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換個姿勢,再來一次 | 夜行書單

大家好,我是金醉——特意說明一下,我今年還不到38歲,不算老頭。

後台常有人問我,有沒有民國、歷史方面的好書,或者好看的小說。

我很少列書單,因為讀書的體驗是很私人的,隨便去「指導」,很可能會浪費大家的時間。

後來,我發現消息里總提到了幾個關鍵詞:民國,北京,歷史,故事,還有「人性」。

恰好,這也是北洋故事的幾個關鍵詞。

半年來,我每天整理這些故事,大家一起跟著讀,有些感受必定是相通的。

因此,我覺得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些讀過的書,也不算太冒犯。

需要說明,這不是拖更,今後除了講《北洋夜行記》的故事,我也會和大家講點其他的故事,或分享好玩好看的東西。

這些是今天要分享的書(一部分),都是我讀過後念念不忘的,有的重讀過幾遍,有的剛剛讀過。

下面幾本,是近一年讀過或重讀的好書里,和幾個關鍵詞最貼近的,簡單聊聊。另外,我還和徐浪聊了聊,讓他分享了一本喜歡的書。

《一日談》(Daytripper)

作者: [巴西]法比奧·穆恩 / 加布里埃爾·巴

譯者: 王怡婧

出版社: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版年: 2016

頁數: 256

講的什麼事兒

這是一本漫畫,講了一個人一生中經歷的十天,每天是一個小故事,就像原書名Daytripper的意思:一日旅行。

多明戈斯是個年輕的作家,他希望像父親一樣,成為萬人矚目的大作家。不過,他目前的工作是在報社寫訃告專欄,每天關注哪裡有人死了。

十個故事截取的是他從童年,到青少年,再到老年的十天,時間任意穿插,故事各自獨立。故事講到了成長、愛情、友誼、背叛,有懸疑、災難和日常小事。

這些故事翻起來非常容易,沒有任何難理解的情節。

每段「一日旅程」,卻都以多明戈斯戛然而止的死亡為終點:槍殺、猝死、車禍,溺水……都是日常的普通遭遇,誰都有可能遇上。

這樣打破常規故事邏輯的魔幻現實,又讓這本書有點沉重。

為什麼值得看

在北洋系列的一個故事中,我曾寫過一句話:怎樣看待過去,決定了如何過現在。

其實這句話有個升級版,就是我讀《一日談》的感受:怎樣看待死亡,決定了如何活著。

書里的十個故事,像十個夢,又像十個假設:如果你今天突然死了呢?這就是這本漫畫要說的:向死而生——一個不難理解的,但卻輕鬆不起來的話題。

一旦翻了這本漫畫,琢磨了這個問題,你總會弄明白些什麼。

除了小時候看日漫,我看過的漫畫不多,這本是我看過最好的漫畫,國內起了個新名,叫「圖像小說」。

能用最易理解的形式,呈現最難以言傳的意味,這本書做到了。

另外,這本中文版是來自DC漫畫的子公司Vertigo出版的版本,大開本,延續了封面設計和編排體例,硬皮精裝,手感非常好,適合睡前捧讀。

這本書捨不得劃線,全書畫面台詞都很好,也無從劃線,分享一頁圖。

《俠隱》

講的什麼事兒

在簡短的自序中,張北海把故事說的很透徹:

這裡的北京,是沒多久的從前,古都改稱「北平」那個時代的昨日北京。

故事的歷史背景,其事件、人物、市容、生活等等,作者都力求符合史實。

虛構部分則純屬虛構。

抗戰烽火前夕,走進這虛實兩個世界,是一位現代江湖遊俠——越洋歸來,替天行道,一了恩仇,穿雲而去。

故事發生在1936年到1937年,李天然從美國回到北平,尋找五年前師門血案的兇手。在調查過程中,京城各色人等出現,在老北京波瀾不驚的風韻下,江湖隱事悄然暗涌。

除了老北京、民國、武俠這幾個標籤,還可以加一個「美食」,因為主人公好吃。

為什麼值得看

從武俠的角度講,這是個經典武俠模式:復仇。不同的是,《俠隱》傳承的是民國武俠小說,打是真打,一種實戰的技擊,就算飛檐走壁也頂多是燕子李三級別,尊重地心引力,跟跑酷一樣。

