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合肥,何肥?省會排行榜「攪局者」何以崛起

在省會城市中,合肥歷來是平靜的,卻是不甘平淡的;一直是低調的,卻是不失格調的;是「小字輩」的,卻是胸懷「大夢想」的。

過去十年間,這個中部省會城市成為全國省會排行榜上最大的「攪局者」——經濟總量先後趕超太原、南昌、昆明、石家莊、長春、福州、哈爾濱和西安,從中下游躍入「十強」。

昔日小城今漸「肥」。近十年來,合肥經濟總量增長3.7倍,財政收入增長4.2倍,本外幣存款額增長4.9倍。合肥速度,引人矚目。

從往日的默默無聞到新晉國家科學中心城市,從「鐵路盲腸」到即將成形的米字形高鐵樞紐,從「離發達地區最近的欠發達省會」到長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合肥的「存在感」日益隆起。

合肥,何肥?是什麼力量,讓這個家底薄弱、長期「不緊不慢」的中部城市陡然加速、跨越趕超?

合肥,何肥?在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合肥速度」有何隱憂、如何更「肥」?

合肥繞城高速公路

逼出來的「工業立市」:縫合科技、產業兩張皮讓創新落地

從2007年到2016年,合肥的經濟總量從1334億元增至6274億元,年均增長16.7%——近十年來,合肥的經濟崛起堪稱「現象」。

翻閱這個城市的「經濟賬單」,工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實體經濟)是其最大增長引擎,二者合計貢獻了經濟增量的85%以上。

「強勁增長的工業,是合肥『黃金十年』的第一動力。」合肥市統計局相關負責人說,合肥服務業的發展,離不開工業這個最大支撐。

工業曾長期是合肥的「短板」。在全國省會城市中,合肥工業基礎薄弱,建國之初市區只有幾家小工廠和一些手工作坊。建國后雖從上海等地遷來一批工廠,但並無國家級大工業項目在此布局。

比之工業,合肥科教資源則相對豐富,尤其是1970年科學技術大學南遷落戶,中科院合肥分院等一批國家級科研機構隨之而來,與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等高校一起,讓合肥擁有了較強的科教力量。

一個以科教見長的城市,為何在新世紀之初改換路徑,發力主攻看上去不那麼「時髦」的工業?

「合肥以前走的是科教路線,但由於科教高、工業低,二者難以對接,形成了典型的科技、產業『兩張皮』。」安徽省政府參事程必定說,科研成果難以本地轉化,要麼束之高閣,要麼遠走他鄉。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合肥曾研製出全國第一台微型計算機、全球第一台VCD等創新產品,但由於缺乏工業化能力和產業配套,都未轉化成拉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生產力。

萬燕VCD是最知名的案例。這一在合肥研製出全球第一台VCD影碟機的品牌,只能眼睜睜看著廣東、江蘇等地引進技術形成巨大產業,自己卻在市場浪潮中湮滅無聲。

形勢逼人,智者謀變。2004年,合肥申請成為全國首個科技創新型試點市;2005年,確立「工業立市」主戰略。合肥時任領導認為,工業化是不可逾越的發展階段,合肥固然有一定的科教資源優勢,但缺少產業發展支撐,科技資源也不會自動轉化為產業優勢。

政策向工業傾斜、資源向工業彙集……合肥確立汽車、家電、電子信息等8大支柱產業,推出加快新型工業化發展系列政策,全員招商引進工業項目。與此同時,合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鼓勵企業與科研院所進行知識流動和技術轉移,著力經營智能語音、新能源等4大新興產業集群。

路走對了,就不怕遙遠。經過十年努力,合肥產值億元以上的工業企業從102戶猛增至1189戶,形成汽車、家電、裝備等4個千億元級產業,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年產值從1488億元跨越至萬億元級別。

工業強了,科研轉化通道順了,創新成果才能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十年來,合肥依託科技進步孕育新興產業,湧現出智能語音、量子通信、新能源汽車等一批國內領先的高新產業。

「近年來,我們重點抓工業立市、創新驅動兩大戰略,不斷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開放。」合肥市委書記宋國權說,實踐證明,這是適合合肥的轉型發展之路。

