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德化現象:一個小縣城陶瓷藝術的出走之路

德化陶瓷製作現場

德化和景德鎮,一個民窯一個官窯,前者主打外銷,後者主打內供。德化不是官窯,德化的白瓷沒有「進」過宮,所以長久以來,在國人對瓷器的認知中,德化不比景德鎮。

「尤其是在北方,可能我們了解景德鎮,也知道宜興紫砂、龍泉青瓷,但是似乎對德化白瓷比較陌生,德化瓷器有史以來在北方的影響力和認知度並不太高。」恭王府博物館館長孫旭光談及德化瓷器時這樣描述。

幾百年來,德化瓷主要以遠銷海外為主,依靠著市場的路子一直延續至今,所以「世界瓷都」「白」等稱號也都是從西方而來。如今,知名的宋代沉船「南海一號」、清代沉船「泰興號」打撈出來的瓷器皆以德化瓷為主。孫旭光介紹,我們經常談及「一帶一路」,最早的絲綢之路海上運輸最大宗的貨物就是瓷器,而主要以德化瓷為主。

泰興號沉船瓷器

瓷器在德化,早已形成成熟的生產出口產業鏈數百年,並依靠著市場的力量延續至今。如今,瓷器依然是這個只擁有33萬人小縣城的主要產業,這樣的人口擺在全國無數個差不多大的縣城裡並沒有特別之處。但是在這33萬人中,陶瓷從業人員十幾萬人,有陶瓷企業2600家,2016年陶瓷產值達199.5億元。

近些年來,隨著知名度的逐漸擴大,德化白瓷溫潤、透白的特性似乎更加符合當下的審美趣味,也逐步虜獲國內眾多消費者的「芳心」。那麼依靠著市場之路從歷史走來的德化瓷器,走到了市場最好的時代又呈現出了怎樣的面貌呢?雅昌藝術網試圖通過本文的些許案例去略知一二。

德化的藝術家們

今年85歲的陶瓷藝術大師邱雙炯,是當下德化白瓷活躍藝術家的最年長者。在國家博物館2017年德化白瓷藝術展中,他的兩件作品被布置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兩件《千手觀音》,一件高2.25米,另一件三面千手觀音高1.39米,觀音面相莊嚴、千手千姿百態,無一雷同。熟悉瓷器的人都了解,這在燒制技術上是極難完成的作品。

邱雙炯 《千手觀音》 德化白瓷 高2.25米

邱雙炯 《三面千手觀音》 德化白瓷 高1.39米

德化是少有的可以以陶瓷作雕塑的窯口,這源於德化得天獨厚的原材料條件。這裡是一個典型的內陸山區縣,地形複雜,山脈連綿,溪流密布,平地極少。用邱雙炯先生的話說,這種自然環境也讓德化交通閉塞,但同時,自然又眷顧了德化,高聳的山地賜予了德化獨特的資源,高嶺土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種,這種土含鐵鈦等雜質成分少,潔白細膩,所以德化瓷以「白」見長,是製造陶瓷的優質原料——「白」。

「特殊的高嶺土可以很好的塑型,氧化硅含量比較高,所以燒出來的瓷器比其他窯口的瓷器透明度更高一些,尤其是白色,會比其他窯口的瓷器更透。這樣的材料也給德化瓷器帶來了先天的條件,創作題材廣泛,其他窯口的瓷器以日常生活用具器皿為主,德化的瓷器則會涉及瓷塑,包括佛教題材、人物、花鳥等眾多題材。」此次國博德化白瓷策展人、國家畫院研究員王藝告訴雅昌藝術網。

但同時,這樣的材料的特性存在的問題就是收縮率大,成型難,尤其是在高溫中偏軟。「在1300度高溫之下,燒制過程中整個胎體會出現融化成水的跡象。如何才能保證觀音塑像向四周伸開的手臂不脫落?」這是邱雙炯談及的難點之一。

「德化速來都以白瓷著稱於世,卻有這樣一個缺陷——『德化陶瓷無大器』,老祖宗燒制的陶瓷沒有超過50厘米高的白瓷。」這是難點之二,上世紀50年代以前,德化瓷器要燒出超過50-60厘米高的瓷塑是極少的,如今現在能做到兩米多的也並不多。

