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108度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商業只是手段,公益才是目標

「從全球範圍來看,很多公益機構的運作主體都是商業機構,沒有商業的推動哪會有公益行業的發展呢?這一點很多人都沒有考慮清楚,對於公益和商業的界限,大家劃分得很清楚,認為這就是兩個不同的圈子。實際上這種觀點是不對的,兩個行業應該打破界限,融合到一起,但有一點需要特彆強調,即,商業一定是手段,公益一定是目標。」

2016年9月,葉峰聯合一批企業家、投資人及大學教授,發起成立了廣州市一百零八度公益基金會(以下簡稱108度公益基金會),定位為「專註教育公益的智慧型、精準型公益組織」。怎麼理解呢?基金會關注的對象首先是優秀的中學生群體,也就是未來的社會精英。基金會希望藉助自身優勢,通過整合各領域一流的精英資源,彌補現階段教育體系的不足,為中學生進行人生規劃和智慧輸出。簡單來說,基金會要做的就是「讓現在社會中的精英人士去影響未來的精英群體」。

作為一名「70后」,葉峰有著多重身份:戰略學與哲學博士,108度資本創始人,戰略管理專家,清華大學、西南財經大學、長江商學院等國內多所一流高校商學院授課教授,湖南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理事……不同身份的疊加讓他對公益與商業的關係、公益行業的發展有著獨特的見解。《公益時報》近日對葉峰進行了專訪,希望為大家呈現公益行業內另一種聲音。

探索實踐「智慧公益」

108度公益基金會重點關注優秀中學生群體

《公益時報》:108度公益基金會定位為一家專註於教育公益的智慧型公益組織,出發點是什麼?

葉峰:基金會定位於教育公益,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在我們的發起人群體里,很多企業家都有大學教授的背景,所以大家實際上是有一種教育情結的;第二,從歷史發展進程來看,教育的缺失引發了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所以我覺得教育是根源上的問題,解決了教育問題也就解決了根源上的問題。因為我發現,不管是多好的學校多優秀的學生,很多人都會遇到同樣的問題,即不知道自己未來要做什麼,不知道如何選擇未來的道路。我覺得老師要教給學生的不應只是怎麼考高分,這之外的東西更重要,比如說人文教育,而這也是現階段中學教育的一個短板。

《公益時報》:怎麼理解「智慧公益」?

葉峰:明確了定位之後,我們也在思考另一個問題:是進行物質、金錢上的幫助,還是除此之外的一些幫助?因為我們看到有很多公益組織都是通過給錢給物的方式去助學,但這些真的是受助學生需要的嗎?金錢和物質上的幫助能解決根本問題嗎?我覺得解決不了。我們所說的「智慧公益」,首先要去改變大家看待世界的方式,提高大家的認知能力,認知轉變了,他的世界觀自然就會發生變化。當然,我們的這種做法可能短期內看不到效益,但只要堅持下去,並且通過自己的堅持帶動更多公益組織去做這樣的事情,我相信肯定會產生質的變化。

《公益時報》:在推動「智慧公益」方面,基金會具體是怎麼做的?

葉峰:其實在談到智慧公益時我們還面臨一個問題,選擇哪一個群體。因為在整個教育鏈條中,從幼稚園到大學,需要提供智慧公益支持的人太多了,但一家基金會沒有能力去做這麼多事情,因而我們做了一個取捨。這個取捨的邏輯是什麼呢?當時我們在想,既然要做智慧公益,那麼能不能去影響那些未來有影響力的群體,未來的精英又在哪裡?

