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設計的政治|設計詞典

雖然這是 2014 年最後一篇設計詞典專欄,但從某種意義上說,上一篇《簡約就是無趣》已經觸及了我對設計在 2014 年的看法。

經歷了 1980 和 1990 年代城市化進程的人大概還記得第一次看到玻璃幕牆大樓的感受。在「大氣」一詞還沒有被玩壞的年代,閃爍著金屬光澤的玻璃幕牆讓我第一次體會到了簡潔之美。2014 年,我們在屏幕上看到的風景大致也處在同一階段。無邊框圖片、大面積留白、摒除冗餘細節在網頁設計和 app 設計里都是顯而易見的潮流。現代主義設計美學久經考驗,就像 Helvetica 一樣:你可以覺得它無趣,但它在知覺高度過載的時代里是對抗熵增的利器。既然我們每天已經要在如此多的任務和媒介之間頻繁切換,那麼單個媒介上的信息呈現還是簡單點好。但我依然想問:挑釁式的設計在哪?能夠刺激智性討論的設計在哪?在網頁和 app 的領域,對應於 OMA 的中央電視台新總部大樓的設計是什麼?

網頁設計和用戶介面設計在美學理念上落後於其它設計是不爭的事實。如我在《簡約就是無趣》中所提到的,建築界在 1970 年代已經進行過的討論,在用戶介面設計領域尚未開始。這很大程度上是年齡問題:帶圖形介面的個人電腦的歷史才只有三十年,而且直到最近幾年,硬體和軟體技術的發展才達到了設計師可以開始考慮美學的程度。精細程度逼近紙張的「視網膜屏幕」是人們最熟悉的例子,而哪怕像「在網頁上有哪些字體可用」這類外人覺得稀鬆平常的事情,也是在過去一年裡才漸漸變得不那麼艱難。2014 年,網頁字體(web font)在英文世界已經越來越常見,設計師傑森·桑塔·馬利亞(Jason Santa Maria)的專著《論網頁文字設計》(On Web Typography)也已在 A Book Apart 出版。中文世界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越來越多設計師意識到了理解內容的重要性。這聽起來像一句廢話:很難想象為廣告做平面設計的設計師對廣告的內容完全不理解也不在乎,但網頁設計師們就是站在「內容不可知」(content-agnostic)的原點想做出一套能適應儘可能多的內容的「模版」。很少被提及的是,模版對於印刷媒介同樣存在,因為沒有誰能受得了為每份內容定製一套設計。隨著網頁技術的發展以及甲方對數字媒介的要求日益精細化,諸如內容策略規劃師這樣的工種也開始受到重視。

其實即便是今天,以屏幕像素為工作對象的設計師仍然無法享受平面設計師的那種創作自由。令很多沒有創作經驗的人感到驚訝的是,保證創作自由的往往是限制,而互聯網恰恰是最缺少限制的場所。(這一點一直在變,但不屬本文範疇。)多少媒體人想當然地認為無限的數字空間可以解放內容,但被解放的其實只有庶民內容(UGC)。限制的消失,讓原本沒有在創作的人開始創作,而選擇的義務被轉移到了內容的消費者頭上。

權利和義務從來都是一體兩面。同樣是多屏時代,你可以說「用戶終於可以隨時、隨地在任何設備上消費內容」——這是權利,但反過來也可以說用戶經常不知道該在哪個設備上消費——這是選擇的義務。手機就在口袋裡,但這篇文章又長又深,似乎還是用擺在另一個房間的 iPad 看比較靠譜。糾結了一會,嗯,還是刷一下朋友圈算了。這是多屏為用戶帶來的詭異情境。對於設計師、插畫師、信息圖設計師等人而言,多屏時代更是一種糟糕的局面:你再也沒法知道自己的作品會在什麼尺寸的畫布上呈現。今年 iPhone 6 和 6 Plus 的發布,令移動設備的屏幕尺寸正式徹底碎片化。哪怕再頑固的設計師,也不得不開始學習蘋果開始全面倡導的相對布局設計思路。插畫師等人的命運更加悲慘。無論如何,預算成本都不允許你為每種屏幕畫一個不同的版本。這張在 iPad 上精美絕倫的橫圖到了 iPhone 上就是看不清細節,你也只能忍了。大部分圖片其實並不具備彈性

設計師的職責原本在於幫助用戶做選擇——設計就是做選擇。但在閱讀軟體不提供自定義排版參數就會被讀者抱怨的今天,搞清楚用戶究竟期待自己應該有什麼樣的選擇權利,對於這種權利連帶的義務又是否清楚,是設計師的新任務。設計在今天,可能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加政治。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報 ,每天看點不一樣的。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