安徽合肥瑤海都市科技工業園內,工人對即將交付的新型色選機進行出廠檢測-解琛-攝

調出來的「產業新軍」:「無中生有」「小題大做」寫出轉型發展大文章

2015年12月,是合肥經濟發展史上具有標誌性意義的一個時間節點——合鋼公司冶鍊業務宣告停產。這家成立於1958年的國有大型鋼鐵廠,長期位居合肥市最大工業企業之列。

同在這個月,總投資400億元的全球第一條10.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在合肥動工,助推合肥邁向全球最大的新型平板顯示產業基地。

壯士斷腕,吐故納新——這是合肥十年來深究產業方向,不斷調整經濟結構的縮影。高污染高能耗的、技術含量低的、不符合未來趨勢的,在妥善分流安置職工的基礎上,堅決「去產能」。未來市場需求大、符合國家戰略需求和本地實際的,則「無中生有」「小題大做」。

「合肥這些年的發展,始終依託科技進步,在研究市場和國家戰略需求的基礎上勇於『無中生有』,或圍繞眼下看起來很小、但有巨大市場前景的產業『小題大做』,以此形成多個創新產業鏈。」合肥市發改委總工程師範觀兵說。

新型顯示產業是合肥的「成功之作」。液晶面板是信息產業時代的核心部件之一,國內需求量巨大卻長期依賴進口。2008年以來,合肥創新投融資方式,「無中生有」進入該行業,先後建成國內首條6代、8.5代和全球首條10.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聚集京東方、美國康寧、日本住友化學、法國液空等全產業鏈龍頭企業。從手機屏幕到電視屏幕,2016年合肥液晶顯示屏產量達2.2億片,產量和配套能力均位居全國前列。

集成電路多年來一直是最大宗的進口商品種類之一。基於國家重大需求和本地科研方向的吻合,合肥從2013年起發力集成電路產業。短短4年,合肥培育、引進集成電路企業100多家,成為國內擁有設計、製造、封裝測試全產業鏈的集成電路產業重鎮。

今年6月28日,總投資約128億元的合肥晶合12吋晶圓製造項目正式竣工試產,全部達產後可實現8萬片晶圓的月產能,另一個投資額約72億美元的晶圓製造項目也正在推進之中。合肥,已成為國內集成電路「四小龍」之一。

智能語音是合肥精心打造的另一新興產業高地。以龍頭企業科大訊飛為核心延伸產業鏈,目前在合肥已形成70多家企業聚集的「聲谷」,帶動全國30餘萬個開發團隊,每天向全球提供服務35億人次。

隨著全球技術的進展,智能語音輸入被認為是打開人工智慧時代大門的「鑰匙」,「小題大做」的合肥站在了新產業的「風口」。

在「無中生有」「小題大做」的背後,合肥「調結構」的另一個秘訣,則是統籌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發展。

「以家電產業為例,合肥雖擁有美菱、榮事達等品牌,但長期『缺屏少芯』,核心競爭力不強。」合肥市政府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黃傳霞說,隨著新型顯示、集成電路產業崛起,合肥家電產業從「缺屏少芯」變成了「芯屏器合」,技術含量和競爭力大大提高。

2016年,合肥空調、冰箱、洗衣機、電視「家電四大件」產量再創新高,達6500萬台,成為全國最大的家電生產製造基地。

不斷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前瞻性進入新興產業、升級傳統產業,使合肥能夠「新軍上陣」,在外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實現發展有衝勁、有後勁。

合肥至漢堡國際貨運班列駛離合肥北站貨運中心-郭晨-攝

擠出來的「左右逢源」:「發展塌陷區」隆起「安徽支點」

在全國經濟地理格局中,合肥長期處於「不是東西」的尷尬區位。向東,納不進東部沿海開發;向西,擠不進西部大開發。作為一個地理上屬於華東的中部城市,實施中部崛起戰略時又非「中心」。

東有南京,西有武漢,合肥成為兩大城市之間落寞的「發展塌陷區」。多年來,合肥雖有意向東對接地緣相鄰的長三角,但總是「規劃不少、成效不大」。

2008年開通的合寧高速鐵路,為合肥補上了關鍵的「交通短板」。這條建國前就有規劃的鐵路,通車后讓合肥1小時到達南京、3小時到達上海,具備對接、融入長三角的基礎條件。2009年、2015年先後開通的合武、京福高鐵,則進一步使合肥從「鐵路盲腸」一躍成為「十字交叉」的中東部重要鐵路樞紐。

