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關於李小龍9個鮮為人知的事實

在大眾心目中,李小龍是一位無所不能的功夫大師,世界各地到處都是他的狂熱影迷,人們對他的每一部電影都耳熟能詳,津津樂道。所以,大家都知道的我就不再贅述了,這篇文章主要跟大家講述的是,李小龍先生不為人知的那一面。

1.他其實不精通任何形式的武術。

說起李小龍,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功夫大師,打遍天下無敵手。其實,李小龍並沒有掌握任何一種武術形式。即便這樣,也沒人打得過他。

據說李小龍打架只輸過一次,那是在他14歲的時候。當然,他並不是為了打架而習武的,起初他練武只是為了防身。1957年,他拜師葉問,學習詠春。這可以說是他掌握的最熟練的一門武術了。

為什麼偉大如李小龍,卻沒有系統地掌握任何一門武術呢?可能是由於他的混血血統(李小龍母親有一半白人血統),很難找到合適的老師,因為傳統武術大師不太喜歡對他傾囊傳授。只有葉問對他比較欣賞,關愛有加。因此,後來他的功夫理念很大程度上是受葉問影響。在葉問手下學了沒多久,李小龍就去了美國上大學,在正式入學前,他住在西雅圖。

離開香港的李小龍並沒有荒廢武功,但是他再也沒機會受到正規的詠春訓練。

2.他發明出了屬於自己的武術形式—截拳道

到美國以後,李小龍開始教授功夫,他的風格基於詠春的招式,受恩師葉問影響很大。他還給自己的功夫起了個名字,叫做「振藩功夫」,翻譯過來就是「李小龍功夫」,可見他還是一個很謙遜的人。

他在西雅圖開了第一家武館,名字就叫做「李振藩武術館」,在此期間,他繼續將他的「截拳道」發揚光大。由於李小龍堅持教外國人學武術,導致黃澤民前來踢館李小龍,這場打鬥持續了20分鐘,李小龍才艱難勝出。後來李小龍反思到,他的功夫太過於形式化。為了更適用於實戰,他又改進了自己的「截拳道」,使之成為一種沒有固定形式的功夫體系,重視實用性,靈活性,效率,速度和體格。

李小龍很重視體格訓練,於是慢慢地長出了像美國隊長那樣的大塊肌肉。「截拳道」逐漸形成了一種全新的功夫形式,李小龍稱之為「沒有風格的風格」,強調訓練的自由性。他的「截拳道」受到了劍術,西洋拳擊,和詠春的影響,在全世界受眾廣泛。有很多明星都是他的忠實擁躉,包括「天鉤」賈巴爾,Lady Gaga,尼古拉斯凱奇等等。

3.他是童星出身,18歲之前就已經演過20部電影

提起李小龍的電影,恐怕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特別是像《猛龍過江》這種國際上都很知名的電影。但沒人知道他早期竟也是如此多產,他從小就開始演電影,甚至在他還是個三個月大的嬰兒時,就已經客串過電影了。在1941年的電影《金門女》中,他本色出演了一個三個月大的嬰兒,其實他自己也是直到六歲才知道這件事,那時候他已經主演電影《男孩的開始》了。到18歲的時候,他已經演過20部電影了,他最後一部以童星身份出演的電影是1960年的《孤兒怨》。

他早期大多數作品都不太為人所知,由於年代久遠,現在只有香港電影檔案館還留有存檔。

4.他使「寸拳」廣為流行。

在電影《殺死比爾2》中,寸拳也有所展現,女主角用寸拳擊穿木板爬出棺材。大部分人覺得根本不可能,但在李小龍的實戰中確實使用過寸拳。

看下面視頻

可以看出李小龍瞬間發力,志願者就飛出去好幾尺。不得不讓人佩服,他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據斯坦福大學的生物力學專家Jessica Rose說,「仔細觀察寸拳的招式就會發現,他的前腿和後腿迅速蹬直,導致膝部產生了巨大的爆發力。這就是寸拳力量的由來。」臀部的力量突然提起,導致肩部猛地向前,從而釋放出全身大部分能量,然後立即抽回拳頭,這就給人一種簡短而有力的印象。簡而言之,就是將全身的力量都壓縮到拳上,這就是寸拳的精髓。