因為真實,俠士就需要在舊京衚衕里穿梭,很多經過的地方如今尚在,前門火車站、東四九條、什剎海、月牙兒衚衕、乾麵衚衕、王駙馬衚衕……故事在空間上重現了一個鮮活的老北京城,時間上則跨越了北京四季時令。

為什麼說主人公好吃?因為鄉愁是故鄉吃食的味道。《俠隱》前三分之一的節奏平緩悠然,慢悠悠地展現舊京風韻,像是一段故都春夢。李天然心懷深仇大恨,在展開追兇任務前,幾乎吃遍了北京小吃,其中有一個章節的名字就叫《春餅》。

故事寫於1970年代,這個北京是張北海人在紐約,根據童年記憶與歷史資料復原的,虛實結合,是一座蘊含了理想和懷鄉夢的城市。

張北海曾說,北京的靈魂在於日常:「從衚衕,從小戶人家,早晨去買菜,外面等著的洋車,隆福寺,雍和宮磕頭燒香的,一點一點;然後再加上各種風味的小吃,人們的生活……」

這種日常,大概就是老嬉皮骨子裡殘留的老北京風韻。

用一種野生的筆法,把市井散文、懸疑武俠與真實歷史雜糅一體,卻毫不矯作,依仗的就是他對老北京精氣神兒精準把握。

或許,不是他故意寫得淡泊,而是老北京的悠然本就如此,哪怕是山雨欲來之際。

另外提一下,《俠隱》就是繼《讓子彈飛》、《一步之遙》之後的「北洋三部曲」第三部,姜文對好故事的品味值得信賴。

註:關於北京和北平的稱呼,不少人留言提過,問以前的北京不是叫北平嗎,為什麼《夜行記》里稱北京?趁此機會統一回復:元朝時,北京城初建,從古稱幽州改名大都。朱元璋滅元建明,改大都為北平。明永樂年間,重建北京城市,改名北京,之後一直沿用。到1928年,國民黨北伐攻入北京,設置北平特別市,北京改名北平。1949年,北平解放,改回北京。因此,一般稱北平的故事發生在國民黨執政的民國時期。

他隱隱有一點兒回家的感覺,雖然北平也不是他的家。可是,他也根本沒個家。自從師父一家人一死,他更沒家了。但是今天,曬在身上暖乎乎的太陽,一溜溜灰房兒,街邊兒的大槐樹,灑得滿地的落蕊,大院牆頭兒上爬出來的藍藍白白的喇叭花兒,一陣陣的蟬鳴,衚衕口兒上等客人的那些洋車,板凳兒上抽著煙袋鍋兒曬太陽的老頭兒,路邊兒的果子攤兒,剛才後頭跟著的那幾個小子,禿頭流鼻涕的小夥計……他覺得心中冒著一股股溫暖。

《再會,老北京:一座轉型的城,一段正在消逝的老街生活》

作者: [美]邁克爾.麥爾

出版社: 上海譯文出版社

原作名: The Last days of Old Beijing Life in the Vanishing Backstreets of a City Transformed

譯者: 何雨珈

出版年: 2013

頁數: 392

講的什麼事兒

《俠隱》是對老北京靈魂的畫像,那真實的老北京距離我們有多遠?