德化梅嶺窯古窯址研究人員在採集古瓷標本

出生於德化本地的邱雙炯,國小畢業之後就開始在瓷塑作坊當了學徒,開始了他與陶瓷的70多年因緣,即使在擔任公職的40年裡,他的工作依然沒有離開陶瓷。90年代,退休之後的邱雙炯得以全身心回到陶瓷創作之路上,他將自己的陶瓷創作定位於宗教題材,延續明朝「瓷聖何朝宗」的創作思路繼續研究。70歲后,邱雙炯記得那句流傳廣泛的「德化陶瓷無大器」之說,開始進行大型瓷雕創作,創作出大量的大型瓷雕作品。邱雙炯用了多年時間對瓷土配方、瓷坯成型及燒制工藝等環節進行研究和實驗,終於攻克了大型瓷塑創作、乾燥、燒制等問題,完成了大型瓷器雕塑的創作。

出生於60年代末的蘇獻忠和70年代初的劉銘志都是成長於師傅帶徒弟的傳統體系里的年輕一代。

劉銘志是福建省級陶瓷藝術大師,來自德化縣本地農村,劉銘志成長的村子兩面環山、一水繞庄,空氣清新,對著青山綠水畫畫、和著稀土捏泥,則成了劉銘志童年生活里的一大樂趣。

1990年,17歲的劉銘志進入了德化民間老字號「蘊玉瓷庄」,師從瓷庄第三代傳人、瓷藝大師蘇玉峰,至今已過近三十載,劉銘志也早已創辦了自己的瓷藝坊和工作室。

劉銘志《薄胎自在觀音》 德化白瓷

《薄胎自在觀音》是劉銘志花費了兩個多月的時間精心創作的作品,所謂薄胎,顧名思義就是胎體是薄薄的一層,他選擇的題材是一尊坐觀音,觀音的點睛之處是對觀音的衣紋結構做出了「細薄如紙,層次分明」的效果。

「觀音像泥塑成形之後,要對每一個線條每一片薄胎進行仔細的推敲,把衣紋層次的搭配做到勻稱合理,從裡到外,一點一點一片片疊出衣紋的效果,再用刀進行精雕細刻。」劉銘志告訴雅昌藝術網,因為高嶺土的收縮率較大,所以完成之後需要有十來天的時間不段調整、脫水,這個過程還需要掌握乾濕度的把握,防止胎體開裂。

劉銘志創作現場

入窯燒制時,對於薄如蟬翼的原材料,劉銘志說升溫的過程就需要幾十個小時。當溫度達到1320度到1330度之間時,是最關鍵的時刻。「我們做陶瓷的都說,觀火候觀火候,指的就是這一刻,所謂爐火純青也正是如此,5度、10度的溫度是很難掌握的,如何讓胎體不軟掉、化掉,又能讓其呈現出最透白的色彩。每一步的過程都需要按照經驗來操作。」劉銘志說。

蘇獻忠是陶瓷藝術大師,如今已是「蘊玉瓷庄」的第四代傳人。雖然從傳統中走來,但他的陶瓷創作則呈現出了更加「當代意味」的審美。

在學習傳統之時,蘇獻忠也和他的父親一樣,擅長羅漢形象的雕塑,充滿新意的羅漢形象,也成為年紀輕輕的蘇獻忠揚名在外的直接原因。但是當這些傳統的形象都已經駕輕就熟之後,蘇獻忠的思考不僅限於瓷器和雕塑:「難道我就一輩子遵循傳統,做羅漢嗎?」

蘇獻忠 《院》 德化白瓷 31*21*76cm

如今的蘇獻忠,儼然早已是一位當代藝術家,觀念、綜合材料等辭彙是他在詮釋自己的作品時常用的辭彙:「我的作品或許已經不能僅僅用『瓷雕』來詮釋,我的作品已經不是雕塑了,我需要的是用瓷器傳統的工藝和成型方法來支撐我的觀念。」

