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楊維楨楷書《周上卿墓志銘》的臨習

元代的書法家往往都是集詩書畫於一身的文人,筆下平添許多風情雅緻。像趙孟頫、王冕、倪瓚等皆蜚聲藝林,其中的楊維楨以其獨特的詩書風格,越來越受到後人的關注。楊維楨傳世的書法作品,以行草書體為主,多是自書詩札、文稿、題跋之類。《周上卿墓志銘》(圖1)為其楷書代表作,故彌足珍貴。

圖1 楊維楨楷書《周上卿墓志銘》(局部)

要想探求楊維楨的楷書風格,我們不得不從他的家學和人生際遇說起。楊維楨元成宗元貞二年(1296年)出生於浙江諸暨楓橋的仕宦家庭。幼年的楊維楨,聰明好學,被其父寄以厚望。其父將他關在村旁的鐵崖山的萬卷樓5年。楊維楨果然不辱父命,在萬卷樓中專心苦學,熟讀儒家經典,打下了堅實的學業基礎。因正趕上動亂多變的時代,楊維楨在官場上處處碰壁。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頓,使楊維楨徹底醒悟,不再幻想,寄情詩書,吟風弄月,放浪形骸。其詩文書法也越能表現出強烈的叛逆性。

楷書《周上卿墓志銘》與楊維楨的行草書可謂是相輔相成。元代書家或多或少都受到了趙孟頫的影響,楊維楨的書法也不例外,趙孟頫書法追慕二王,強調復古,楷、行、草皆擅。楊維楨基本也在這個取法範圍之內,只不過是改趙的圓熟為方峻猛厲,改趙的溫潤為冷俏,是反其意而為之,故能卓然獨立。因為是為人寫墓志銘,楊維楨用了精到的小楷,表達了對周上卿的一種追思與敬重。這篇撰書的小楷,可謂書寫態度嚴謹,每個字都寫在扁方的格子里,卻沒有被格子所囿,依然收放有度,活氣十足。因為日常書寫行草較多,故楊氏作楷書依然有行書的韻律感,筆勢魚貫連環,嫻熟自然,甚至有些字筆畫之間拉出了細細的牽絲。似乎可以看見筆鋒在紙上有節奏的跳躍,讓人感受到一種內在的生命律動。

現在,大家都推崇「取法乎上」,小楷取法都指向了鍾繇和二王小楷,但真正寫出味道者不多。楊式小楷,取法明顯是歐陽詢父子,似得力於小歐更多。如「魏、國、家、及、見」(圖2)等字,筆法結字皆不脫歐法。可貴的是,他並沒有受到歐法的束縛,活學活用。如,歐書代表性的豎彎鉤,「也、先、晚」(圖3)等字的末筆鉤,順勢挑出,出於隸,本自歐,自然率性。另一方面,他的楷書,還融入了章草的用筆成分。例子很多,如「不」字的反捺出鋒上揚,「聰」字「匆」部的中點作「捺」出鋒,甚至「草字頭、竹字頭」的末筆都出鋒了。一般人的做法,都用收,而楊氏卻翻挑,用上章草的波勢,異乎常理,卻有了趣味,同時也增加了幾分古意。歐書的底蘊,行草的節奏,八分的融合,形成了楊維楨小楷獨有的美學價值。

學書法的歷程,也是追尋美的過程。得見奇書手自抄,遇到佳書便常臨,臨帖的衝動自然就生髮出來了。臨好楊維楨的這件小楷自然不是容易的事,更何況自己雖寫楷書,但小楷畢竟寫得不多。我的臨作(圖4)是在幾年前完成的。用的是粉彩灑金箋紙,也畫上了扁方的格子。章法完全沒有改動,大小基本一致。大概是自己有過臨歐習草的經歷,便平添了「拿下」這個難題的勇氣。可能是讀帖許久的原因,臨寫過程還算順利,完成後也算滿意。可現在細審自己的臨作,暴露出來的毛病還是不少。亦步亦趨地臨寫,便少了原作的從容與神氣。格子也會帶來筆畫伸展的窘迫。一些酷似章草的波挑也沒有原作放逸。

我們學習古人之書,筆法、結構、章法還都是技術層面上的問題,難得的是古人書法中的氣質與神采。所以,學書又何嘗不是豐富生命旅程的清新劑?以詩人氣質立足的楊維楨,書法中的奔放與倔強、剛直與狂野,無一不是一種詩意的表達。這些還需要我們在詩書的浸泡中進一步地尋找與提升。臨帖不是機械地照搬古人,而應該有自己主觀意識的參與。我們應在楊維楨的這件作品里解讀出一種規律和創作理念,對今後的創作有所啟發。

圖4 曲慶偉臨《周上卿墓志銘》手卷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