《再會,老北京》提到過一件事,邁克爾在一座老樓拆遷現場看見一條橫幅:再現古都。過了幾天,「現」字的左半邊掉了,口號變成了:再見古都

這本書講的就是這個,一個在北京生活十年的美國作家眼中的北京城變化——城市從老變新,衚衕街坊從殘留到消亡,傳統鄰里人情日益淡薄。

在這樣一個再建與重生的過程中,邁克爾見證了生機勃勃的變化,和無法理喻的荒唐。

為什麼值得看

邁克爾和馮驥才聊天時,馮說:兩種速度在較量,破壞的速度和搶救的速度。

勝出者顯然是破壞,一種粗野的邏輯仍在統治這個社會:破壞就是創新。

若要打破慣常邏輯的強勢壓力,最快的方法是切換角度和拉開距離。看一個外國人寫城市,就是這種切換。

雖然邁克爾寫了很多人都知道的事,但他的視角卻帶來全新的感受。北京人熟視無睹的城市細節,在他的描寫里有了荒誕的陌生感。

比如,他花了一章來寫《北京晚報》,將各版面的內容並置排列,令人像看見另一個北京城。

雖然邁克爾懂得中文,但骨子裡是英語的思維邏輯。讀他寫的老北京故事,相當於給大腦裝了個外掛系統,換個姿勢,重新感受因太熟悉而麻木的世界。

很多年來,我常常經過東大橋的這家醫院,見過邁克爾在廁所看到的廣告,但卻早已熟視無睹。當他寫出來,便產生了全新的荒誕感。

小說家保羅•拉法基想象這位工程師的內心活動,「啊,老城區,你這個老婊子。我將像掰開一個舞女的雙腿般拓寬你的道路,將奧斯曼公爵的種子撒播在你所有的古老院落和樹蔭小巷中。你那些陰暗的角落將不再陰暗,永沐光明之中。」

我問他,為什麼在的城市,新與舊之間的衝突表現得這麼殘酷和徹底,為什麼不有選擇地對建築進行改建,而是迅速地毀滅得一乾二淨。」是時間,「馮驥才回答道,「速度。對於那些負責的領導來說,他們越快地拆掉老建築,開始新工程,就能越快地向上面彙報,「看我的政績。」而說「看我搶救的」是無法讓你官運亨通,節節高升的,因為重點永遠是經濟發展。」

《城記》

作者: 王軍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年: 2003

頁數: 357

講的什麼事兒

寫《再會,老北京》前,邁克爾開始體驗北京衚衕生活,他曾採訪過研究城建的學者王軍,王軍建議他去看梁思成的資料。之後,這本《城記》變成了邁克爾的中文閱讀理解教材。

某種程度上,可以把《城記》當做邁克爾寫北京的師承。《再會,老北京》里有一章叫《拆之簡史四:「毛澤東時代」北京的工業浪潮》,而《城記》則用一本書寫了這段歷史。

1949年,北京有七千多條衚衕,到了80年代,還剩下三千九百多條。最嚴重的一段時間,每年會消失六百條左右。

建國后,老北京變成新北京,是傳統面對現代文明必須要做的調整,但更多是背後多方力量牽扯出的結果。

這本書講的北京城市建設規劃和這背後的力量,重點講的是「拆哪兒」和「蓋哪兒」的問題。

北京的城牆、衚衕和牌樓,本可能與水泥森林和諧並存的,北京的道路交通,本也可能不是一攤爛餅的。

王軍從1949年講起,對當年北京城規劃的各種方案做了詳細解讀,附上詳盡的數據、圖紙和當時的輿論戰,把新與舊,行政與科學,哲思與權力之間的博弈寫了個透徹。

在試圖弄清最終方案成因的過程中,作者追述了梁思成、林徽因、陳占祥等建築師的人生故事,讀完便心生「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喟嘆。

為什麼值得看

梁思成當年主導一份北京城市規劃,建議保留舊城,在西郊建設行政中心。這種可能性或許帶來的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北京。

書中詳解了當年梁思成主導的「梁陳方案」,雖然已經完全成泡影,但卻能讓你更深入的了解北京城。不管生活在哪座城市,城市每一處變化都與你息息相關,只是並沒太在意,或不知從何理解。

梁思成曾提出,城市最重要的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旅遊,交通。理解一個城市,從這幾點出發就足夠。

城市最根本的功能是舒適地容納人,而不是達成政治意圖和象徵,更不是千篇一律的數字目標。

城市建設不是打遊戲,沒有重新來過,一旦跑偏,就要花上幾代人的時間為錯誤買單。

這本書寫於2002年,距今已經十五年,新北京早已是新新北京。其他城市也都像北京一樣越攤越大,面容愈加相近,樣板式的CBD,套用一個模子的高鐵站,甚至連人文景點的建設都相互抄襲。

我常有這樣的經歷,從北京捷運站進高鐵站,幾個小時後到了另一座城市的高鐵站,出站后再進捷運站,走上地面打輛車,堵上一小時,到了一座和北京沒有兩樣的商場。

如果城市讓生活變得無趣,甚至更糟糕,那還算是文明嗎?