蘇獻忠甚至反對某些傳統式的師傅教徒弟的方式,倡導對於學生創造力和想象力的開發。他的作品《院》是從2010年至今持續不斷在做的系列:「那時候就是在想著希望能夠用綜合材料的元素來與雕塑進行結合,當然現在再來看這只是一種形式的變換。我經常跟我的學生們說,藝術創作過往的都已經過往了,你師傅現在才從零開始,每當進入一個新的空間,我就覺得在原有的基礎上有很多東西值得去探索。」蘇獻忠如今的作品依然以德化白瓷為依託,對人物形象進行了抽象化處理,去除掉所有的一切修飾,是剩下簡潔清雅的外輪廓線條,化繁為簡,尋找著陶瓷藝術甚至是雕塑藝術的新可能。

柯宏榮 陳桂玉 《國色天香》 德化白瓷 20*13*39cm

德化瓷塑、瓷雕在所有的窯口中是獨樹一幟的,這裡的藝術家們擅長「精雕細刻」的工藝,捏、塑、雕、鏤、貼、接、推、修、燒制,每一位藝術家熟悉從泥土到瓷塑的每一個環節。

孫旭光館長近些年來多次前往德化,了解德化的很多藝術家的創作,他說:「無論是創作手法還是燒制技術,德化的每一位大師都可以熟練運用多方面的藝術,掌握多種工序的技術經驗。無論是傳統的師傅帶徒弟式的方式,還是當代新型教育中培養出的藝術家,他們共同支撐起了當代德化瓷器的主體,德化瓷成為當代陶瓷的重要代表。」孫旭光認為,在國家恢復傳統工藝的倡導之下,德化的這種燒制工藝和藝術顯得尤其重要。

小縣城裡的2600家進出口企業

在藝術家們的手工燒制之外,工廠量產則是德化瓷器出口貿易的主要對象,才有了當下一個小縣城的2600家陶瓷企業。

宏達陶瓷有限公司是一家創建於1999年的陶瓷公司,十幾年來已經發展成為德化縣重要的陶瓷企業。擁有自營進出口權、生產廠房、展廳、窯爐8條、自動成型生產線2條,這樣規模的企業在德化並不是少數。

就是在這樣的企業里,德化80%的陶瓷產品銷往了世界190多個國家和地區。宏達陶瓷蛀牙以生產強化白雲瓷、中高溫餐具系列,並以此作為出口貿易主力。不同的是,近幾年來的新型企業除了在傳統陶瓷生產、進出口貿易方面具有優勢之外,則更加註重新型生產方式的擴展。

德化陶瓷工人在製作陶瓷

例如2011年開始投產的春秋陶瓷,其創始人徐昌毅則想要做「別人沒有的產品」,產品差異化是他和企業所追求的目標,他們為工業產品做「金密陶瓷」配件,由此可以替代金屬配件,運用在諸如路燈、LED等領域,並以此量產,這是徐昌毅擺脫德化陶瓷固有空間的一個探索。

同樣,安成青年創業園是2016年剛剛開始運營的產業園,如今已經在與科技公司合作利用3D列印技術,產業園總經理吳孝碧跟媒體談及:「列印陶瓷瓷土一次成型,以及微波極速烘乾,快速燒制的工藝,能夠使德化的陶瓷打樣從以前的7天以上縮短成一天。這樣的技術可以廣泛地應用在一些工廠的樣品開樣。也可以為一些專門進行訂製化的藝術品服務,一些現代的年輕人喜歡的陶瓷樣式可以通過3D建模,然後就可以一次性的把它打出來,這種個性化的東西不會量產,而用3D列印成本比較低、時效也快。」

陶瓷3D印表機的運用大大提升了效率和設計水平

位於東南沿海的人們,思想開放之後,就會擁抱新的市場。如今,電商成為德化陶瓷交易的另一重要平台,2016年,德化全縣電子商務運用企業6800多家、交易額達到70.8億元,佔據全國80%的網上茶具銷售市場,擁有3個淘寶鎮、11個淘寶村。

邱雙炯先生則見證了近半個多世紀的德化瓷業變遷。在他當學徒的時代,德化的瓷業依然以小作坊為主,建國之後則成立了陶瓷工廠。

月記窯

上世紀80年代,是陶瓷工廠迅速發展的時期,由於訂單持續增加,一度出現了外貿單產量完不成的情況,傳統的使用柴火燒制陶瓷的傳統耗費大量森林資源,能源變革變得迫切,因此就有了以電代替其燒柴源的提議。

