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學術論壇】 中國經濟史上的白銀貨幣化與貨幣白銀化

點擊「 藍色微信名 」 可快速關注

智編導讀

2017年6月6日,社會科學院人事局副局長(掛職)、雲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著名貨幣史專家王文成教授做客清華經濟史論壇,發表題為《經濟史上的白銀貨幣化與貨幣白銀化》的演講。清華大學龍登高教授主持了本次演講。王文成教授從事古代的貨幣問題研究多年,本次演講在對宋以降白銀髮展歷史回溯梳理的基礎上,主要就「白銀貨幣化」和「貨幣白銀化」的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王教授認為,「白銀貨幣化」即指作為商品的白銀,由商品變成貨幣的過程。而「貨幣白銀化」指白銀在貨幣體系中成為主要貨幣,發揮基準定價作用,或建立單一銀本位制的過程。二者在白銀與貨幣關係史上,是首尾相連、前後交替的兩個階段。白銀貨幣化,是在宋金錢楮並用條件下,白銀的社會角色從商品成為貨幣的過程。「在白銀貨幣化初步實現之時,孕育著貨幣白銀化的開端。」宋金時期銀、錢、楮三種貨幣的關係,「為元代乃至明代貨幣白銀化奠定了基礎,預示著未來貨幣流通格局發展的方向。」(王文成:《宋代白銀化研究》,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346、340頁)

北宋時期已經形成了華北、川蜀、東南等相對成熟的區域市場。區域市場之間,以及北宋與周邊地區之間,形成了較大規模的跨區跨界批量貿易。銅鐵錢價值小、重量大,北宋御前侍衛(大力士)所能搬運的銅錢也不超過4-5萬錢。賤金屬貨幣已難以適應這類市場的需要,市場需要新的貨幣。宋金時期白銀產量、存在數額已十分可觀,北宋末年開封府庫中的存銀量已達到數億兩。於是,在宋人發明紙幣解決區域市場內部批量貿易中的貨幣問題后,開始用銀解決跨區、跨界批量貿易中的貨幣問題。白銀在參與折博、兌便、上供、糴買、回貨及跨區批量貿易中,長期、廣泛與銅錢和其他商品開展價值比較和互換,至遲在南宋初年,白銀已經發揮了總計價值、討價還價、計價標準、兌銀計值等價值尺度的職能,成為實現商品交易的媒介,與銅錢形成了長期穩定的官方兌換價——「省則」,完成了從商品到貨幣的轉變。

兩宋時期,遼、北宋、金、蒙元在長城內外及黃河流域興替,空間上形成疊壓關係。這種疊壓關係中,白銀貨幣化與貨幣白銀化前後連貫,延續性推進。與南宋同時存在於黃河流域、地跨長城內外的金朝,繼承了北宋白銀貨幣化的成果,形成了穩定的銀錢兌換關係,並實現了白銀貨幣化。承安年間以後,進入了貨幣白銀化階段。金朝在舊例五十兩銀錠之外,鑄行承安寶貨,增發小鈔。交鈔、銅錢、寶貨、小鈔並用,貨幣混亂,寶貨盜鑄,銅錢逃逸,大小鈔貶值。官府開始限制銅錢流通,以寶貨代鈔本。在銀進錢退的過程中,白銀在貨幣體系中的地位全面提升,成為基準定價貨幣,甚至如金朝人所言:市場交易唯用見銀。所面臨的問題只是「畸零尤難」。(王文成:《金朝時期的白銀貨幣化與貨幣白銀化》,《思想戰線》2016(6))