梁思成在晚年回憶道:「當時彭真給我講了北京城市建設的方針,『為生產服務,為勞動人民服務,為中央服務』……有一次在天安門上毛主席曾指著廣場以南一帶說,以後要在這裡望過去到處都是煙囪。我則心中很不同意。我覺得我們國家這樣大,工農業生產不靠北京這一點地方。北京應該是像華盛頓那樣環境幽靜,風景優美的純粹的行政中心;尤其應該保持它由歷史形成的在城市規劃和建築風格上的氣氛。」

《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

作者: [美]柯文

出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原作名: History in Three Keys: The Boxers as Event, Experience, and Myth

譯者: 杜繼東

出版年: 2015

頁數: 572

講的什麼事兒

這本書的英文原名很關鍵。History in Three Keys,「Key」是從音樂領域借用的,指樂曲的音調,另一種意思是為某種東西提供導入的設備或方法(鑰匙)。

人們回顧一段歷史,比如義和團運動,往往有三重不同的「音調」:事件,經歷和神話。這是歷史敘事中的三種情況,也是最易被忽略的。《歷史三調》就是拿義和團運動的例子,講了這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為了說明和解釋,歷史學家需要將過去整理成「事件」(或故事)來講述,比如「義和團運動」,或「甲午戰爭」這種教科書說法。他們不想解釋什麼,而是解釋某段歷史和之前之後的關聯。

第二種情況,將一段歷史變成神話。聽起來很奇怪,但卻最常見——描述過去,是為解讀現在,而且隨著自己不斷變化的見解或目的,對過去的描述和解讀也不斷變化。比如,從義和團紅燈照里提取的象徵,英雄符號。最典型的,就是1960年代流行的義和團宣傳畫,從歷史中「汲取能力」,來實現政治目的。

第三種情況,往往被徹底忽略:歷史的直接參与者「經歷」了什麼?念著避火咒攻打教堂的少年,被困在教堂里的人,被燒掉店鋪的西藥店老闆,他們的想法、感受和行為是怎樣的。

三種講述角度說的是同一件事兒,卻彼此隔絕不通。經歷者不可能在親歷時刻以事件總結的方式看待自身;整理事件的歷史學家常會統計數據和提取典型,無法描述感受;神話製造者有時近乎變成小說家。

為什麼值得看

有個黑抗日神劇的段子,說劇里有句台詞:「同志們,八年抗戰就要開始了。」這就是利用了歷史敘事和事件親歷體驗的差異效果。

用三種角度去了解一段歷史的「真相」,得到什麼結論不重要,重要的是閱讀過程中,頭腦得到的解放。

玩過《紀念碑谷》遊戲的都知道,觸發某個小小的機關,整個空間結構可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你所看到的結構和道路煥然一新,豁然開朗。

讀《歷史三調》,就是這種感覺,看到精彩之處,「我操」脫口而出。

人們並不是自身經歷的被動的接受者,相反,他們積极參与經歷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對他們的經歷的含義加以解釋,而其含義反過來又受到他們以前的相關經驗、他們賴以生存的文化結構、他們的情感狀態、他們每個人當時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等因素的影響……

我們還常常面臨著這樣一種局面:歷史事件的直接參与者保持緘默,或者在過了相當長一段時間后才談過去的親身經歷,而到這時,他很可能因新的環境的壓力(更不用說記憶的流失了)而在敘述時對親身經歷的原始含義進行相當大的改動。

《晚清之後是民國:1916至1928年的》

講的什麼事兒

研究歷史,最難得的是不以「政治正確」為前提預設結論。嚴格來說,這樣的歷史講述幾乎不存在,但好的歷史學家會時刻保持警惕,避免陷入這種思維。

這本歷史書就有這種警惕心。趙焰講的是1916年到1928年的,也就是《北洋夜行記》故事發生的年代。

講北洋時期的歷史書不算少,這本有個有趣的核心線索:清朝完結,走向共和,是如何又陷入了崩潰,最後不得不重新走向集權。

為什麼值得看

寫北洋歷史的書,常常陷入兩種思路:一是帶著批判眼光寫軍閥,民不聊生戰亂頻繁,所有的黑鍋都讓軍閥背。

對於所謂「軍閥混戰」,趙焰並未先入為主地定義為「混戰」,而是圍繞北京政權,寫了各個執政派系對統一的努力。雖然這努力最終白費,造成了頻繁的政權更迭和派系鬥爭,但並非為打仗而打仗。

