重指涉和家國情懷,顯得要更純粹一些。它的視角牢牢地聚焦在主人公Chiron身上,幾個人物圍繞在他周圍,這些次要人物越往後讓我覺得越模糊。真正清晰的是第一段故事裡毒販Juan這個人物。扮演者馬赫沙拉·阿里也因這一角色拿下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與之競爭的是在我看來幾乎無懈可擊的傑夫·布里吉斯的表演,這就更顯分量了。在看本片之前,他是影片里我唯一熟悉的面孔,自然是因為《紙牌屋》里的雷米·丹頓。他的這個角色成了主人公精神上的父親,一個守護者和引路人。在這裡我本想冠冕堂皇地談談俄狄浦斯三角的缺失這一精神病學領域的話題,但發現無力談起。還是簡單一點吧,他就是主人公缺失的父親一般的存在,對主人公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以至於,主人公最終在多方面成為了他,但也沒有因此喪失自我。

與《山河故人》一樣,本片在三段式的縫隙處都大量留白了,這也是這一結構應該起到的效果。不明確的劇情很多,需要觀眾自行腦補。之前說到本片的故事簡單,如果要量化一下情節可以用一個「少」字來形容。在三個時間的每一個節點上,其實也就發生了那麼一兩件事,像是長篇文章的摘要。貫穿始終的是與Kevin的關係上,也就是本片最大的噱頭:同性戀。在現有的情節上,很難說Chiron是不是真正的同性戀,他自己也從小這樣自我懷疑。明確的答案不重要,本片也不糾纏於此。影片對於個別情節的渲染做得很足,比如為人津津樂道的JuanChiron游泳那段,配以舒緩的樂曲(音樂名字叫《The Middle of the World》),男孩無拘無束地處在天與水之間,在「父親」的守護下,輕輕拍著水,內心比海水還要清澈澄明。那不是在學游泳,而更像是在接受洗禮。光是看著這場面,觀眾心靈都跟著升華了,彷彿進入了某種神聖的所在。可惜這樣精彩的場面並不太多。總體情節上量的少,及關鍵部分的力度缺失和掌控失衡,讓我覺得整體劇情還是單薄了些,有時顯得生硬。有佳句無佳章,也是很多人認為本片過譽了的一大原因。

多談兩句整體與部分的關係,引入一個文學的例子加以討論。奧地利作家羅伯特·穆齊爾有個短篇集叫做《三個女人》,實際上是由三個以女人名字命名的短篇小說構成的一個美學整體。三個短篇互為補充,也可以說這不是三個故事而是一個故事的三個片段。三個加在一起才構成一件真正的藝術品。這種情況可以用在《月光男孩》身上,但我要提出的視點是三段式也可以分開看。每一段都圍繞一個主要情節展開,主人公周圍的人輪番登場。其中最好的是第一段,也就是主人公的兒童時期,主要情節是他與毒販Juan的一段類似父子的關係。每一段都有人陪伴,但又時時刻刻透著一種孤獨。一種路始終要一個人走的孤獨。

最後的尾收在它營造的非現實氛圍上。開頭說本片和《愛樂之城》的夢幻比起來是現實的。這個現實是指故事上,但它營造的氛圍是非現實的。這是一部所謂的「黑人電影」,它也將黑人這一群體從美國社會裡抽離了出來,本片幾乎不與社會實體發生任何關係(那些發生關係的部分都留白了),只是聚焦於黑人社區里一個叫Chiron的沒有父親的男孩的生活,選出的是一些生活片段,把它們嵌入三段式結構中。黑人創作者們以自己來觀察自己,來講述自己,並不涉及種族這一話題,及以此而產生的所有陳詞濫調,他們拋棄了那些,只為了更純粹的表達。某種意義上講,本片不僅是一個黑人男孩的成長,也是黑人電影的成長,他們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獨特的表達方式。黑白藍三色是影片的主色調,也以此來營造一種(有時候)美妙的夢境般的影像質感,被人稱為黑人小清新。其中藍色直接被語言賦予了意義:月光下奔跑的黑人是藍色的。最後定格的畫面就就那個月光下的黑人男孩,彷彿又回到了童年時期,哪怕強壯如Black內心裡仍舊是那個小男孩。他成長了,但他始終是自己。或者說,他可以接納過去的自己,並以此看向未來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