5.他還是一位詩人與哲學家

這一點恐怕是很多人意料不到的,但事實確實如此。他在學校里主修詩歌和哲學的課程,甚至還出了不少作品。在華盛頓大學的時候,他系統學習了亞洲和西方哲學,對佛教和道教也有很深的研究。通過對哲學的研究,他對自己有了更清楚的認識,也將許多哲學思想結合在了他的功夫里。

他也非常喜歡詩歌,經常通過寫詩來表達自己的世界觀與人生觀。他的大多數詩歌作品被John Little編輯成詩集出版。他的詩歌經常直擊人類心靈最深處,表達對生命的愛與敬畏。

6.他的動作很快,快到攝像機根本捕捉不到

「快」已經成為李小龍的金字招牌,他的快令人瞠目結舌,因為他快到不符合人體運動科學。他那令人稱奇的速度可能源自於他科學的身體保養,和他那完美的身材比例。

他出手之快,令對手來不及做任何反應。

許多人認為他的動作是超自然現象,因為攝影機根本無法捕捉到他的動作。有時候他不得不故意放慢動作,以使影片看起來真實。

7.他只主演了5部功夫電影,最後一部是在他死後才上映的

許多人可能還記得,他在電影《青蜂俠》里飾演加藤,但是大多數人還是從他主演的《猛龍過江》和《精武門》里認識他的。他死時年僅32歲,只主演了5部功夫電影,《唐山大兄》是第一部,然後就是《精武門》,《猛龍過江》,《死亡遊戲》,《龍爭虎鬥》,其中《龍爭虎鬥》是與好萊塢合作的,知名度也最高。

可惜的是,還沒等到《龍爭虎鬥》上映,李小龍就意外離世了。這部電影具有很重要的歷史意義,因此被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龍爭虎鬥》在美國放映時,取得了驚人的票房,在票房上擊敗很多同期上映的一級好萊塢大片,好萊塢新的功夫片由此誕生。這一切都是李小龍的功勞。

8.他在服用藥物治療頭痛后死亡,據稱是由於對止痛藥的嚴重過敏。

李小龍之死是一個誰也沒法預料到的悲劇。由於頭痛葯的過敏反應,他的大腦腫脹得厲害,腦部體積擴大了13%。作為一個對自己身體保養有方的武術大師,這樣的死因很難令冬粉們接受。

他的死被官方認定為「意外猝死」,但僅僅一顆感冒藥就能制他於死地?這種說法很難令人信服。

媒體上出現了李小龍死於謀殺的傳言,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他死於腦水腫。可惜的是,如果搶救及時的話,他其實是可以被治癒的。

9.他的死開啟了一個電影時代——李小龍跟風潮。但也導致了許多低質量的電影產生。

李小龍的死在西方世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也因此跟風產生了許多所謂的功夫電影。但這類型的電影本質上都是在刻意模仿李小龍的風格,由此,李小龍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李小龍死後不久,電影製作人開始在大陸以及港台瘋狂尋找任何跟李小龍相似的人,無論是言談舉止還是功夫風格方面,企圖打造出第二個李小龍。當時出現了好多李小龍,梁小龍,李龍,這小龍那小龍,但是不管那些人如何去模仿他,改名字也好,學他的神態舉止也好,都不及原版的萬分之一,而且他們留下了一大堆垃圾電影。不過當時那股風潮中也確實湧現出了幾個電影天才。

當時有幾部臭名昭著的跟風之作:《李小龍傳奇》(不是央視那部電視劇哈)《死亡魔塔》,《龍又活了》,《我的名字叫布魯斯》,《天皇巨星》,《神龍猛探》,等等,《死亡遊戲》是他未完成的遺作,羅伯特·克洛斯更改了李小龍未完成的作品《死亡的遊戲》的劇情,由韓國功夫影星唐龍演李小龍的替身,唐龍原名金泰中。他的側臉和背影與李小龍非常相似,電影中沒有唐龍的正面鏡頭,正面鏡頭都是從李小龍生前沒拍完的《死亡的遊戲》中截下來的剪輯,但影片最後的打鬥內容是李小龍於1972年10月拍攝的電影後半部分。李小龍原創是《死亡的遊戲》,本片比《死亡的遊戲》少了個「的」字。

雖然這些演員跟李小龍長得很像,有時不戴眼鏡甚至分辨不出來。但是我們心裡明白,即使他們長得再像,也不是真的李小龍。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