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公益+藝術,讓愛流動起來

原標題:公益+藝術,讓愛流動起來

浦東公益組織原創心理劇將走向全國

舞台上,留守兒童「小藝」與奶奶相擁,通過一部手機與遠方的父母彼此訴說曾經那句埋藏在心底的「我愛你」……真實的演繹、真情的流動,觸動每一位觀眾的心,也讓包括台上體驗者在內的所有人深受啟發。

來自浦東新區的公益組織——惠迪吉公益人心理關愛中心原創的一系列互動體驗心理劇在走進陸家嘴、滬東等多個社區后,日前正式啟動全國巡演。這種「公益+藝術」新模式將聚集更多力量,共同為留守兒童與進城務工爸爸媽媽之間搭建起心與心相連的「愛之彩虹」。

▲《小藝的故事》演出現場

來源真實,關愛留守兒童

《小藝的故事》這部互動心理劇改編自一個真實的事件:2014年7月,在團中央組織的貴州留守兒童暑期關愛活動中,惠迪吉公益人心理關愛中心成為首批參與的社會組織。在隨後的家訪中,兩名上海志願者遇見了故事的主人公小藝。

從奶奶口中,他們得知小藝出生僅40天就被交給了爺爺奶奶,父母雙雙離開貴州老家,到南方大城市打工。這一走就是6年,直到妹妹小鑫出生,父母送妹妹回來,小藝才見到他們。此後,父母也是難得回家。

對於這些孤單的留守兒童來說,比單純的捐錢捐物更重要的,是心理的關心和愛護——只有讓愛流動起來,才能打開彼此的心結。

回到上海后,惠迪吉的志願者把小藝的經歷編成小型互動心理劇《小藝的故事》,它的特點就是一種沉浸式的藝術形式,所有演員都由公益志願者擔任。目前,《小藝的故事》已經在上海演出22場,觀眾人數達到5000多人。

互動體驗,真實演繹觸動人心

惠迪吉公益人心理關愛中心副主任盧麗華表示,之所以叫「互動心理劇」,是因為「這種話劇通過邀請不同的觀眾以及志願者上台互動體驗,體驗者沒有任何台詞和事前排練,現場會發生很多真實的情節,正是因為這種真實,才讓《小藝的故事》震撼力和感染力更強,觀眾可以更深地體會不同理念和方法產生的不同效果,使更多人受益於愛的智慧。」

雖然是留守兒童的故事,但是對很多家庭來說同樣具有啟發意義,盧麗華說,「這一公益與藝術相結合的新思路,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現今的社會不是只有留守兒童才有「愛的缺失」,《小藝的故事》就像一面鏡子,讓每個人從中或多或少看到自己的影子,從而得到啟發。這就是互動心理劇的現實意義。」

「互動心理劇《小藝的故事》,呈現了關愛留守兒童的創新模式。」惠迪吉志願者劉洋告訴記者,「我們還準備將互動心理劇搬上電視,讓更多人參與到關愛留守兒童的事業中來。」

值得一提的是,在舞台上的表演結束之後,許多主演都跟隨志願者來到留守兒童身邊做起了志願服務,體驗他們的真實生活。大家都願意幫助留守兒童與進城務工爸爸媽媽之間編織起心與心相連、相通的「愛之彩虹」。今年,這部互動心理劇將走出上海,赴成都、北京、廣州、深圳、武漢五座城市展開巡演,讓更多人體驗到這股愛的流動。

原創公益,滋養彼此心靈

成立於浦東的惠迪吉公益人心理關愛中心,一直致力於為公益從業人員、志願者提供心理援助、生命關愛的支持服務,至今已推出關愛留守兒童「愛的共振腔」建設、「愛生愛,美生美」互動體驗心理劇、「百萬幸福家庭行動」、「整體教育」、愛行天使媽媽關愛留守女童行動等多個原創公益項目。

據惠迪吉公益人心理關愛中心主任天松介紹,該中心最基本的一個公益項目就是「百萬幸福家庭行動」。「在這個項目過程當中,我們所有夥伴都在不斷學習成長,面對自己的生命,面對自己的家庭,學會負起愛的責任。」自2013年啟動以來,整個項目團隊已經走過上海、無錫、廣州等八座城市,志願者隊伍超過1500人。

此外,關愛留守兒童項目「愛的共振腔」也是惠迪吉頗具代表性的一大公益項目。天松表示,「『愛的共振腔』項目並不能直接解決留守兒童所面臨的問題,而是去鼓勵那些孩子們,不管多大年齡,不管是什麼樣的文化程度,都要學習為自己生命負責,真實面對生命的渴望。在這個過程當中,孩子的人格成長、生命建構會發生本質性的變化。」

事實上,「愛的共振腔」不僅僅面對孩子,還有老師、學校、社會、企業等,當所有人願意共同面對整個社會整體心理建構、承擔責任的時候,愛的流動就讓「愛的共振腔」建設起來。目前,這個項目已經跨越11個省份、33所學校,直接受益人群超過2500人,直接家訪的家庭超過500戶。

惠迪吉的發起人、心理學專家孫新蘭表示,「通過不同形式的公益項目和系列活動,匯聚家庭、學校、企業、基金、社會組織、政府等社會各方力量,每個人都成為愛的自我責任者,不僅滋養孩子們的心靈,也能滋養彼此的心靈。」