因此,我們最初選擇了省級示範高中的優秀學生作為智慧公益的對象,而且我們希望從高一開始,因為高一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型的階段。對象確定之後,我們的項目主要圍繞兩方面展開:

第一,邀請專家,幫助學生們了解世界前沿科學;

第二,通過專家的導入,幫助學生建立以哲學和歷史為核心的正確的三觀。

第一,大學部階段必須是在211、985等重點大學畢業;

第二,碩士教育必須是在歐美50強或100強大學畢業,因為我們覺得接受過精英教育的人,他們的眼界一定是非常開闊的,能夠給學生提供一個很好的示範;

第三,他們從事的行業也要有代表性,比如金融行業、投資行業,或者在政府部門工作。因為他們代表著未來社會所需人才的一個發展方向。

當這些精英人士來到中學講課,告訴學生面對未來該怎麼做、應該建立一種怎樣的認知時,肯定會產生很好的效果。

打造教育公益生態

2017年1月,108度公益基金會承辦河北興隆縣「卓越教師」成長特訓營

《公益時報》:基金會提出,通過在教育體系內建立「學生—老師—家長—教育公益組織」的聯動機制,打造點線面結合的教育公益生態。您理解的教育公益生態是什麼?

葉峰:在教育鏈條里,其實有三個核心角色:學生、老師和家長,學生的成長受他們的影響非常大。所以,只要把這三個環節打通就能形成一個閉環,教育教學就會很順暢。在我們的項目中,雖然以老師和學生為核心,但也有針對家長的培訓。因為如果孩子每天都在成長進步而家長還在原地踏步的話,兩代人之間就會出現隔閡和不理解。因此,如果這三方能夠形成一種良好的互動,我們的教育就一定會上一個台階。這就是我們理解的教育公益生態。

具體到項目的運作,我們首先是和當地的教育局簽協議,然後由教育局和各個學校進行聯繫。一旦達成合作,我們就會長期在合作學校開展項目,每學期安排專家到學校開展為期兩天的教育活動,作為學校教育的補充。目前我們的項目覆蓋了北京、湖南、重慶、廣東以及內蒙古等省市30餘所學校,而且基本都是省級示範高中。今年我們計劃覆蓋108所學校,這個數字看似不多,但需要很多的工作。未來,我們還會建立一個追蹤系統,和學生保持緊密聯繫,方便及時接收各方反饋。

《公益時報》:很多公益組織,包括企業,都熱衷於做教育類的公益項目。就目前來看,您覺得教育公益存在哪些問題?

葉峰:我覺得最突出的一點,就是有些機構和個人對公益的理解還存在問題,他們甚至不清楚公益和慈善的界限。我個人覺得,慈善實際上是一種以扶貧幫困為主的行為,這也是慈善的核心;公益則是通過自己的力量推動社會進步的一種方式。對概念的不理解會導致公益機構在自身定位上出問題,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走。最後的結果就是,看到其他人做什麼,他就會跟風去做,但他看不到表象背後的邏輯。

另外,一些機構對教育並不是太理解,不知道教育存在什麼問題。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我在跟其他做教育的公益組織交流的時候,發現他們連應試教育的優勢和劣勢都不清楚。我擔心的是,會有一些人把公益當成給自己人生貼的一個標籤,甚至以公益的名義進行炒作,把公益當成一種手段,去為商業目標服務。因此,我們特彆強調兩點,一是做公益的決心,二是發心。「決心」決定你能不能走下去,「發心」決定你能不能做好。我們要把公益當成目標來看,商業只是實現公益的一種手段,這樣的話就不會走偏。

實現公益和商業共贏

葉峰認為,公益能夠推動商業轉型升級

《公益時報》:提到公益和商業,您擁有多年一流商學院教學經驗,同時在商業領域也非常成功,而且您一直都在參與公益事業,那麼您是如何看待公益與商業之間的關係的?

葉峰:其實在我的認知里,公益和商業是沒有邊界的。如果從本質上去看的話,我覺得商業本身就是一種公益行為,因為商業首先為社會解決了就業問題,替每一個員工解決了生存和發展的問題。此外,如果你的公益行為想要幫助更多的人,就必須通過商業的方式去實現。商業領域談的是MBA,工商管理;公益領域談的是MPA,公共管理。而現在我們的公益行業缺少的是用MBA來指導MPA的戰略思維,導致很多公益機構在運作上一塌糊塗。公益機構如果沒有商業運作,到最後根本沒有辦法實現公益價值。

而且從全球範圍來看,很多公益機構的運作主體都是商業機構,沒有商業的推動哪會有公益行業的發展呢?這一點很多人都沒有考慮清楚。對於公益和商業的界限,大家劃分得很清楚,認為這就是兩個不同的圈子,實際上這種觀點是不對的。兩個行業應該打破界限,融合到一起,但有一點需要特彆強調,商業一定是手段,公益一定是目標。這樣的話,我們既可以通過公益實現商業目標,也可以通過商業實現公益目標,最終實現公益、商業和社會的共贏。

《公益時報》:對於公益和商業的關係,目前大家說的比較多的是商業對於公益的促進,但您曾經提出公益能夠推動商業轉型升級。這一點怎麼理解?

