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被比作小矛的滿清戰箭:本為穿透野豬皮,結果對盔甲也有奇效

滿清八旗在明清戰爭中所使用的戰箭常被比作小矛,因為它們長而重,長度標準統一,在細長的鋼頸上是扁平的三角形箭頭。可以說,滿弓就是以這樣的箭為標準而特製的。因為其滿射而出的衝擊力不是當時現存的弓所能駕馭的,所以滿族弓箭組合一經推出,艷驚四座,特別是在狩獵活動中,優勢明顯突出。

其實最初目的是為了穿透野豬的堅實的皮,但後來發現對付盔甲也有奇效,於是便逐漸演變成戰場利器。

普通戰箭

這是迄今為止在博物館和私人收藏中發現的最常見的清代戰箭,它們大多是從公元19、20世紀初的戰場,如太平天國戰爭、鴉片戰爭和義和團運動被帶到西方世界的。

作為標準的戰箭,它們的長度幾乎都在105厘米左右,直徑11或12毫米,重量在80到122克之間,其中大部分都是100克左右。通常被劃為一組的箭,重量偏差很小,箭桿材質通常是樺樹和楊樹製成的。大部分尾端會再用樹皮進行纏繞包裹,箭翎取自鷹,長約25厘米。

▲箭頭示意。形狀是扁平而非鋒利的,意在破勢

以下是具體的測量參數:

當然,滿族人並沒有滿足於一種形式的弓箭,他們還賦予箭頭不同的名稱:狩獵廣頭箭叫niru,長距離箭叫tiyelin,滿族戰箭還有一種被稱為「梅針箭」(sirdan 故宮博物館有少量展示)。

梅針箭

梅針箭只在一些故宮博物館和軍事博物館能尋到蹤跡,這也反映了其珍貴性。確實,最初只有皇帝或他的侍衛會在軍檢中攜帶,但後來慢慢作為軍備物資也開始發放給部隊,但傳用度很低,可能製作成本是一方面原因。在第二次金川戰爭中,約20萬支梅針箭從首都被運往戰區,而普通戰箭數量高達478,500支。

梅針箭的大小、形狀大致類似於普通戰箭,區別主要在於箭頭和箭翎。梅針箭的箭翎更大,有些甚至用蠶絲製作;箭頭則更纖細,邊緣更鋒利。據說守夜侍衛佩戴的梅針箭是特製的更重的,穿透多層盔甲也是小菜一碟。

槍頭箭

箭頭似矛,目的在於斬斷「藤條」,原因是在南方,天氣又熱又潮盔甲的不舒適感極強,所以藤條作為備用保護手段會被編織起來被當做防禦甲使用。

齊梅針箭

一種特殊的梅花針,箭頭鑿形,用於刺穿盔甲。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翻譯顧之,顧問西門吹牛,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獲取更多知識兵器知識請關注微信公眾號:lbqyjs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