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關於「力出一孔」與「利出一孔」的理論源頭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81章的《道德經》前面37章論道,所以學術界稱其為《道經》;后44章論德,所以也稱之為《德經》。

聖人老子在寫《道》時熬了二十一章,才首次正面點題,回應了何為《道德經》中的德?《道德經》中的「道「和「德「又有著什麼關係?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先不急於解釋這個幾個字所隱含的深意,我們先來欣賞一下華為精神領袖任總於2013年的新年致辭局部摘引。

大家都知道水和空氣是世界上最溫柔的東西,因此人們常常讚美水性、輕風。但大家又都知道,同樣是溫柔的東西,火箭可是空氣推動的,火箭燃燒后的高速氣體,通過一個叫拉法爾噴管的小孔,擴散出來的氣流,產生巨大的推力,可以把人類推向宇宙。像美人一樣的水,一旦在高壓下從一個小孔中噴出來,就可以用於切割鋼板。可見力出一孔,其威力。」……「我們這些平凡的十五萬人,25年聚焦在一個目標上持續奮鬥,從沒有動搖過,就如同是從一個孔噴出來的水,從而產生了今天這麼大的成就。這也是力出一孔的威力。

……

如果我們能堅持『力出一孔,利出一孔』,『下一個倒下的就不會是華為』;如果我們發散了『力出一孔,利出一孔』的原則,『下一個倒下的也許可能就是華為』。歷史上的大企業,一旦過了拐點,進入下滑通道,很少有回頭重整成功的。我們不甘倒下,那麼我們就要克己復禮,團結一心,努力奮鬥。

任正非先生一定是深悟深解《道德經》的那類傑出的企業家。

摘引了一大堆任總的新年致辭,只是為了幫助我們消化理解「孔德(孔德之容)「這兩個字:孔德——大德、高尚的德。不再多廢話了,整體消化一下」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八個字。

字面意思:讓一切行為以道為準則,遵道踐行,那麼也就具備了大德了。

稍微深入一點的意思:有道行的人,都是遵道而行的人,他們都懂得遵道順勢而為,無為而為,於是他們就於無形之中具備了孔德之容(有大德的范兒)。

我們再深入一點點地用今天最通俗的語言理解一下:如果,你也想有大德的范、有大家的氣質,那麼,你也應該遵循道的規律做事。

以上種種就是老子首次解釋的「道」與「德」。

以上種種就是老子首次點題,何為《道德經》?

那麼道到底是個什麼東西,我們到底上哪去找這玩意兒呢?

老子耐心超好,細緻地、不同角度地談了20章,在21章中再一次調整角度用簡單直白的語言解釋了一通。

關於道到底是個什麼東西?這個問題會持續解釋說明道37章,到此為止已經解釋說明了20章了,所以這個問題已經形成了答案。

關於到哪兒去找「道」這個玩意兒?這個問題也多次回答過,如果前面20章的各種回答,已經印象非常模糊了,甚至都想不起什麼來,即便如此這也沒關係,因為老子在《道》第21章中重點談了這個問題,而且是用剝竹筍的方式來回答的。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道」是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恍恍惚惚的,漂浮不定的,不是五官可以識別的,這些都是《道》一直不停地在談著的觀點。

恍恍惚惚的道,還是有形象的,形象在哪?

「道生萬物」,道的形象還是體現在天地之間的萬物之上的。

說起來非常隱晦、非常深邃幽深的道,其實落實到了天地萬物之上之後,也是有著精髓的,有其燦爛閃耀的一面的。

這種精髓是千真萬確的,其純度是非常高的,是絕對可以信任的。

關於道在哪?上哪兒去找道這玩意兒?這個問題老子已經回答完畢了。

如果我們還是雲里霧裡的,沒搞明白,那麼也不要緊,明明都知道,只是沒有意識到而已。

道生萬物,萬物遵循道的規律,最典型的大規律,或者也可以說事大道:萬物都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一定要在冬天吃茄子,一定要圍著火爐啃西瓜的總是少數人,極少的那一族另類罷了。冬天的大棚是可以種植出茄子的,但是沒有歷經盛夏酷暑的暴晒,那麼茄子是不具備陽氣的,是無法形成茄子味道的,只是整了個茄子樣子出來了而已。

關於道在哪兒?上哪兒去找道這個玩意兒?

儒家和佛家也各自有一套的。

佛家說: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比如,我們現在正在閱讀的文章,還在作者煮史問道腦子裡面,尚未書寫成文的時候,這個文章就是空,啥也沒有;寫出來了,可以閱讀,可以傳播,那麼這個就形成了色,就是色。其實,文章寫不寫出來,它都在,所以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所以,佛說世間一切都是空,一切都是色,所以佛家說道就是空,空就是道。

儒家說:格物。

儒家說道都在萬物之中(這個跟道家有點相似,但是有區別)所以想要悟道,那麼任何事物都需要格物,都需要去窮究事物裡面深藏的道和理。

但是,在儒家學說體系裡面,又沒有一個非常清晰明了的格物SOP這類的文章,到底該怎麼格?如何一物一物地格?儒家說不知道,這個要看悟性。

於是,就形成了守仁格竹這一典故成語。

王守仁,明朝時期的聖人,歷史將其定義為: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軍事家。

青年時期的王守仁立志成為一代聖賢,深度認可熹格物致知的儒家思想學說,認為格物是悟道的正途,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持之以恆就能格出道理,格成聖賢。

王守仁首先從自己家裡的竹子開始格起,王守仁對著家中庭院裡面的竹子發獃,七天七夜專心致志地格竹子,終於把自己給格倒下了,大病一場,至於竹子裡面深藏的道,依然還是沒能格出來。

這件事成為了王守仁思想轉變的一個拐點,從此開始對朱熹的格物論產生懷疑。若干年之後的王守仁終於悟道成為了一代聖賢,徹底否定了朱子的義理之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一套,世人將王守仁的那一套稱之為:陽明心學。陽明心學用四句話可概括為: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不展開,不多扯了,我們回到《道》二十一章上來,在回答完畢上哪兒去找道這個問題之後,老子還進一步強調了他自己的認知以及論證。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不管世人信還是不信,道都在那,一直都在,一直都沒有變化,從古至今,這些信息都被完整地傳遞下來了,以供世人認知這個世界,了解這個世界。

別怪我(老子)沒有提醒世人,我(老子)就是憑藉著道去認知這個世界(可以理解為整個宇宙萬物)的起始和變化的。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