另一種慣常思路,是對北洋時期過度嘲諷和演繹,各個派系和軍閥頭子戲子一般粉墨登場。這樣寫固然多出些趣味,卻把歷史人物過度簡化成非黑即白的符號。

趙焰則不同,既正視了歷史事件的微妙和複雜,又用小說筆法寫出了戲劇感,並挖掘了大量史料原文,展現歷史親歷者的觀點。

簡單說,就是既像宮斗戲一樣有看頭,又能從新的角度洞察歷史。

我的劃線標記

五四常常和新文化運動放在一起談論,但事實上,五四運動后,當時的文化界究竟反應如何?

梁實秋:「我當時感覺到大家只是一股憤怒不知向誰發泄,恨政府無能,恨官吏賣國,這股恨只能在街上如醉如狂地發泄了。在這股洪流中沒有人能保持冷靜,此之謂群眾心理……群眾心理是可怕的,組織的力量如果濫用也是可怕的。」

胡適:「第一,在學生運動中,有些人自己不敢出面,卻躲在人群中吶喊,從而助長了依賴群眾的懦夫心理;第二,罷課時間一長,有些人就會養成逃課的習慣;經過這場運動,有些人可能養成盲目從眾的行為模式。」

梁漱溟:「我們沒有法律、司法的意念,這是我們民族的弊病……要永遠走上安定的道路,必須要遵守法律,不能用任何理由超越法律之上,只有這樣,公民的基本權利才能得到保證。」

街頭政治的流行,無政府主義的擴張,也使得眾多知識分子對學生運動和街頭革命的變形扭曲作了沉痛的反思。魯迅如此說:「我覺得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隸;革命以後不多久,就受了奴隸的騙,變成他們的奴隸了。

《叫魂:1768年妖術大恐慌》

作者: [美] 孔飛力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上海三聯書店

原作名: Soulstealers: 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

譯者: 陳兼 / 劉昶

出版年: 2012

頁數: 368

講的什麼事兒

乾隆年間,民間突然出現了一種名為「叫魂」的妖術。據說,巫師在你的頭髮、衣服上做法,甚至通過你的名字,都能吸取你的靈魂,讓你死掉或控制你。

這種恐慌迅速蔓延,從山野村夫到乾隆皇帝,無不為之驚恐。

這本書講的是故事背後真正發生了什麼——真有妖術嗎?是要造反嗎?如果是謠言,為何有受害人言之鑿鑿?如果是真的,又為何抓不到兇手?

為什麼值得看

春節期間,我看了一篇超長的文章《爸媽朋友圈謠言TOP100,每一條我們都幫你較真了》,非常不錯。但我並不樂觀,因為即使較真了,這些謠言在新的一年仍會流行。

如果乾隆年間有朋友圈,妖術很可能直接顛覆了大清,因為妖術的謠言比養生謠言可怕多了。越是可怕,越易傳播並扭曲。

謠言恐慌的發生和傳播,乾隆皇帝、大清官員和底層小民都有一份貢獻,最終的受害者卻是底層小民。

看似權力對底層的壓迫,細究一下,看到的卻是烏合之眾的盲目狂熱。另一方面,民眾容易陷入狂熱,恰恰因為對權力或利益極度渴望。

這本書,可以和經典群體心理研究《烏合之眾》、《狂熱分子》對讀,當然,也可以《北洋夜行記》011和012對讀,喜歡電影的則可以看看《浪潮》,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驚悚劇情片。

在這個權力對普通民眾來說向來稀缺的社會裡,以「叫魂」罪名來惡意中傷他人成了普通人的一種突然可得的權力。對任何受到橫暴的族人或貪婪的債主逼迫的人來說,這一權力為他們提供了某種解脫;對害怕受到迫害的人,它提供了一塊盾牌;對想得到好處的人,它提供了獎賞;對嫉妒者,它是一種補償;對惡棍,它是一種力量;對虐待狂,它則是一種樂趣……在這樣一個世界里,妖術既是一種權力的幻覺,又是對每個人的一種潛在的權力補償。