蒙元時期市場空間擴展,重心北移,市場層級萎縮,遠距離批量貿易、財賦轉輸以及「投下-斡脫-世侯」信用關係確立。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蒙元從所佔領的金朝舊地,不僅繼承紙幣制度,而且延續發展宋金用銀、強化銀鈔關係的舉措。中統元年(1260),忽必烈即汗位,統一轄區貨幣,行中統鈔,全面確立「銀鈔相權」貨幣流通格局。紙幣從銅錢的大額價值符號,變成以1兩為標準、1厘為起點的小面額紙幣。以紙幣等分白銀,作為白銀的價值符號在市場上流通。貨幣體系以銀兩為標準,金、銀、錢、鈔等值對應。平宋之後,「銀鈔相權」推廣到南宋舊地,制定實施《至元鈔法條畫》,發行至元鈔后,貨幣體系進一步完善,銀鈔相權通行元朝全境。歷史上貨幣體系成為基於銀兩重量單位,用紙幣按兩、錢、分、厘等分銀兩價值的貨幣體系。白銀在全國貨幣體系中,成為主要貨幣,貨幣白銀化初步實現。

元朝中後期的市場發展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貨幣問題主要是鈔本銀不在官、偽鈔問題、民間自鑄錢以及零鈔問題。元朝中後期「銀鈔相權」貨幣流通格局業已向「銀錢並用」過渡。元末官、民鑄錢,白銀流通,紙幣崩潰。洪武初年恢復鑄行銅錢。洪武八年(1375)造大明寶鈔,禁以金銀物貨交易,洪武二十七年(1394)禁銅錢。紙幣延續了元末情況,進一步失去價值基準和價值保障,僅僅依靠帝王權威和官府權力強制流通。明朝最終於宣德十年(1435)弛用錢之禁,次年弛用銀之禁,銅錢和白銀一起恢複流通,紙幣全面崩潰。正如彭信威先生所言:弘治以後,寶鈔在貨幣經濟上,已沒有任何意義,人民在日常生活方面,所支付的是銀和銅錢,鈔票早已不用了。大數用銀,小數用錢,好像是一種銀錢「兩本位制」。一條鞭法改革中採用了「兩本位制」中的銀標準,在推進財政貨幣化、白銀化的同時,擴大了銀標準的用途、影響,擴大了貨幣白銀化取得的成果。

明清時期國內市場進一步發展完善,與國際市場的聯繫提升到一個新水平,外國銀元大量輸入。明清官府在如何處理銀錢兩種貨幣的關係上,採取了多種措施,收到了不同的效果。清末開始從銀兩標準向銀元標準轉變,嘗試建立銀元本位。宣統二年(1910)的《幣制則例》規定以銀為本位,以圓為單位。民國三年(1914)的《國幣條例》,從制度上做出了更為完備的規定,但市場上「兩、圓」並用,銀銅輔幣的價值隨市場波動,健全的銀元本位仍未建立。民國二十二年(1933)廢兩改元,《銀本位幣鑄造條例》規定銀本位幣為「元」,但民國二十四年(1935)尚未及全面貫徹,南京國民政府實行法幣政策,宣布法幣與英鎊掛鉤,白銀與貨幣體系脫鉤。

講座最後,王教授就整體內容進行了總結。認為白銀貨幣化從商品銀開始,到白銀成為貨幣結束,其結果是白銀加入到貨幣體系中來,成為多元貨幣體系的一員。由此也引發了貨幣體系的標準問題:是繼續保持銅錢標準,還是採用新的銀兩標準?貨幣白銀化隨之展開。金元時期的貨幣體系逐步確立了銀兩的基準定價地位,貨幣白銀化第一階段完成。而貨幣體系從銀錢「兩本位」,向單一銀元標準的轉化,則始於外國銀元的輸入。清末民國初年建立了相應的制度,貨幣白銀化第二階段(銀元化)初步實現。但直到國民政府宣布白銀與法幣脫鉤,單一銀本位制度在仍未完全變成現實。從白銀貨幣化與貨幣白銀化的歷史還意味著,歷史貨幣邏輯上存在單一貨幣、基準貨幣和多元貨幣等多種形態。貨幣的單質性、統一性與幣材的關係,貨幣單質性、統一性與市場的多樣性、複雜性及其動態發展,是貨幣史、貨幣體系史研究的重要內容,值得大家不斷深入探索。

資料來源:王文成《經濟史上的白銀貨幣化與貨幣白銀化》,清華經濟史論壇2017年6月6日。

政治經濟學智庫 長按關注

感覺不錯,請點贊 ↓↓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