「搭上『高鐵時代』的快車,合肥由『不東不西』轉變為『左右逢源』,區位優勢真正體現了出來。」程必定說。

隨交通幹線湧來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助推「工業立市」「創新戰略」如虎添翼——合肥發展的「堵點」,通了。

在安徽建省后的300多年歷史中,沒有出現過真正意義上的大型中心城市。近年來合肥基礎設施和自身實力的提升,形成區域中心城市的雛形,使安徽全省的發展有了「中心支點」。區位優勢、人才優勢得以顯現,長期外流的各類資源開始「迴流」,在合肥聚集、發展。

2014年9月,國務院出台關於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確立合肥為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城市。2016年6月,在國家發改委公布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中,進一步定位合肥為Ⅰ型大城市、滬寧合杭甬發展帶上的節點城市。

一扇通往更高層級的「機會之門」,已為合肥敞開。

今年1月22日,合肥市常青街道創客夢空間內,青年創客向觀眾介紹飛行器及智能汽車作品-劉軍喜攝

闖出來的「機會之門」:「與強共舞」需補短板、重創新

首次在城市定位上與南京、杭州並列,在城市規模上向杭州、蘇州看齊。站在「機會之門」門檻上的合肥,準備好了嗎?

無論是經濟總量、人均指標、城建水平還是三產服務能力,目前合肥與寧杭都有較大差距。雖然合肥的綜合實力、地域定位有很大提升,但若不乘勢而上,仍有可能在新一輪發展競爭中被邊緣化。

多位專家認為,合肥當前存在工業大而不強、三產薄弱、軟實力不強等發展短板。

——工業規模雖然已經不小,但「叢林繁茂、少見大樹」,具有行業引領作用的大企業、大品牌不多。新興產業發展迅猛,但「鯊魚苗多、鯊魚少」。

——相比國內老牌省會城市,經濟結構中服務業比重偏低,金融保險、商貿物流、旅遊休閑、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明顯偏弱。

——在硬體水平方面與沿海大城市的差距已大為縮小,但在城市管理的精細化與城建細節方面尚有明顯差距。

今年以來,兩個「一號工程」的啟動,為合肥未來的發展釋放積極信號。

1月初,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正式獲得國家批准。這是繼上海之後全國第二個國家創新體系基礎平台,將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環境四大領域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安徽省將「量子信息國家實驗室」作為合肥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的「重中之重」和全省科技創新「一號工程」,目前籌建和申報工作正在迅速推進。

6月末,江淮大眾新能源汽車合資項目在合肥破土動工,建成后將形成年產10萬輛純電動乘用車的生產能力。中德兩國總理共同推動的這個「工業4.0」重點合作項目,成為安徽省先進位造業的「一號工程」。合肥以此為契機建設中德產業園,將傳統製造向智能製造推進。

此外,商合杭高鐵、鄭合高鐵、合安高鐵建設正酣,合青高鐵即將開工,合肥米字形高鐵樞紐幾年後將成為現實。合肥港綜合碼頭一、二期工程的建成投用,使合肥成為「通江達海」的重要內河港口,集裝箱貨物可通過水運直達上海,運輸成本大大降低。

安徽省科技廳原廳長徐根應說,長三角是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之一,合肥要「與強共舞」必須讓自己也成為強者。「這就需要堅持自主創新之路不動搖。」

做強科技供給,塑造「新合肥」核心競爭力。目前,合肥國家科學中心「溢出」的量子技術,已孕育多家行業龍頭企業。一個涵蓋研發、製造的世界級量子信息產業集群,正在合肥逐漸形成。

截至2016年底,合肥的年發明專利授權量居全國省會城市第7位,國家級高新企業數量居第7位,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居第2位。多位專家認為,科技創新是合肥未來發展的「底氣」和「利器」。合肥過去十年的黃金期靠創新,合肥的未來,關鍵還在創新!(半月談記者 王正忠 徐海濤)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