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滁州助聽器分享好文——寶寶說:助聽器不是」助聽器「

攝於:加拿大BC省兒童聽力言語中心的華語康復室,並中心主任及家長同意公開

助聽器是21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經過百年發展至今,它遠遠已經不是普通人印象中的放大器,而是非常非常精密的聲學處理系統,核心晶元對聲音處理的功能遠超普通人(甚至耳科醫生、助聽器店員)的想象,但即便如此,助聽器也只能讓患者的大腦接收到聲音更多、更聚焦、更舒服,但想要更好的聽懂還是要靠大腦的處理。

我們常常說聽力損失是聽力問題也不是聽力問題,外界環境中存在在的物理聲音,要被大腦接收到並反饋出來,聲音需要經過外耳收集聲音,鼓膜和聽骨鏈放大傳導聲音,內耳耳蝸接受、處理、轉化聲音,再通過聽神經以及大腦中聽覺系統的神經通路把生物電傳遞到我們的大腦。任何一個位置出現問題,都會導致聽力損失,都會導致大腦接收到的聲音信號不完整,導致大腦不能識別語音信號,進而不能通過語言反饋出來。

配圖專用

早干預!!!

嬰幼兒的大腦有非常強的可塑性,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直要強調「早干預」的原因,人工耳蝸沒辦法做到出生后3個月植入,但是助聽器可以最早出生后一個半月就進行選配,刺激聽覺中樞的發育。

人的大腦有我們現代科技無法洞察的空間去發育,我們都知道人工耳蝸術後效果很大程度是由大腦的可塑性來決定的,那麼為什麼不在2-3個月的時候對植入對象進行助聽器選配干預呢?有些重度聽力損失的孩子助聽器干預效果非常好,她可以不用或者暫緩植入耳蝸;即便是一些必須要植入耳蝸的患者,有半年到一年的助聽器干預經歷,術後患者的效果顯著的更好,因為這些小患者的大腦及時的接收到了信息在發育,這也是2013版人工耳蝸植入指南以及美國、歐洲人工耳蝸植入指南的標準之一:術前至少佩戴6個月以上助聽器並進行效果評估。

配圖專用

所以早期進行診斷干預的目的是讓聽障兒童大腦聽覺系統接收到聲信息刺激的時間儘可能接近正常兒童,也最大限度的避免大腦聽覺皮層被「跨通道重組」(聽覺中樞的神經元突觸被視覺或者觸覺等其他功能神經元突觸所替換),導致康復難度增加。

准干預!!!

這個准有很多層面的意思,是從聽力師到家長都要做到的「准」。

聽力師要做的到操作準確、設備準確、診斷檢測、干預評估、干預策略的準確!想想看:

操作不準確:「在充滿雜訊的環境中做OAE」、「胎脂、耵聹堵在耳朵里做ABR」?這樣的結果可信嗎?

設備不準確:「去了五個醫院測出來4個結果,聽力從80-110dB」,設備沒校準,單位沒等效換算,中度、中重度聽力損失診斷是重度、甚至極重度?對這樣的病人選擇耳蝸植入就是過度醫療,不選擇耳蝸植入按此聽力買個助聽器,過度放大導致噪音性聽損,要不了1-2年聽力真的變重度、極重度,還得選擇人工耳蝸植入。

診斷不準確:這個就更不用說了,診斷的偏差帶來干預策略的偏差。混合性聽力損失診斷為感音神經性,更有甚者傳導性診斷為神經性。大家聽聽感覺像笑話,但時時刻刻都在發生。為什麼?因為聲導抗(3個月大的孩子,用226HZ聲導抗明明中耳積液查出來正常)、骨導電生理測試(沒有做)、CT(負壓無積液,片子是正常的),甚至做了檢查醫生不太會看。

家長的准在哪裡?

準時複查!!!非常重要,因為聽力干預不是一次就可以達到最佳狀態,而且即便是這次最佳了,6個月後聽力、助聽器性能、耳模密封程度發生變化了,就又不在最佳狀態了。定期準時複查,是確保孩子始終處於最佳聆聽狀態的基本保障。

一個細節毀聽障患者一生,不是笑話,責任是每個人的,每個人都負責任的把每個環節做好最好,那麼對所有的聽障孩子來說,他將是最大的受益者。

記得三年前赴加拿大訪學,在溫哥華兒童聽力言語中心Janet主任(教授)說「真正的耳朵是大腦,助聽器的作用只是幫孩子打開聽到聲音的大門,我們必須又早、又準的診斷與助聽干預,還要非常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並致力於開發出孩子最大的潛力,給孩子自信心,才能讓孩子回歸(社會)」,記憶猶新,這兩天講完課很多患者諮詢我也是無數遍轉述了這段話,其實平時聽力學門診看到的每個患者,都會把正確的聽力學診斷與干預之路講一遍,希望他們走對路,高效康復!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