當時邱雙炯就是這場能源變革里的功臣。當時的陶瓷廠都不敢在生產中輕易嘗試以電代柴的能源轉變,有陶瓷工藝功底的邱雙炯就自己親自進行試驗,並用電力作為能量成功燒制出合格的陶瓷。那時的邱雙炯擔任水利水電局局長,帶領德化第五瓷廠進行「以電代柴」的能源改革,生產效率提高,工人績效待遇提高,工廠並每位員工配備了機車,這在80年代還難得一見,引起了廣泛關注,「以電代柴」的能源改革才得到普遍認同。

再來回望幾百年前,清朝「泰興號」沉船,35萬件德化青花瓷器與船一同被埋葬於大海,當它們重見天日,進一步證明的是德化瓷在歷史上的鼎盛生產和外銷。

價格受限的德化陶瓷市場

談及德化瓷器的藝術市場情況,又要回到與景德鎮的對比。由於德化高嶺土的特性,含鐵鈦等雜質成分少,可塑性也更強,所以與景德鎮瓷器多一道「素燒」的工序相比,德化陶瓷首先在客觀條件本身就降低了燒製成本。同時,由於土質的特殊性,德化比景德鎮具有白度更高的優質高嶺土原礦,燒制出來的茶具、日常器皿白度和透度更好一些,再加上德化企業生產產量大,人工成本相比景德鎮低很多,從而德化白瓷佔據價格優勢。

所以長期以來,德化白瓷很容易打贏價格戰,以白瓷為例,如今淘寶或商店裡300元以下一套的白瓷茶具,多以德化生產為主。

我們試圖從近些年來的拍場情況來做一組對比,雅昌藝術網統計了德化瓷器、汝窯官窯瓷器、紫砂三個類別的成交TOP10數據,較之汝窯、紫砂TOP10數據里全部數千萬的成交額相比,德化陶瓷無過千萬級拍品。且高價拍品主要集中於明朝瓷聖何朝宗的的作品,以及明清德化的精品力作。

細數當代許興泰、蘇清河、柯宏榮三位工藝美術大師和楊劍民、 陳桂玉、黃國榮、錢如珍、邱雙炯、蘇清河、蘇玉峰、蘇獻忠、許興澤十餘位陶瓷藝術大師在知名拍賣行的上拍情況,更是微乎其微,上拍數量僅以個位數計算,成家額也多在幾萬至10萬元之間,甚至部分藝術大師無上拍記錄。

相對拍場而言,德化陶瓷藝術家們在一級市場的交易情況則更加樂觀一些。由於德化瓷的佛教題材正是時下人們追捧的收藏種類,所以在一級市場交易中逐漸呈現出還不錯的勢頭,佛教題材作品價格也比普通陳設瓶、盤貴很多,名家作品比普通藝術家作品貴很多,但總體價格相較於其他門類依然偏低。據雅昌藝術網了解,部分陶瓷藝術大師和福建省藝術大師的作品交易價格均低於20萬元,少數大師價格20萬元以上,但大部分藝術家和大師的價格區間為幾萬元至10萬元。

德化陶瓷企業員工正在趕製西洋工藝瓷

「價格戰也是一把雙刃劍,長期來以德化因為工廠量產打贏了價格戰,從而贏得海外貿易的銷售空間,但是這也直接影響了德化瓷器在藝術市場上的價格。」蘇獻忠對雅昌藝術網坦言,所以相比其他窯口的瓷器和藝術品,德化白瓷的價格要低很多,這樣的結果還造成另外一個問題:「明清時期的出口貿易是我們製作怎樣的瓷器銷售給西方,西方就接受怎樣的東西,但是如今呢?是人家需要怎樣的產品我們再去製作怎樣的產品。這是我們當下的德化瓷器市場需要改變的現狀。」

作者:劉倩 /

世界很大,藝術很美。南方文交所藝術品交易中心,讓藝術與互聯網聯姻,打造「互聯網+金融+藝術」跨界創新平台,首創基於資金、結算、鑒定、倉儲「四分離制度」的藝術品交易模式,可反覆交易,可提貨收藏。在這裡,品位生活,發現藝術和藝術品投資的魅力。每一個家庭,都應該擁有一件藝術品!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