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快訊:西藏鎏金銅嵌銀釋迦牟尼坐像 4400萬港幣落槌

快訊:西藏鎏金銅嵌銀釋迦牟尼坐像 4400萬港幣落槌

5月31日上午,佳士得香港2017春拍「妙相圓明–佛教藝術精品」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槌。本場共20件精品上拍,其中,一件西藏十三/十四世紀的鎏金銅嵌銀釋迦牟尼佛坐像以諮詢價上拍,4400萬港幣落槌。

西藏十三/十四世紀鎏金銅嵌銀釋迦牟尼佛坐像高40cm

釋迦牟尼佛是佛教藝術中表現最為頻繁的主題,而全跏趺坐施觸地印的釋迦牟尼佛則是東印度、尼泊爾至西藏中部地區最為流行的佛樣。這尊釋迦牟尼佛像為紅銅鑄造,鎏金,金色深厚,與尼泊爾造像單薄而明亮的鎏金效果不同。佛陀的髮髻為高螺發,密集排列,塗藍,多以青金石混合動物膠塗抹而成,以符合佛經所描述的佛為「紺青螺發相」的特徵。此尊造像的尼泊爾特點在面部表現最為突出:比如輕挑的眉毛、額寬下頦窄,豆莢狀的眼睛,表情柔和,神態自然優雅,像一比特青年貴族的形象。但是其白毫用綠松石,下頦正中的突出部分較為突兀則顯示出西藏的審美特點。

佛像 局部

佛肩寬背厚,胸肌突起,這是尼泊爾藝術受西藏影響以後出現的新特徵。這一特徵在西藏博物館保存的八思巴像唐卡以及夏魯寺犀牛皮殿壁畫中的五方佛像有相當的異曲同工之處。這兩者的年代均在14世紀上半葉,這也是我們判斷這尊造像年代的主要依據。

佛像 整體

佛肩寬背厚,胸肌突起,這是尼泊爾藝術受西藏影響以後出現的新特徵。這一特徵在西藏博物館保存的八思巴像唐卡以及夏魯寺犀牛皮殿壁畫中的五方佛像有相當的異曲同工之處。這兩者的年代均在14世紀上半葉,這也是我們判斷這尊造像年代的主要依據。

佛著通肩式福田衣袈裟,袈裟的衣襟和布片之間表現的縫線是用連珠紋表現出來,連珠紋為錯銀科技,明顯突出佛像表面,這一點非常獨特,應當是工匠明顯求變創新的一種體現,無論身體正面還是背後均完全採用精工製作,這是西藏造像的特點,與尼泊爾造像不太重視背後加工的情況明顯不同。眾所周知,佛著福田衣,也叫百衲衣,是漢地的佛教傳統,西藏沒有,西藏追隨印度傳統,單布披身,不會有福田衣之說,漢地發明了這種袈裟以後,隨宋元文化西傳,影響到西藏。雖然西藏僧人同樣不著福田衣,但是在元末明初的佛教造像中卻時時出現。此像即是重要例證之一。

佛像 局部

此像底部有封底銅板,中心沒有刻劃後期常見的十字交杵和陰陽魚圖案,而是簡單的八瓣蓮花,八瓣蓮花頭部的卷花紋呈明顯的不對稱形式,這是在14世紀夏魯寺壁畫中經常可以看到的,也可證明二者年代相當接近。根據X光成像照片,在身體下部的空腔內有小經卷排列的裝藏痕迹,這一做法也僅見於西藏。此像原本就是像座分鑄的,也是為了減少鑄造難度,在流傳過程中極易分離。此像即是這種情況。

總之,此是一尊具有濃重的尼泊爾-西藏風格的銅造像,品相完整,鑄造水準相當成熟,做工精緻,尤其是這種突起的錯銀科技更是西藏獨特的傳統,是西藏中世紀14世紀前期重要的代表性作品。本像通體施鎏金,用水銀溶解金粉塗在銅上,再進爐燒制使水銀蒸發,造成金色外表。袍襟及袍下緣的連珠紋則用嵌銀的管道增色。雖然北印度,包括帕拉時期的造像時有見加銀的例子,西藏早期造像身上同時出現鎏金及嵌銀的現象非常罕見,也令人讚歎西藏早期鑄銅匠人的技巧與能耐。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