葉峰: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話題。如果說我們把公益理解為目標的話,那麼在商業實踐中,就可以把公益當成企業發展的一種商業模式。而我們現在談的商業模式到最後實際上就是如何通過一種方法論,實現共贏的目標,這個目標既是商業,又是公益,也是社會。如果一個企業把公益當成一種商業模式的話,你會發現他的商業會更加有活力。

從實踐的角度來說可能更容易明白。去年我們做了一件事,就是股權捐贈,等於說是把企業的基因改造了,讓基金會成為公司的股東,這樣一來基金會也有了一個實現長遠發展的基礎。今後,我們除了為各自的商業目標而戰,也會為公益事業的目標而戰,我們把公益的目標和個人賺錢的目標統一了。在業務上,我們所有的商業行為都和公益掛鉤。比如說投資版塊,我們會從投資收益中拿出5%,捐贈給公益事業;體育版塊,比如我們的戈壁徒步活動,你走一公里我們就捐一塊錢;還有自駕活動,只要你參與,我們就會捐108塊錢……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我們把一家企業變成了由公益主導的企業,但商業目標不會受影響。相反,良好的公益形象和良好的公益基因,能夠讓企業的美譽度和品牌價值得到更廣泛的認同。

《公益時報》:您剛剛提到去年的股權捐贈,當時基金會接受了包括您在內的五位股東的股權捐贈。您如何看待這一舉措的意義?

葉峰:去年捐贈的股權大概佔到公司股份的10.5%(按當前股價計算,超過5000萬元)。對於股東來說,我覺得主要有三方面的意義:

第一,可以讓他們更深入地參與公益,支持基金會發展;

第二,可以讓基金會發展得更快更大;

第三,他們的行為能夠對子女產生積極影響,我們也鼓勵這些捐贈股權的企業家,讓他們的子女在未來投身公益事業。

另外,與現金捐贈不同的是,股權有一個變動的可能性,尤其是隨著企業的發展,股權的價值會越來越大。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捐贈股權就是讓企業、企業家、基金會共同發展。

《公益時報》:怎樣能夠讓員工認可您的公益理念?在運作管理上,基金會採取了哪些辦法?

葉峰:首先,作為基金會的發起人,我們每天都在身體力行地為基金會工作。另外,因為基金會本身就是公司的股東,且我們所有的商業行為都帶有公益成分,所以在職能設計上,我們要求每個人都在基金會兼一個職務,實際上就是雙重職能或者多重職能。這種職能設定也符合全球商業管理髮展趨勢,即組織越來越扁平化,商業的邊界在模糊,人的職能在多元化。

我們鼓勵員工要有社會責任感,所以我們提出,每個員工每個月要捐108塊錢,管理層翻倍,但這完全是自願的,不強迫。不過,如果員工願意捐錢,願意參與公益,就有可能得到更多的晉陞和發展機會。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機制讓大家明白兩點:

第一,員工自身的發展是和社會的發展同步的,當你兼顧這兩方面的時候,企業也會給予你更多的發展機會;

第二,雖然員工的捐款並不能為基金會帶來多少收入,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種做法可以讓公司文化更加深厚,而文化產生的凝聚力會讓企業在市場中更有戰鬥力。

此外,我們的做法也會帶動更多股東效仿,進而參與公益。這樣一來,我覺得今後不論是從影響力的角度來講,還是從實際收益的角度來說,基金會都會經歷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如果我沒能及時回復你,那就是還在寫稿~

官網:www.gongyishibao.com

微博:@公益時報

獲取更多資訊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