當代的歷史中充滿了這種幻覺權力進入社會的例子。我還記得1982年在北京與一個老紅衛兵的談話。他當時是一個低收入的服務工。他感慨地說,毛澤東的文化革命對於像他這樣沒有正式資格循常規途徑在社會上進身的人來說是一個黃金時代。毛號召年輕人起來革命造反。這一來自頂端的突然可得的權力使他的野心得到了滿足。他抱怨說,現在的社會樣樣都要通過考試,他再也沒有希望從現在這個最底層的位置爬上去了。

《最好的告別:關於衰老與死亡,你必須知道的常識》

作者: [美] 阿圖·葛文德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原作名: Being Mortal: 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

譯者: 彭小華

出版年: 2015

頁數: 248

講的什麼事兒

這是本醫生寫的書,作者是哈佛醫學院教授。他見慣了臨終和死亡,在書中講了一些真實的故事。每個故事的主角都是一個即將死去的人。

作者說:「這本書講述了人類對付自身的生物學約束,以及對抗基因、細胞、血肉、骨骼所設定的種種限制的鬥爭。」

在故事講述中,作者分析了醫藥治療的局限,批判了醫學界對臨終病人的「虐待」,推崇「善終服務」、「輔助生活」和「生前預囑」等醫療養老理念。

和開頭分享的《一日談》一樣,講的也是「向死而生」,不同的是,從醫學角度細緻真實地講了最後的時刻。

更重要的是,作者提出了關鍵的問題:醫療的任務究竟是什麼——將病人關起來,插滿管子、裝滿化學藥劑來維持肉身最後的安全和存活?還是幫助身心處於臨界狀態的患者解決更重要的問題:快樂、尊嚴和期望?

為什麼值得看

我很少看暢銷書,這是本國外的暢銷書。在美國豆瓣goodreads網站,5萬多人評價,評分接近9分,豆瓣7千多人評價,評分9分。

都說寫書、講故事或做營銷要擊中人性,死亡的話題就是人性。只要一想到,親人或你自己的老去必將來臨,就值得翻一翻這本書。

有一部德國電影我很喜歡,叫《敲開天堂的門》,兩個身患絕症的哥們逃出醫院,偷了輛車出去野。原因很簡單:其中一個哥們兒這輩子沒見過大海,一直念念不忘。

德國電影《敲開天堂的門》的劇照,哥倆坐在海邊喝酒。這部片子我看過不下五遍。

故事結尾,這哥們兒坐在海邊死去,心滿意足。如果他選擇待在醫院,按時服藥做化療,可能死去的時候手裡捏著張大海的明信片,看海成了遺願。

更關鍵的是,統計數據說明,化療和藥物並不能真的延長多少時日。相反,尋找大海的激情可能會延續時日。

臨終者的真正願望常常不是「多活幾天」,而是減少疼痛,保有尊嚴,參加一場婚禮,或寫一本小書。

如何讓臨終者正常表達出真的願望,評估出最在意的事情,讓這些「遺願」實現,是醫療養老的更高目標。

很多人喜歡我們,是因為夜行故事講了「真相」。較真點說,人生唯一的真相是死亡。

延續《一日談》里提的問題,如果你今天就要死了呢?把你最在意的東西排個序。一個人覺得自己還剩下多少時間,決定了他會如何使用和感受時間。你最在意的,隨著生命時間的臨近結束而改變。

談論死亡是為更好地活著。

之所以喜歡這本書,是因為我越來越敢於承認,我怕死,怕摔倒爬不起來,怕生活不能自理,怕當眾大小便失禁,更怕一天24小時被護士安排作息。

就像這本書里一個老人說的:「幸福就是能自己上廁所。」

40%的腫瘤醫生承認,他們給病人提供他們相信不太可能有效果的治療。在「顧客永遠是對的」這一時代背景下,醫患關係越來越錯位了,醫生尤其不願摧毀病人的期望,對過於悲觀的擔憂遠遠多於過於樂觀,而且談論死亡極其令人憂慮。

這是一個現代社會才有的悲劇,並且已經重演千百萬次了。當我們無法準確知道還有多少時日時,當我們想象自己擁有的時間比實際擁有的多得多的時候,我們的每一個衝動都是戰鬥,於是,死的時候,血管里留著化療藥物,喉頭插著管子,肉里還有新的縫線。我們根本是在縮短、惡化餘下的時間,可是這個事實好像並沒引起什麼注意。