本市探索中國小心理教育新途徑

心理情景劇,聊聊青春的故事

嚴厲的班導、眾人眼中的尖子生、不想聯考只想當演員的「差生」、被媽媽緊緊保護的「媽寶」、神經高度緊張的高中生家長……每一個都帶著鮮明的「標籤」,他們聚到一起會是怎樣一台戲?日前,同濟中學高一(四)班每周一次的心理課上,全班同學就看了這麼一齣戲——一小時內,6位大學生演員演繹了師生關係、母女隔閡、同學情誼、學業壓力、朦朧情愫的跌宕起伏。台下小觀眾們隨著劇情時而沉默,時而捧腹;互動環節爭相發言,甚至激烈辯論,現場「篡改」演員台詞,走上舞台和自己感興趣的「標籤人物」對話,幫忙解開劇中人心中的「疙瘩」。

台上演出的是復旦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蝶羽」項目的大學生志願者們。坐在台下的中學生既是劇中的原型,也是演出最想輻射到的「局中人」。這是本市在中國小心理教育領域的新探索——用心理情景劇的形式講述成長的煩惱和青春的故事,讓學生們在戲劇的互動和交流中緩解壓力,塑造積極的性格。今年年底,「蝶羽」項目還將出台首部心理教育劇創作指南和配套課程教材,並以慕課的形式引導青少年認識並解決各類心理困擾,探索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有效促進方法。

▲《創可貼》表演現場,同濟中學學生準備上台與「蝶羽」劇組演員互動(圖:復旦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

心理情景劇走進校園

「蝶羽」是上海市教委委託復旦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開展的青少年心理健康促進專項項目,聚焦中國小生學業壓力和人際關係,寓意讓曾面臨心理問題的青少年能「羽化成蝶」,更加健康成長。

據復旦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所長傅華教授介紹,自去年底籌備以來,「蝶羽」已從全市十來所高校招募了20多位大學生志願者,吸引了上海戲劇學院的師生、中國小心理課老師、心理學專家、劇作家等多位專業人士熱心參與。目前,大學生志願者們利用節假日和晚間休息時間排演出第一部原創心理情景劇《創可貼》,講述三名高中生面臨的學業、人際和情感困惑。在劇中,他們掙扎、叛逆、溝通、尋求解決,最終通過與班導老師、心理輔導老師和家長的互動溝通,獲得圓滿結局。

與同濟中學學生互動,是《創可貼》第一次進校園,接受劇中人物原型的檢驗。今年年底前,《創可貼》和「蝶羽」項目組正在排演的另一部心理情景劇將走進本市各中學巡演。

▲《創可貼》表演現場,同濟中學學生(左二穿白襯衫者)在舞台上與「蝶羽」劇組演員一起演出(圖:復旦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

看完演出后,來自同濟中學的小高說,「劇情跟我想的差不多,以前我也有學習壓力,現在想通了,要積極面對和溝通學業上的壓力,老師和家長也都很想幫助、引導我。這個劇讓我很有同感,就像在說我的經歷。」他的另一句話也引起同學們的共鳴:「老師們來看了,應該也請家長一起來看,那樣效果才更好。」

豐富心理教育的形式

眼下,本市中國小校已普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心理課、心理講座、同伴互助、心理諮詢等多種形式,共同扶持孩子健康成長。在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和認知科學學院教授、教育部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委員會專家委員徐光興看來,中國小心理課程還處於起步階段,「心理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家校聯動,需要考慮怎麼做最有效,並非配備了心理輔導老師就可高枕無憂。」

在徐光興看來,心理學教育的一大挑戰在於當下的輔導形式比較單一枯燥,「『對話體』是基礎形式,但現在的孩子遇到的問題不見得第一時間選擇向老師傾訴。根據孩子的成長規律和特點,在心理課程中適當加入戲劇、繪畫、音樂等表達性藝術手法,感染他們的情感,替代宣教、灌輸,讓溫柔的正能量和感情浸潤孩子心田,非常值得嘗試,這也會讓孩子們長期獲益。」

讓心理情景劇更接地氣

劇作家、戲劇教師李嬰寧介紹,在國外,用心理情景劇做心理輔導已是常態,「對解決成長中的煩惱、培育孩子的性格等的短期和長期效果均值得肯定。」目前,的心理情景劇還處於探索階段。「創作接近孩子生活和心理的戲劇,讓他們體驗並融入其中,在劇中表達並互相理解,是心理教育的重要方法。」李嬰寧認為,單純演出舞台劇並不能一次解決孩子成長中的很多煩惱。她建議將心理情景劇升級到戲劇工作坊形式,讓每個孩子都帶著自己的問題坐到一起,在演教員的帶領下充分參與互動,用戲劇的方法、情緒和元素處理現實中的問題,在討論和表演中獲得啟發,開拓思路。

在李嬰寧看來,復旦大學「蝶羽」項目研究和實踐的形式是對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探索,值得肯定,「若想取得長效,項目本身應具有可持續性並著眼長期效果,因為教育本身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她建議,「蝶羽」應在實踐中集中各方力量培訓一批專業人士,總結可以複製的經驗,從源頭上提高心理教育劇的專業性」。

為了更具可操作性和實踐性,李嬰寧還建議「蝶羽」未來的心理情景劇教材應控制好每場劇的時間,提高情景針對性,更加接地氣,以吸引更多中國小師生參與其中。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