對於人類來說,生命之所以有意義乃是因為那是一個故事。一個故事具有整體感,其弧度取決於那些有意義的時刻、那些發生了重要事情的時刻。

我們對待病人和老人方面最殘酷的失敗,是沒有認識到,除了安全和長壽,他們還有優先考慮的事項;建構個人故事的機會是維持人生意義的根本;通過改變每個人生命最後階段的可能性這一方式,我們有機會重塑我們的養老機構、我們的文化和我們的對話。

下面這本是徐浪的推薦

大家好,我是徐浪。

前兩天,老金給我打電話,說要做個書單,讓我推薦本書。我讓他別扯犢子:「推薦什麼啊,平時寫故事夠累了,多餘的我可寫不動。」

他說你不用多寫,四百字就行,我想想答應了——確實不多,就當我尊老愛幼了。

我喜歡雜文和哲學,但最愛的還是小說,想了十分鐘,決定還是推薦本小說吧。

傑克倫敦的《白牙》,也有譯成《雪狼》的。

傑克倫敦的整個人生,幾乎就是現實版的印第安納瓊斯,具體我不寫了,想知道的自己查吧——由於他的人生經歷,他寫的小說都很有男人味,充斥著冒險、激情和原始的野性。

我小時候,特流行讀世界名著,雨果、大仲馬、狄更斯之類的小說。

看他們的書很需要毅力,但看傑克倫敦的小說不需要,對我來說,他的小說就是世界名著里的爽文。

《白牙》是其中最爽的一部,這個故事是關於一隻狼,如何激發自己的野性,與自然抗爭,最後走向溫情人類社會的故事——雖然男一號是只狼,但我看時完全把自己代入進去了,這是種很奇怪的感覺,看這書時我真覺得自己是一隻狼,對人類充滿了崇拜以及一點痛恨的複雜情感。

所以,如果想找找激情,或者體驗一下「狼生」,可以買本讀一下——不能再往下寫了,都寫五百來字了,我還得回去寫夜行實錄呢。

雪狼,又稱夢幻之狼,全身雪白,只有頭部和腳呈淺象牙色。據說,目前為止全世界僅有七千多隻雪狼生活在荒山裡,是二級保護動物。

魔宙平時都給大家講故事,為什麼推薦歷史理論和醫療話題的書,還有寫動物的小說?

這和我們做的事情有關,不管是徐浪的調查,還是我在故紙堆里挖掘,都是希望探求一些關於這個世界的真相——相信你也一樣。

接近真相的方式有很多種,揭示現實、重述歷史或找人聊天,任何行業,都有理解人與世界的角度,並無高下之分。

重要的是,要經常換個姿勢觀察人和事。

這次分享的幾本書,之所以值得看,都是因為作者換了個姿勢,對當下、歷史或自身重新審視。

前幾天,有個女孩微博發消息說,喜歡我們「認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熱愛之」的氣質。如果沒記錯,這句話原本是羅曼羅蘭說的,他稱這種態度是世界上唯一的英雄主義。

這樣的認可,讓我感動很久。

還有些人在微博上問我和徐浪:你們好神秘,我想了解更多,能不能講講?或者,更直接:我能不能加入你們?

英文里有經典句式:You are what you do,這一點放在讀書上,非常合適:You are what you read。

我們可能沒法當面聊聊天,但可以翻翻同樣的書,在另一個次元里無限接近。

說得好像很玄乎,但其實看書跟吃飯沒差,我們都喜歡好吃的,看書也要看好看的。

夜行者故事裡總會有好吃的出現,我還喜歡發微博曬吃的,就有人問在哪吃的,也想嘗嘗。

你去嘗了,可能覺得好吃,也可能覺得難吃。讀書也一樣,相互分享就多了更多可能性,體驗會更豐富。

希望你和更多人分享夜行書單,留言說說你最近讀的好書。

《北洋夜行記》故事,下周六晚上10點半,繼續開講

世界從未如此神秘

▬▬▬▬▬ ▬▬▬▬▬

We Promise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魔宙§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